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評論 | 別讓朋友圈定義了真實生活

朋友圈是我們維繫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 但卻不是唯一方式

別讓朋友圈定義了真實生活

相信有不少人, 都喜歡有事沒事刷刷微信朋友圈, 看看朋友最新的動態, 瞭解一下大家對熱點問題的看法。 但在朋友圈游走之時, 卻也可能因為一行小字而受挫: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它像一道豎起的籬笆, 柴扉緊鎖, 提示著我們這裡面是你不可涉足的世界。

當觀察他人生活的欲望, 遭遇了“謝絕參觀”的標識, 雖然免不了一陣失落, 但細細想來, 這似乎恰恰隱喻著今天朋友圈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一位朋友曾說, 如果出去旅遊, 回來不發一下朋友圈, 就好像沒去過一樣。 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的確, 如今朋友圈正在越來越多地介入我們的生活, 因為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平臺, 來記錄日常的點滴, 來分享生活的際遇, 來展示一種被關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 同時, 我們也需要這樣一個平臺, 來把現實中被時間、距離沖散的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見的視域, 來維繫情感的需要和對外部世界的想像與認知。 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時不落的燈火裡, 我們看到別人, 也看到自己。 可以說, 朋友圈正在塑造著我們新的交往方式、認知方式, 滿足著我們“看”與“被看”的心理需要。

但是,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為自己的朋友圈加上了一把鎖,

甚至不願意再發朋友圈?從心理上來說, 很多人渴望記錄生活, 卻又不希望將自己完全展現在他人面前;渴望交流訴說, 但又不願將自己的心情向所有人廣播;渴望營造積極的社交網路, 卻又害怕別人無限接近自己的生活圈子……這些心理反映到朋友圈中, 就有了“分組可見”“分組不可見”“僅三天可見”等種種操作。 技術的好處, 在於它解決了很多現實交往中無法避免的尷尬, 也幫助我們不斷調適著自己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離。

在心理因素之外, 很多人不再願意在朋友圈裡過多展現自己, 還在於朋友圈已經從最初個人的一方天地, 變成了如今人群蕪雜的公共場域。 每個人的微信好友裡, 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僅一面之緣的人、時刻準備向你推銷的人,

或者隨時對你“求轉發”“求投票”的人……當朋友圈不再只是純粹的情感交流地, 當朋友圈過多摻雜了利益交換、人情負擔, 當“朋友圈裡無朋友”, 自然也就讓人失去了敞開心扉的動力。

當然, 朋友圈無法成為人們的“快意江湖”, 還有很多原因。 好友們通過你朋友圈裡的一言一行重新建構著你的形象, 揣度著你的生活方式, 品評著你的審美趣味。 而大多數人又都渴望通過朋友圈完成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實現。 所以很多時候會用精挑細選的圖片、反復打磨的文字, 來塑造一個想要展現給別人的自己。 這樣一來, 發朋友圈也不再是一件輕鬆事, 當人們對“打字三十秒, 潤色十分鐘”式的費神費力感到疲憊,

當有了怕別人多想、怕別人對自己印象不好、怕不能展現更好的自己的想法, 當別人加了濾鏡的生活在自己心中投射下過多的陰影和焦慮, 很多人也就只想做一個圍觀者而非分享者了。

其實, 不少人在談及自己的交友之道時, 都會說到一個“真”字。 但是如今, 在朋友互動的主要場域朋友圈裡, 卻常常被認為“沒有真實的生活”。 這也讓我們反思, 今天我們關於朋友圈的種種討論, 對待朋友圈的種種態度, 無論是喜歡也好, 逃離也罷, 都可能是因為, 我們賦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義。 朋友圈是我們維繫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 但卻不是唯一方式。 如果過度依賴線上的視窗來塑造一個人、認識一個人,

可能潛藏著很大危險。 正如有人所說, “朋友圈只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小塊天地, 真正的世界, 在我們放下手機後才能看見”。 因為, 現實世界, 才是最真實的。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6日 05 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