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0歲老兵寫回憶錄14年講述英雄往事:寫一段就哭一會

“向我開炮!”90歲老兵的英雄往事

■肖越強 李 剛 薑玉坤

消瘦的面龐、深刻的皺紋……這是一位看起來極為普通的老人, 可當你凝視他的雙眼時, 會發現, 那是一雙多麼堅韌睿智的眼睛啊!讓你立刻感到, 他並不普通, 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很多人都看過電影《英雄兒女》, 銀幕上, 那個大喊“向我開炮”的王成, 既是父輩也是當代青年心目中的英雄。 沒錯, 前面提及的那位老人就是“王成”的原型之一蔣慶泉, 今年已經90歲高齡了。

14年前, 76歲的蔣慶泉越發感懷當年的崢嶸歲月, 越發想念曾經的親密戰友。 於是, 這位只上過一年半學的老兵拿起筆,

一邊回憶一邊學習一邊記錄, 讓當年的戰鬥故事從筆端流出躍然紙上。 這一寫就是整整14年, 漸漸地, 他寫的故事從白山黑水傳到了天涯海角, 從東海之濱傳到了西北高原, 被大家稱為傳播紅色基因的“活教材”。

蔣慶泉的復員證。

因被俘經歷不願提及過去

筆者第一次見到蔣慶泉, 他正站在自己的農家小院門前, 雖消瘦黝黑, 但腰板挺直, 聲音洪亮, 一點也不像90歲高齡的老人。

1949年4月, 21歲的蔣慶泉走出遼寧錦州的大嶺村, 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2年, 蔣慶泉隨23軍入朝作戰, 被分配在23軍67師201團5連擔任步話機員。 1953年4月18日, 蔣慶泉參加了石峴洞北山守衛戰, 戰鬥慘烈, 連長、排長、班長都陣亡了, 165人的加強連最後只剩下十幾人。

眼看美軍就要攻上來了, 孤立無援的絕境中, 蔣慶泉對著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由於彈藥供給出現問題, 我軍最終沒有向蔣慶泉的陣地開炮, 他卻被敵軍的彈片擊中了肚子, 還有一塊彈片“飛”進眼睛。 之後, 敵人的一枚瓦斯彈襲來, 蔣慶泉失去了知覺。

醒來後, 他發現自己躺在醫院, 成了俘虜。

被俘後, 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 蔣慶泉始終沒有屈服。 敵人要給他的胳膊刺上“反共”字樣, 蔣慶泉挺直腰板大喊:“那你把我的兩個胳膊砍去, 如果不砍硬給我刺, 我就咬舌自盡!”蔣慶泉歸國後, 在家鄉“隱居”半個多世紀, 絕口不提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事情。 蔣慶泉說:“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 而我還活著, 還有過那段被俘的經歷, 我不想給戰友們抹黑。 ”

讓蔣慶泉打開心結, 萌生把自己的戰鬥經歷寫出來的, 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 作家洪爐曾是23軍《戰地報》記者,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 他將蔣慶泉的故事寫成戰地通訊《頑強的聲音》。 後來, 這篇文章被電影《英雄兒女》的編劇和導演看到, 他們又結合其他幾位英雄的事蹟,

在銀幕上塑造了王成的形象。 從戰場回來後, 洪爐一直尋找著蔣慶泉的下落, 但原23軍幾經改編, 沒有留下蔣慶泉的資料。

從2000年開始, 洪爐以《呼喚“王成”:你在哪裡?》《“向我開炮”英雄故事後面的故事》《王成原型是蔣慶泉》為題, 在各大媒體展開尋找。 直到那時, 人們才知道, 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的英雄形象、電影《英雄兒女》裡王成的原型, 就是在朝鮮戰場第一個喊出“向我開炮”的步話機員蔣慶泉。

經媒體披露, 蔣慶泉的英雄事蹟為世人所知, 來自全國各地的拜訪者絡繹不絕, 這讓蔣慶泉萌生了把自己親歷的戰鬥故事寫出來, 以便更好地激勵下一代的想法。

蔣慶泉在家中撰寫書稿。

解開心結後用筆繼續戰鬥

聽說蔣慶泉要寫書, 家裡人都有點不敢相信。 因為那一年蔣慶泉已經76歲了, 而且小時候只上過一年半的學, 後來雖說在部隊學了些文化, 可也只能是勉強讀懂報紙。

但一股倔勁上來的蔣慶泉是八匹馬也拉不回, 他說寫就寫。 不認識的字, 老人家就學著查《新華字典》, 遇到實在不懂的詞,就問家人和鄰居家的孩子,有時好不容易寫了幾百字,感覺不對,又重新再寫。

寫了一段時間,家裡人發現,蔣慶泉寫的都是關於戰鬥的“對仗句”,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所用“稿紙”也是五花八門,有煙盒、報紙、信紙,還有舊掛曆、孩子用過的作業本,甚至廢舊的硬紙殼。蔣慶泉的兒子趕緊給父親買了厚厚一摞稿紙,還托人把原40軍軍史辦的同志請來,教蔣慶泉如何寫回憶錄。

很快,蔣慶泉又從頭幹起。因為上了年紀,手總是發抖,蔣慶泉每寫一個字都極其困難,寫一會兒就得歇一會兒。時間一長,由於勞累,他的雙眼視力直線下降,曾受過傷的右眼幾乎失明。家人勸他別寫了,可他總是說:“再難,還有打仗難?無論如何,我得在有生之年把那段戰鬥經歷寫下來。”於是,他從入伍寫到參加解放戰爭,又從抗美援朝,寫到被俘和最終回國。

寫作時,蔣慶泉極為投入,有時寫著寫著就激動起來。當他寫到在抗美援朝參加石峴洞北山戰役,對著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那段故事時,曾一連好多天激動得渾身發抖,寫一段就偷著抹眼淚哭一會兒。

就這樣,邊回憶邊寫,一直寫了14年,蔣慶泉終於完成了19萬字的自傳體戰鬥故事《從戰俘營走來》。

傳播紅色基因的“活教材”

“戰爭非常慘烈,整座山都被炮火轟了個底兒朝天,因為持續作戰,戰士手中的槍打不響了,很多人脫掉衣服裹在槍上,誓與敵人同歸於盡……”日前,一位少校軍官在遼寧省錦州軍分區搭建的“紅色小講堂”上,講述蔣慶泉的戰鬥故事,引起台下雷鳴般的掌聲。連日來,登上這個講堂的6名軍官,共講述了20多個戰鬥故事,其中多數都來自蔣慶泉的戰鬥故事集。

“聽蔣慶泉的戰鬥故事,就是最好的政治教育課。”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幹事趙銳感慨地說,“蔣老英雄,就是我心中的楷模。”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蔣慶泉在內的所有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錦州軍分區司令員張樹忠介紹,每年新兵入伍前,錦州軍分區都以區縣為單位,專門拿出時間,請蔣慶泉老英雄給新兵們上課,激勵新兵苦練本領。

而像錦州軍分區這樣,把蔣慶泉的戰鬥故事作為教材的還有不少單位。

“運用好蔣慶泉這個‘活教材’,對傳承紅色基因,塑造新時代革命軍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董存瑞生前所在某炮兵旅政委汪占軍說,通過現場近距離聆聽蔣慶泉老英雄的戰鬥故事,並在局域網上宣傳蔣慶泉的先進事蹟,如今全旅官兵幾乎人人都能講上幾段蔣慶泉的戰鬥故事,蔣老可是官兵心中的偶像啊!

“實現強軍夢,需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智慧營養,用紅色基因培育塑造官兵。”今年準備應徵入伍的大學生王一涵告訴筆者,“一聲‘向我開炮’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蔣慶泉老前輩那一代人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們後輩的心中永遠鮮活,也必將激勵我們年輕人奮發有為,在新的崗位續寫新的人生篇章。”

在遼沈戰役舊址前,部隊官兵聆聽蔣慶泉老人講戰鬥故事。

最是忠誠閃光芒

■錦州市古塔區人武部政委 溫 金

蔣慶泉老英雄面對誘惑不動心、面對威逼不退縮,讓我們新時代革命軍人切身體會到革命先輩的忠誠之心、赤子之情和豪壯之舉。

忠誠是革命軍人的底色,更是面對生死考驗、利益抉擇的“有力武器”和“價值天秤”。被俘後,蔣慶泉頂住了敵人的拷問、抵住了誘惑、守住了紅線,直至踏上回歸祖國的光明大路。這就是革命先輩對忠誠的最好詮釋與最真的踐行。

“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青年官兵成長在和平年代,雖沒有經歷過戰火洗禮,但面對黨的決策部署,是堅決擁護支持,還是只有表態未見行動;面對黨性原則,是始終言行一致,還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面對改革調整,是堅持令行禁止,還是瞻前顧後自私自利,結果大不一樣。可以說,我們的言談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受著忠誠的考驗。

“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凶。”對党忠誠是我們的精神高地和力量源泉,是保持政治品格的根本。品讀革命先輩的戎馬生涯,回憶他們的英雄壯舉,其背後始終閃現著對組織純而又純的赤膽忠心,這是他們傳遞給我們新時代革命軍人最強的“紅色基因”,我們必須接力傳承,將這份忠誠發揚光大。

信仰在心不迷茫

■錦州市太和區人武部部長 院樹峰

聆聽老英雄蔣慶泉的發言,當聽到他高喊“向我開炮”時,我從他閃爍著光芒的眼神裡,知道了為什麼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他能夠如此英勇無畏。我想,這是因為他擁有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源自心底的清溪,寂靜無言,自然流露於行動。老英雄曾被國民黨軍抓壯丁,逃跑後,來到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共產黨的軍隊在他心裡播下了信仰的種子,並且落地生根,不斷發芽壯大。在部隊的培養下,老英雄成長為一名步話機員,在朝鮮戰場他赤手空拳,直面兩名美國鬼子毫不畏懼,最後臨危受命,苦守陣地,彈盡糧絕,完成了“向我開炮”的壯舉。當我為他的英雄事蹟無比震撼和感動時,老英雄卻雲淡風輕,仿佛自己只是做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退伍後,老英雄返鄉當了農民。歲月更迭中,他始終沒有忘記一名共產黨員所應具有的操守和對党的忠誠信仰。習主席曾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因此,當我們困惑迷茫時,當我們躊躇不前時,應多想想蔣慶泉老英雄,前行的路上也就多了幾分動力與定力。

(本文刊於《中國國防報》2018年4月16日第3版)

作者:肖越強 李 剛 薑玉坤 等

編輯:王京育 羅丁紫 張 蕾 陸金路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遇到實在不懂的詞,就問家人和鄰居家的孩子,有時好不容易寫了幾百字,感覺不對,又重新再寫。

寫了一段時間,家裡人發現,蔣慶泉寫的都是關於戰鬥的“對仗句”,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所用“稿紙”也是五花八門,有煙盒、報紙、信紙,還有舊掛曆、孩子用過的作業本,甚至廢舊的硬紙殼。蔣慶泉的兒子趕緊給父親買了厚厚一摞稿紙,還托人把原40軍軍史辦的同志請來,教蔣慶泉如何寫回憶錄。

很快,蔣慶泉又從頭幹起。因為上了年紀,手總是發抖,蔣慶泉每寫一個字都極其困難,寫一會兒就得歇一會兒。時間一長,由於勞累,他的雙眼視力直線下降,曾受過傷的右眼幾乎失明。家人勸他別寫了,可他總是說:“再難,還有打仗難?無論如何,我得在有生之年把那段戰鬥經歷寫下來。”於是,他從入伍寫到參加解放戰爭,又從抗美援朝,寫到被俘和最終回國。

寫作時,蔣慶泉極為投入,有時寫著寫著就激動起來。當他寫到在抗美援朝參加石峴洞北山戰役,對著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那段故事時,曾一連好多天激動得渾身發抖,寫一段就偷著抹眼淚哭一會兒。

就這樣,邊回憶邊寫,一直寫了14年,蔣慶泉終於完成了19萬字的自傳體戰鬥故事《從戰俘營走來》。

傳播紅色基因的“活教材”

“戰爭非常慘烈,整座山都被炮火轟了個底兒朝天,因為持續作戰,戰士手中的槍打不響了,很多人脫掉衣服裹在槍上,誓與敵人同歸於盡……”日前,一位少校軍官在遼寧省錦州軍分區搭建的“紅色小講堂”上,講述蔣慶泉的戰鬥故事,引起台下雷鳴般的掌聲。連日來,登上這個講堂的6名軍官,共講述了20多個戰鬥故事,其中多數都來自蔣慶泉的戰鬥故事集。

“聽蔣慶泉的戰鬥故事,就是最好的政治教育課。”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幹事趙銳感慨地說,“蔣老英雄,就是我心中的楷模。”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蔣慶泉在內的所有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錦州軍分區司令員張樹忠介紹,每年新兵入伍前,錦州軍分區都以區縣為單位,專門拿出時間,請蔣慶泉老英雄給新兵們上課,激勵新兵苦練本領。

而像錦州軍分區這樣,把蔣慶泉的戰鬥故事作為教材的還有不少單位。

“運用好蔣慶泉這個‘活教材’,對傳承紅色基因,塑造新時代革命軍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董存瑞生前所在某炮兵旅政委汪占軍說,通過現場近距離聆聽蔣慶泉老英雄的戰鬥故事,並在局域網上宣傳蔣慶泉的先進事蹟,如今全旅官兵幾乎人人都能講上幾段蔣慶泉的戰鬥故事,蔣老可是官兵心中的偶像啊!

“實現強軍夢,需要從紅色基因中汲取智慧營養,用紅色基因培育塑造官兵。”今年準備應徵入伍的大學生王一涵告訴筆者,“一聲‘向我開炮’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但蔣慶泉老前輩那一代人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們後輩的心中永遠鮮活,也必將激勵我們年輕人奮發有為,在新的崗位續寫新的人生篇章。”

在遼沈戰役舊址前,部隊官兵聆聽蔣慶泉老人講戰鬥故事。

最是忠誠閃光芒

■錦州市古塔區人武部政委 溫 金

蔣慶泉老英雄面對誘惑不動心、面對威逼不退縮,讓我們新時代革命軍人切身體會到革命先輩的忠誠之心、赤子之情和豪壯之舉。

忠誠是革命軍人的底色,更是面對生死考驗、利益抉擇的“有力武器”和“價值天秤”。被俘後,蔣慶泉頂住了敵人的拷問、抵住了誘惑、守住了紅線,直至踏上回歸祖國的光明大路。這就是革命先輩對忠誠的最好詮釋與最真的踐行。

“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青年官兵成長在和平年代,雖沒有經歷過戰火洗禮,但面對黨的決策部署,是堅決擁護支持,還是只有表態未見行動;面對黨性原則,是始終言行一致,還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面對改革調整,是堅持令行禁止,還是瞻前顧後自私自利,結果大不一樣。可以說,我們的言談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受著忠誠的考驗。

“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凶。”對党忠誠是我們的精神高地和力量源泉,是保持政治品格的根本。品讀革命先輩的戎馬生涯,回憶他們的英雄壯舉,其背後始終閃現著對組織純而又純的赤膽忠心,這是他們傳遞給我們新時代革命軍人最強的“紅色基因”,我們必須接力傳承,將這份忠誠發揚光大。

信仰在心不迷茫

■錦州市太和區人武部部長 院樹峰

聆聽老英雄蔣慶泉的發言,當聽到他高喊“向我開炮”時,我從他閃爍著光芒的眼神裡,知道了為什麼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他能夠如此英勇無畏。我想,這是因為他擁有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源自心底的清溪,寂靜無言,自然流露於行動。老英雄曾被國民黨軍抓壯丁,逃跑後,來到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共產黨的軍隊在他心裡播下了信仰的種子,並且落地生根,不斷發芽壯大。在部隊的培養下,老英雄成長為一名步話機員,在朝鮮戰場他赤手空拳,直面兩名美國鬼子毫不畏懼,最後臨危受命,苦守陣地,彈盡糧絕,完成了“向我開炮”的壯舉。當我為他的英雄事蹟無比震撼和感動時,老英雄卻雲淡風輕,仿佛自己只是做了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退伍後,老英雄返鄉當了農民。歲月更迭中,他始終沒有忘記一名共產黨員所應具有的操守和對党的忠誠信仰。習主席曾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因此,當我們困惑迷茫時,當我們躊躇不前時,應多想想蔣慶泉老英雄,前行的路上也就多了幾分動力與定力。

(本文刊於《中國國防報》2018年4月16日第3版)

作者:肖越強 李 剛 薑玉坤 等

編輯:王京育 羅丁紫 張 蕾 陸金路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