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2018年社會體制改革推進方向

2017年社會體制改革持續推進, 民生保障水準持續提高, 社會治理創新不斷完善, 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社會活力增強, 社會領域不少方面及環節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向著更高水準、更加公平、更加安全的社會建設目標邁出新步伐。

教育投入體制改革成績單

2012~2016年, 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包括財政性教育經費和非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接近17萬億元, 其中2016年達到38888億元, 是2012年的1.36倍, 年均增長7.9%。

財政性教育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連續五年保持在4%以上

2013年-2016年資助資金總額(億元)

2016年資助學生9126.14萬人次。

脫貧攻堅成績單

從貧困人口數量來看, 按照我國現行標準, 2012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是9899萬人, 到2017年底這個數字降到3046萬人, 五年時間累計減貧6853萬人, 即減少了2/3以上, 貧困發生率從12%下降到3.1%。

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

貧困發生率

從貧困縣摘帽看, 我國自1986年首批確定331個貧困縣以來, 經過三次調整, 每次總量都是有增無減, 進入脫貧攻堅期後全國貧困縣總數確定為832個。 2016年有28個貧困縣率先提出脫貧摘帽申請,

之後陸續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 第一次實現了我國貧困縣總量的淨減少。

社會體制改革仍面臨四大問題

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高收入群體不僅收入基數大, 增速也更快。 從職業來看, 就業行業成為收入不平衡產生的重要原因。 就全國來看, 不管在哪個地區就業, 金融、互聯網等相關領域的收入都要遠遠高於傳統的建築、煤礦等資源類企業就業人員的收入。

人口結構不合理, 老齡化、少子化現象突出

近年來, 中國人口結構不合理問題越來越突出, 特別是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

截至2016年底, 中國老年人口資料

全國老齡辦提供的數顯示, 到2020年, 中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 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將達到2900萬。

民生建設仍有不少短板

教育方面, 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 教育品質不佳, 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在獲得教育資源、教育機會和教育品質上依然不平等, “鄉村弱、城鎮擠”等問題依然較多;中西部教育水準仍有較大的提升改進空間。

就業方面, 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 一方面,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不斷加大, 農民工對較高報酬的穩定就業需求較為旺盛;另一方面, 一些地區和行業很難找到自己心儀的有特殊技能、創新能力強的中高級技工和工程師。

社會保障方面, 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保障能力差距較大, 部分地區存在養老金支付風險, 亟待實施基本養老金全國統籌, 提升社會保障經辦服務水準。

基層治理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是基層幹部任務重,不僅任務多、任務雜,而且完成任務時限往往要求緊。二是基層幹部直接面對廣大群眾,成為幹群矛盾衝突的最前沿。三是工作任務繁重、收入水準不高等導致基層幹部新老更替不暢,年輕人到基層工作的意願較低,不少地方基層幹部年齡老化現象嚴重,基層面幹部面臨“選不出”“引不來”“留不住”的困局。

2018年社會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

在發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一要優先發展教育。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要把就業擺到突出位置,提高人民收入水準。要促進就業,需要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不斷消除阻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三要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四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實現摘帽,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五要提升人民健康水準,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要加快衛生及健康領域的立法,堅持公立醫院改革的公益性定位,推進社會力量增加醫療服務供給。

科學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要堅持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結合。既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紅利,也不過度許諾,把群眾的胃口吊得過高。二是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加強基層基礎相結合。從社會領域看,這既包括基礎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也包括建立健全與群眾利益具體結合層面的體制機制。三是堅持完善體制和機制相結合。應當利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契機,進一步提高黨和國家機構設置的科學化程度,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各項體制,進一步建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良性關係,高度重視、大力推進配套機制建立,實現體制、機制的公轉、自轉高度同步、相互協同。

深化改革構建合理的社會結構

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為有序。二是激勵勤勞守法致富,積極推進“提低、擴中、調高”為主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推動勞動報酬的同步提高。四是拓展居民勞動收入、財產性收入的途徑與管道,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收入,合理提高轉移性收入。五是加大財稅制度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持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緊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措並舉縮小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調整和優化人口結構

一方面是要保證合理水準的人口出生率。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實現人口紅利由年齡等數量優勢向素質和能力優勢轉變。

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品質

一是進一步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市場的容量,提高就業市場的內在匹配度。二是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普遍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水準,著力解決好結構性就業矛盾。三是繼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全社會就業品質。四是提供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切實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防範就業不充分引發的社會風險。五是繼續破解阻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提升自身發展的機會。六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提高勞動者保護水準,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努力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

一是不斷提高社會動員水準。要強化基層黨建和黨組織全覆蓋,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二是加快推進法治進程。要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制修訂和法規配套完善工作,形成基層群眾自治的法規體系。三是用資訊化手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首先,運用大資料、智慧化提高社會治理決策能力。其次,利用資訊化手段提高社會治理的針對性和反應速度。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李思琪

美編: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基層治理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一是基層幹部任務重,不僅任務多、任務雜,而且完成任務時限往往要求緊。二是基層幹部直接面對廣大群眾,成為幹群矛盾衝突的最前沿。三是工作任務繁重、收入水準不高等導致基層幹部新老更替不暢,年輕人到基層工作的意願較低,不少地方基層幹部年齡老化現象嚴重,基層面幹部面臨“選不出”“引不來”“留不住”的困局。

2018年社會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推進

在發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一要優先發展教育。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要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要把就業擺到突出位置,提高人民收入水準。要促進就業,需要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不斷消除阻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

三要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四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實現摘帽,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五要提升人民健康水準,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要加快衛生及健康領域的立法,堅持公立醫院改革的公益性定位,推進社會力量增加醫療服務供給。

科學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要堅持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相結合。既要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紅利,也不過度許諾,把群眾的胃口吊得過高。二是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加強基層基礎相結合。從社會領域看,這既包括基礎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也包括建立健全與群眾利益具體結合層面的體制機制。三是堅持完善體制和機制相結合。應當利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契機,進一步提高黨和國家機構設置的科學化程度,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各項體制,進一步建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良性關係,高度重視、大力推進配套機制建立,實現體制、機制的公轉、自轉高度同步、相互協同。

深化改革構建合理的社會結構

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為有序。二是激勵勤勞守法致富,積極推進“提低、擴中、調高”為主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推動勞動報酬的同步提高。四是拓展居民勞動收入、財產性收入的途徑與管道,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收入,合理提高轉移性收入。五是加大財稅制度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持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緊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措並舉縮小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調整和優化人口結構

一方面是要保證合理水準的人口出生率。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實現人口紅利由年齡等數量優勢向素質和能力優勢轉變。

穩定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品質

一是進一步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市場的容量,提高就業市場的內在匹配度。二是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普遍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水準,著力解決好結構性就業矛盾。三是繼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全社會就業品質。四是提供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切實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防範就業不充分引發的社會風險。五是繼續破解阻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提升自身發展的機會。六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提高勞動者保護水準,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努力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

一是不斷提高社會動員水準。要強化基層黨建和黨組織全覆蓋,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二是加快推進法治進程。要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制修訂和法規配套完善工作,形成基層群眾自治的法規體系。三是用資訊化手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首先,運用大資料、智慧化提高社會治理決策能力。其次,利用資訊化手段提高社會治理的針對性和反應速度。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李思琪

美編:王嘉騏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