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文學家找到精確分析太陽大氣的新方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 一個由中國、奧地利、美國、英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 近期對傳統研究太陽大氣結構的方法進行了修正。 經過一系列測試和與實際觀測比對, 科研人員發現, 新方法得出的結果與真實觀測間的誤差較原來大大減小。 這一研究, 對人類精確瞭解太陽大氣的組成和演化及後續深入研究太陽活動, 都具有重要意義。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也是目前唯一一顆有條件對其詳細研究的恒星。 它與地球和人類關係密切, 太陽大氣會出現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質拋射等一系列活動,

這些太陽活動時強時弱, 平均每11年為一個週期。 處於活動劇烈期的太陽產生大量輻射、粒子流和等離子體磁雲, 使地球上產生極光、磁暴和電離層擾動等現象。

太陽大氣中各種結構的溫度分佈十分廣泛, 從表面光球層的幾千攝氏度到日冕的百萬攝氏度, 再到耀斑中的幾千萬攝氏度。 近10多年來, 人類一直在試圖利用新的空間觀測資料研究太陽大氣的組成和結構, 以期弄清一系列太陽活動如何發生, 又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

推導太陽大氣裡不同溫度所對應的粒子數量, 是其中的基礎和關鍵之一。 雖然前人已總結出多種方法, 但近階段的X射線觀測結果顯示, 這些方法所得結果與真實值之間可存在較大差異,

特別是在千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部分, 通過傳統方法推導出的粒子數與X射線觀測間相差可達10倍以上。

針對這一難題, 紫台太陽高能物理研究團組領銜的國際團隊, 對傳統演算法進行改良。 通過使用新的基函數組合和計算模式, 科研人員最終得出一套測量太陽大氣物質溫度分佈的準確方法。 經X射線觀測驗證, 新結果相比現有多種演算法的結果, 精確度提升一個數量級。

“更準確地定量化分析太陽大氣結構, 對後續研究太陽爆發、磁場重聯、日冕加熱等一系列現象, 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領銜該研究的紫台研究員蘇楊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天文學國際核心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責任編輯:安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