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遊弋在曲靖的魚

3月22日, 2018年“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上, 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她衣著簡潔, 笑容輕鬆, 神態堅定。 5分鐘的演講,

她用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四種語言, 全程脫稿, 發音標準, 風趣幽默, 贏得數次掌聲, 一舉一動盡顯大方優雅……這位“世界傑出女科學家”就是世界傑出古生物學家張彌曼, 一名長期從事魚類研究的古生物學家。

身處紅土高原的曲靖, 這一方被稱為古生物“化石聖地”“魚的故鄉”的地方, 千百年來, 說不清楚, 也道不明白, 總能夠適時吸引到一條條“魚兒”, 不畏艱險、長途跋涉、窮其一生的來到這裡, 溯源他們心目中的“天堂”。

夢幻鬼魚化石復原圖

悠久的研究歷史

生命源于水, 飲水思源, 曲靖人是應該感謝一個人的。 他可算是家喻戶曉的一位, 就是四百多年前的徐弘祖號霞客, 他為“水”而來。 為了探詢“江源”, 五十多歲的霞客先生遠離家鄉, 來到滇東高原、紅土大地。

徐霞客之後, 大約在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 一名大約是法國或德國的名為“戴普拉”的先生懷著好奇, 又來到了曲靖。 之後, 一名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地質, 對徐霞客崇拜有嘉的莘莘學子丁文江先生, 因為對戴普拉一本名為《滇東》(或《雲南》)的書籍的癡迷,

在一百年前的1911年的5月, 來到曲靖進行地質考察, 也從此掀開了中國人研究古生物的面紗。 這位被稱為“中國古生物學事業的偉大創始人”的中國近代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丁文江先生, 掀開了曲靖古生物研究的面紗。 從此, 曲靖引起了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學者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 對曲靖古生物的研究成就了眾多古生物學家, 曲靖也因此成為眾多古生物學家成長的搖籃。 一百多年來, 考察和研究過曲靖地質及古生物的科學家很多, 著名的有:葛利普(美國古生物學家)、黃汲清、尹贊勳、王曰倫、穆恩之等等。 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 一批批享譽中外、學識淵博的知名學者,
他們之中不僅有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 許多還是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具有較高學術造詣, 為中國乃至世界古生物學研究做出過積極的貢獻。

楊氏魚

曲靖的魚化石揭開眾多的科學秘密

一百多年來, 曲靖因此被稱為了“魚的故鄉”。 1931年, 地質學家王曰倫到曲靖重新測量寥廓山剖面,

之後, 發表了《雲南馬龍曲靖之寒武及志留紀地層》一文, 奠定了曲靖志留、泥盆紀研究的基礎, 確定了以曲靖地名命名的志留系玉龍寺、妙高山組、翠峰山系、龍華山系等地層單位。

1963年, 古生物學家劉玉海在寥廓山發現較完整的胴甲魚頭甲, 定名為計氏雲南魚。 此後, 許多古生物學家先後到此考察發掘, 證明了曲靖是胴甲魚的發源地。 1980年4月, 46歲的張彌曼以訪問學者身份再次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 她帶去了雲南曲靖早泥盆紀早期地層中發現的一種魚化石, 為了紀念我國古脊椎動物的奠基者楊鐘健教授, 給它起了名字叫楊氏魚, 利用瑞典斯德哥爾摩學派的經典方法——連續磨片法開展研究。 1980年8月,聯合國考察團到縣級曲靖市考察,發現了30余種古魚類化石,寥廓山及周邊地區因此而被稱為“魚的故鄉”,麒麟城中魚美人的雕塑便來源於此。80年代中期,在沾益還首次發現了一種“亞洲中泥盆世小肢魚”化石。

2004年底,新華社、《雲南日報》、《曲靖日報》相繼報導了一個重大科學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都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這已被進化論所證實得到科學家的認可。然而,一百多年來,魚類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人類內鼻孔的起源等問題卻一直困繞著科學家。1981年,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中科院院士張彌曼教授帶領于小波博士在這一地區4億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並命名了一種肉鰭魚新種“楊氏魚”。楊氏魚的發現否定了長期以來有關肉鰭魚內鼻孔的權威結論。1993年張彌曼教授與朱敏博士在這一地區發現了肯氏魚,經過研究,1999年、2001年先後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相關論文,揭示了中國南方是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2004年,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柏格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表明:肯氏魚正處於從外鼻孔向內鼻孔過渡的階段。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人類鼻孔是由魚類鼻孔進化而來的。

2008年,羅平發現了三疊紀眾多古魚類生物化石為“魚的故鄉”注入了新的活力。2016年5月25日,《光明日報》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朱敏研究團隊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對一條生活在曲靖4.1億年前的小魚化石的顱骨進行了高精度CT重建,發現了好幾種輻鰭魚類才有的特徵。這種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之後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晨曉彌曼魚”。“晨曉彌曼魚”的命名者、古魚類專家朱敏說:“它是獻給我的老師、中國肉鰭魚類研究的開拓者張彌曼女士最好的禮物。”

2016年10月,中科院朱敏團隊將在曲靖發現的一種4.23億年前的古老魚類化石命名為“長吻麒麟魚”。對它的研究揭示了脊椎動物“頜”的演化之謎,將人類頜骨的起源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盾皮魚

百年因緣魚線牽

1963年後,胴甲魚化石在中國大量發現之後,曲靖在早泥盆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數十種新發現的魚都以曲靖的地名進行了命名,如:西山村滇東魚、廖角山滇東瓣甲魚、曲靖東方魚、曲靖盔甲魚、曲靖寬甲魚、廖角山多鰓魚、面店村多鰓魚、秀麗曲靖魚、翠峰山雲南棘魚,曲靖“魚的故鄉”的美譽因此聲名遠播。

越來越多的魚化石顯示,魚類登陸這一關鍵環節就發生在中國雲南曲靖。而張彌曼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

科學家研究證實,約4.3億年前到4億年前,雲南東部還是一片處於赤道附近的熱帶淺海。海裡陸續“遊”出了包括晨曉彌曼魚、斑鱗魚、楊氏魚、奇異魚、全頜魚、麒麟魚在內的“明星物種”,譜寫了魚類從海洋向陸地演化的關鍵篇章。

包建新 文/圖

1980年8月,聯合國考察團到縣級曲靖市考察,發現了30余種古魚類化石,寥廓山及周邊地區因此而被稱為“魚的故鄉”,麒麟城中魚美人的雕塑便來源於此。80年代中期,在沾益還首次發現了一種“亞洲中泥盆世小肢魚”化石。

2004年底,新華社、《雲南日報》、《曲靖日報》相繼報導了一個重大科學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都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這已被進化論所證實得到科學家的認可。然而,一百多年來,魚類如何獲得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構造、人類內鼻孔的起源等問題卻一直困繞著科學家。1981年,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中科院院士張彌曼教授帶領于小波博士在這一地區4億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並命名了一種肉鰭魚新種“楊氏魚”。楊氏魚的發現否定了長期以來有關肉鰭魚內鼻孔的權威結論。1993年張彌曼教授與朱敏博士在這一地區發現了肯氏魚,經過研究,1999年、2001年先後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相關論文,揭示了中國南方是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2004年,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柏格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表明:肯氏魚正處於從外鼻孔向內鼻孔過渡的階段。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人類鼻孔是由魚類鼻孔進化而來的。

2008年,羅平發現了三疊紀眾多古魚類生物化石為“魚的故鄉”注入了新的活力。2016年5月25日,《光明日報》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朱敏研究團隊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對一條生活在曲靖4.1億年前的小魚化石的顱骨進行了高精度CT重建,發現了好幾種輻鰭魚類才有的特徵。這種魚曾被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肉鰭魚,之後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晨曉彌曼魚”。“晨曉彌曼魚”的命名者、古魚類專家朱敏說:“它是獻給我的老師、中國肉鰭魚類研究的開拓者張彌曼女士最好的禮物。”

2016年10月,中科院朱敏團隊將在曲靖發現的一種4.23億年前的古老魚類化石命名為“長吻麒麟魚”。對它的研究揭示了脊椎動物“頜”的演化之謎,將人類頜骨的起源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原頜盾皮魚類中。

盾皮魚

百年因緣魚線牽

1963年後,胴甲魚化石在中國大量發現之後,曲靖在早泥盆世地層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數十種新發現的魚都以曲靖的地名進行了命名,如:西山村滇東魚、廖角山滇東瓣甲魚、曲靖東方魚、曲靖盔甲魚、曲靖寬甲魚、廖角山多鰓魚、面店村多鰓魚、秀麗曲靖魚、翠峰山雲南棘魚,曲靖“魚的故鄉”的美譽因此聲名遠播。

越來越多的魚化石顯示,魚類登陸這一關鍵環節就發生在中國雲南曲靖。而張彌曼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

科學家研究證實,約4.3億年前到4億年前,雲南東部還是一片處於赤道附近的熱帶淺海。海裡陸續“遊”出了包括晨曉彌曼魚、斑鱗魚、楊氏魚、奇異魚、全頜魚、麒麟魚在內的“明星物種”,譜寫了魚類從海洋向陸地演化的關鍵篇章。

包建新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