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每日知識每日幣:區塊鏈,距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

大量熱錢的湧入, 一批包含區塊鏈技術的行業應用相繼上線, 顯示區塊鏈已然站上風口, 其巨大的商業價值和伴隨的風險, 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 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帳本資料庫 ";" 沒有中心, 資料存儲的每個節點都會同步複製整個帳本, 資訊透明難以篡改 " ——區塊鏈的特性被廣泛相傳, 越來越多巨頭開始加碼區塊鏈技術的研發, 加速行業應用的佈局, 由此引發資本市場的新一輪投資熱潮。

區塊鏈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國家發佈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 2016》, 對於區塊鏈是這樣描述的:廣義來講, 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資料結構來驗證與存儲資料、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資料、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資料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慧合約來程式設計和運算元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暫且拋開專業性詞彙的迷霧, 不妨先看一個用微信約飯的身邊例子:

有個人在微信群中提出聚餐的想法, 讓有意願者以 "1、2、3" 的次序接龍報名, 如 " 張三 1"" 李四 2", 以此類推, 待報名時間截止, 有哪些人參加、總共有多少人參加等核心資訊一目了然。 這比以前靠人工逐一通知、確認、記錄要高效許多。

但在實踐中, 依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報名資訊大量集中時, 難免會發生錯漏或搶號的情況, 另一方面還要提防冒充、惡意改掉序列等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 100% 依賴微信完成一次約飯, 只能是一種理想狀態。 " 區塊鏈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它是技術的集合體, 最核心的技術包括了 Hash 函數、非對稱的加密、數位簽章和 P2P 網路技術。

簡單地說, 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帳本資料庫。 " 淩鴻教授表示。

區塊鏈技術又有哪些特性?

淩鴻認為, 可以參考比特幣系統來理解區塊鏈技術的概念。 在比特幣系統中, 區塊是保存交易記錄的,

如果把比特幣的 10 分鐘交易記錄看作賬頁, 那麼一個區塊就是一個賬頁, 區塊鏈就是把不斷產生的賬頁連起來的帳本。 在系統裡, 每一個參與者都是按照規則來維護帳本的, 所以區塊鏈又是一個分散式帳本。

同時, 賬是所有參與者都來維護, 而且公開透明, 所以它是一個去中心、去組織的記帳系統。 每個人都在維護同樣的帳本, 又不需要公開身份, 所以它是自信任的、匿名的, 並且具有隱蔽性的。 如果把所有帳本看成一個資料庫系統的話, 區塊鏈系統就是一個分散式資料庫系統。

淩鴻表示, 從原理上看, 區塊鏈應用主要分為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

公有鏈指的是網路空間中人人都能參與, 但實際上並沒有人來負責, 這種應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網路空間參與者的認可。

不過, 這種完全沒有中心的系統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持續運營。

於是, 逐漸產生了聯盟鏈——也就是少數人之間或者幾個中心之間可以彼此認可的區塊鏈。

第三種叫私有鏈, 私有鏈實際上是一個傳統中心或者組織內建立的區塊鏈系統, 保證系統中的參與者在沒有中心或組織的干預下可以實現參與者之間安全、完整、自信任、去中心的彼此認可。 區塊鏈的這三種類型, 被認為是在 " 去中心 " 和 " 完全集中 " 之間達成了某種平衡。

綜上所述,淩鴻總結出區塊鏈的六大特性——

第一個特徵是分散式、去中心。去中心意味著另外一種組織方式的可能,從而帶來組織的成本降低。理想狀況下,網路空間追求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景:人人參與,沒有任何中心或組織的干預情況下完成交易。當然,現實社會是否認可這樣的組織方式或交易方式,那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第二個特徵是安全可信。它保證參與者的交易是安全、可信任的。

第三個特徵是時序記錄的資料可以追本溯源。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資料逐筆驗證,確保資料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永久記憶。

第四個特徵是所有交易由集體維護,公開透明。

第五個特徵是交易的規則具備可程式設計,這也是創新很重要的一個著力點。

第六個特徵是具有隱私保護。

當然,自古以來都是價值與風險並存的,那麼區塊鏈的風險又表現在哪裡呢?

2009 年網路世界誕生第一個區塊鏈開始,至今已經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階段。

業界將第一代區塊鏈視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程式設計貨幣,更多是數位貨幣領域的創新;

第二代則基於區塊鏈的可程式設計金融,解決跨境支付、票據、銀行之間的清算結算等大量應用,更多涉及合約方面的創新,如乙太坊的智慧合約;

當前正在演進中的 "3.0 版 " 區塊鏈技術,開始探求在其他行業的應用,傾向于將區塊鏈技術與實體企業相結合,拓展用途。

淩鴻表示,區塊鏈縱有諸多優勢,其應用也存在著一些局限。這一點,可以從技術和業務兩方面看。

從技術方面看,首當其衝的是標準化的問題。以數字貨幣為例,要制定一個統一的數字貨幣的標準,包括中間的交易協定、傳播協定、共識機制等,目前存在一定難度。

第二是性能的問題。很多時候,去中心化的程度和共識機制的效率兩者之間達不到均衡,帶來處理效率低的問題,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

第三是容量的問題。現在,網上一個區塊賬頁差不多是 1 兆左右的容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量不斷增加,容量也會呈幾何級數爆發式增長,當超出了網路的承受容量,就會出現處理上的問題。如何防範這一必將發生的風險,目前來看辦法不多。

淩鴻認為,相比技術上的各種瓶頸,區塊鏈應用在業務方面的局限可能更嚴重。

業務上最大的問題也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意味著沒有中心,但系統需要一個初始的規則,那麼會產生這些問題:初始的規則由誰來定?這個規則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沒有規則的話,如何持續運營?這個規則是不是中心?

第二個是新規則的問題,如果業務有舊的規則,那麼新舊規則之間的衝突如何協調解決?

第三個問題,是未來的系統由各個分散式的網路結點構成並集體主導,如果某一個節點出現 " 非理性介入 " 怎麼辦?" 去中心化 " 是不是就是沒有組織、沒有管理?

淩鴻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同時,區塊鏈應用過程中,還會面臨一些新挑戰。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商業化是需要有投入成本的,不僅包含初期建設的成本,還有運維、推廣過程中間的成本,使用過程中改變習慣也是一種成本,改變模式又是一種成本。此外,隱私保護也是一個區塊鏈應用的障礙,在私有鏈和聯盟鏈中間,由於交易的透明,隱私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保護。

最重要的一點是," 當一個行業或業務發生變化,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新的監管。如果沒有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鼓勵和認可,區塊鏈的應用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淩鴻這樣表示。

自然,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的火熱,也將顛覆更多的商業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區塊鏈技術可以顛覆更多的商業模式,比如,商家的消費積分管理系統就可以引入區塊鏈概念,多方聯合共同開發一個積分的發行及兌換的平臺。在這一場景下,銀行、電信運營商、零售商等各類機構可以實現全程透明、無法篡改的積分交驗、存儲、記帳流程,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積分玩法。

區塊鏈也可以改變供應鏈管理。在現有的供應鏈格局中,通常會有一家核心企業—— " 鏈主 " 負責整個供應鏈的管理。但是 " 鏈主 " 企業的管理幅度、管理能力和影響力都是有限的,供應鏈協調機制會日趨複雜化,管理和獲取信任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假如把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將所有相關流程環節都加入進來,建立一個信任體系,那供應鏈 " 鏈主 " 的核心就不再重要,甚至以後都可以不需要 " 鏈主 " ——整個供應鏈商業模式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除此之外,區塊鏈在金融服務、公益服務、商品打假等領域的應用也有相當可觀的商業前景。在金融服務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痛點,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同樣,區塊鏈也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於審計的資料,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資料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

而在公益領域,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在商品打假、尤其在正品溯源上,跟此前商家自錄入商品資訊不同的是,區塊鏈是讓多位 " 記帳師 " 公正、獨立、不可篡改地完成記帳,極大提升了監管流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隨著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豐富,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 " 平常心 "。淩鴻認為,在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過程中,對區塊鏈技術本身,有必要形成進一步的共識:

首先,區塊鏈不是資料的革命,它更多的是一種信用的革命,傳遞的是價值,價值背後實際上是信用的保障。其次,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不是一種產品。它只是一種技術,需要有設計、有框架、有模式才能進行應用。第三,區塊鏈應用主要面臨的是行業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關鍵是行業能不能接受挑戰,能不能接受調整。

最後,淩鴻表示,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是一個互利共盈的關係。區塊鏈直接傳遞的是信用,而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所以對金融的影響巨大,但它不是取代金融,不會因為有了區塊鏈,傳統的金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更多的區塊鏈應用會使得金融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模式更加創新。

綜上所述,淩鴻總結出區塊鏈的六大特性——

第一個特徵是分散式、去中心。去中心意味著另外一種組織方式的可能,從而帶來組織的成本降低。理想狀況下,網路空間追求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景:人人參與,沒有任何中心或組織的干預情況下完成交易。當然,現實社會是否認可這樣的組織方式或交易方式,那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第二個特徵是安全可信。它保證參與者的交易是安全、可信任的。

第三個特徵是時序記錄的資料可以追本溯源。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資料逐筆驗證,確保資料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永久記憶。

第四個特徵是所有交易由集體維護,公開透明。

第五個特徵是交易的規則具備可程式設計,這也是創新很重要的一個著力點。

第六個特徵是具有隱私保護。

當然,自古以來都是價值與風險並存的,那麼區塊鏈的風險又表現在哪裡呢?

2009 年網路世界誕生第一個區塊鏈開始,至今已經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階段。

業界將第一代區塊鏈視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程式設計貨幣,更多是數位貨幣領域的創新;

第二代則基於區塊鏈的可程式設計金融,解決跨境支付、票據、銀行之間的清算結算等大量應用,更多涉及合約方面的創新,如乙太坊的智慧合約;

當前正在演進中的 "3.0 版 " 區塊鏈技術,開始探求在其他行業的應用,傾向于將區塊鏈技術與實體企業相結合,拓展用途。

淩鴻表示,區塊鏈縱有諸多優勢,其應用也存在著一些局限。這一點,可以從技術和業務兩方面看。

從技術方面看,首當其衝的是標準化的問題。以數字貨幣為例,要制定一個統一的數字貨幣的標準,包括中間的交易協定、傳播協定、共識機制等,目前存在一定難度。

第二是性能的問題。很多時候,去中心化的程度和共識機制的效率兩者之間達不到均衡,帶來處理效率低的問題,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

第三是容量的問題。現在,網上一個區塊賬頁差不多是 1 兆左右的容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易量不斷增加,容量也會呈幾何級數爆發式增長,當超出了網路的承受容量,就會出現處理上的問題。如何防範這一必將發生的風險,目前來看辦法不多。

淩鴻認為,相比技術上的各種瓶頸,區塊鏈應用在業務方面的局限可能更嚴重。

業務上最大的問題也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意味著沒有中心,但系統需要一個初始的規則,那麼會產生這些問題:初始的規則由誰來定?這個規則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沒有規則的話,如何持續運營?這個規則是不是中心?

第二個是新規則的問題,如果業務有舊的規則,那麼新舊規則之間的衝突如何協調解決?

第三個問題,是未來的系統由各個分散式的網路結點構成並集體主導,如果某一個節點出現 " 非理性介入 " 怎麼辦?" 去中心化 " 是不是就是沒有組織、沒有管理?

淩鴻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同時,區塊鏈應用過程中,還會面臨一些新挑戰。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商業化是需要有投入成本的,不僅包含初期建設的成本,還有運維、推廣過程中間的成本,使用過程中改變習慣也是一種成本,改變模式又是一種成本。此外,隱私保護也是一個區塊鏈應用的障礙,在私有鏈和聯盟鏈中間,由於交易的透明,隱私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保護。

最重要的一點是," 當一個行業或業務發生變化,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新的監管。如果沒有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鼓勵和認可,區塊鏈的應用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淩鴻這樣表示。

自然,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的火熱,也將顛覆更多的商業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區塊鏈技術可以顛覆更多的商業模式,比如,商家的消費積分管理系統就可以引入區塊鏈概念,多方聯合共同開發一個積分的發行及兌換的平臺。在這一場景下,銀行、電信運營商、零售商等各類機構可以實現全程透明、無法篡改的積分交驗、存儲、記帳流程,從而徹底改變現有的積分玩法。

區塊鏈也可以改變供應鏈管理。在現有的供應鏈格局中,通常會有一家核心企業—— " 鏈主 " 負責整個供應鏈的管理。但是 " 鏈主 " 企業的管理幅度、管理能力和影響力都是有限的,供應鏈協調機制會日趨複雜化,管理和獲取信任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假如把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將所有相關流程環節都加入進來,建立一個信任體系,那供應鏈 " 鏈主 " 的核心就不再重要,甚至以後都可以不需要 " 鏈主 " ——整個供應鏈商業模式就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除此之外,區塊鏈在金融服務、公益服務、商品打假等領域的應用也有相當可觀的商業前景。在金融服務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痛點,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同樣,區塊鏈也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於審計的資料,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資料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

而在公益領域,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在商品打假、尤其在正品溯源上,跟此前商家自錄入商品資訊不同的是,區塊鏈是讓多位 " 記帳師 " 公正、獨立、不可篡改地完成記帳,極大提升了監管流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隨著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豐富,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 " 平常心 "。淩鴻認為,在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過程中,對區塊鏈技術本身,有必要形成進一步的共識:

首先,區塊鏈不是資料的革命,它更多的是一種信用的革命,傳遞的是價值,價值背後實際上是信用的保障。其次,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不是一種產品。它只是一種技術,需要有設計、有框架、有模式才能進行應用。第三,區塊鏈應用主要面臨的是行業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了,關鍵是行業能不能接受挑戰,能不能接受調整。

最後,淩鴻表示,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是一個互利共盈的關係。區塊鏈直接傳遞的是信用,而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所以對金融的影響巨大,但它不是取代金融,不會因為有了區塊鏈,傳統的金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更多的區塊鏈應用會使得金融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模式更加創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