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清代郗家老宅異地搬遷,讓近現代建築保護看到曙光!

日前, 西安晚報一篇“西安街頭清代郗家老宅將搬移市民看後難割捨”在老西安中引起強烈反響, 不少市民紛紛來到位於碑林區東關南街亙垣堡6號的清代郗家老宅, 再最後看一眼這座即將搬移的老宅風采。

西安晚報首席記者王健攝

17日午後, 筆者來到亙垣堡, 也想一睹老宅風采。 或許是近日登門的市民太多, 叨擾了業主的休息;或許是拆遷的緊迫, 業主忙於辦理各種手續, 我來時大門落鎖小道悄寂, 只好隔著門縫向裡探望。

與我前後腳到來的, 還有一個來自回坊的年輕人。 他告訴我, 之前是從事回收老物件兒的, 看到了報導也想來看一眼老宅。 他從門縫中看了一陣後告訴我, 這間老宅並沒有回坊的部分老宅有氣魄, 坊上多是幾進, 郗家僅剩一間。 為一覽全貌, 我們二人從已經搬走居民的院落中上到了屋頂, 輾轉騰挪, 來到郗家上方。

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映入眼簾, 南邊是一棟二層平頂, 北側是郗家老宅, 兩家間距4至5米。 老宅應該是上房, 兩側的廂房早已沒了蹤影。 從老宅距道路20余米的距離看, 這間院落曾經也應該是三進, 隨著時間的更迭, 兩側的廂房和前兩進的院落已被幽暗的通道和民居替代。

俯瞰老宅, 兩坡屋頂已被黑黑的油氈覆蓋, 仿如幕布一般。 二樓的木柵欄依據房屋被分成三部分, 漆著棕色古色古香;欄杆部分為豎立長方形格狀, 下延部分為橫擺長方形格狀;龍骨上木雕精美, 兩隻龍頭頗為提神。 一樓中間是中堂, 兩個抱柱上貼著春聯, 中間掛著兩隻大紅燈籠, 兩邊的窗戶是菱形的窗格非常精美。

再看小院, 雖然只有十餘平方米, 但卻種著十餘盆花草, 有矮的喬木;東西兩側的院牆上垂吊著剛剛生長起來的藤類植物, 鬱鬱蔥蔥, 讓老院顯得生機盎然。 總體看來, 一間老宅、一方天井足以見證其原生之美, 從一層地面高於院落近一米的情況看, 老宅下方應有地窖, 利用建築享受冬暖夏涼是前人智慧。

據瞭解,郗家老宅建於1891年,曾是著名法學家郗朝俊的居所,距今120多年。老宅為兩層木質結構,曾列入碑林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目前,由於要打通經九路,碑林區政府已上報西安市政府建議對老宅實行異地保護。

之前,筆者曾撰文“留住西安的古韻,就應對優秀近現代建築進行妥善保護”,呼籲社會關注西安城為數不多的近現代建築,留住城市的部分記憶和烙印,現在看來大家意識已有所提高。就在筆者走出老宅所在的通道時,不時有群眾拿著報紙過來找尋,一旁拆遷工作人員漫不經心地說道:“唔是個啥麼,爛爛房子有啥看頭……”,如此看來,保護依然沒有走進部分人的心裡,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宣傳、普集潤入心田,讓保護意識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凝固的歷史綻放新的華彩。

據瞭解,郗家老宅建於1891年,曾是著名法學家郗朝俊的居所,距今120多年。老宅為兩層木質結構,曾列入碑林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目前,由於要打通經九路,碑林區政府已上報西安市政府建議對老宅實行異地保護。

之前,筆者曾撰文“留住西安的古韻,就應對優秀近現代建築進行妥善保護”,呼籲社會關注西安城為數不多的近現代建築,留住城市的部分記憶和烙印,現在看來大家意識已有所提高。就在筆者走出老宅所在的通道時,不時有群眾拿著報紙過來找尋,一旁拆遷工作人員漫不經心地說道:“唔是個啥麼,爛爛房子有啥看頭……”,如此看來,保護依然沒有走進部分人的心裡,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宣傳、普集潤入心田,讓保護意識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凝固的歷史綻放新的華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