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匠人 · 三個陶藝“門外漢”,用做陶與大自然說悄悄話

專業、技術、經驗……從不是創作的限制, 而是人逃避的藉口。

陶藝是一項既專業又殘酷的藝術,

常常是“一爐生, 一爐死”,

即便是業界公認的陶藝大師,

也沒法保證每一爐、每一件作品都完美。

可杭州“耳語”工作室,

卻有三個大膽的“門外漢”,

從沒學過陶藝的他們,

卻把陶藝玩出了新高度。

2011年, 在法國學習工業設計的王卓,

在一次陶藝比賽上結識了

學攝影的孫璟璟和學設計的江昕荷,

雖然本身都不是陶瓷專業出身,

但對陶瓷的喜愛還是讓三人走到了一起,

第二年春天,

“耳語”工作室在巴黎成立。

不是科班出身,

限制了他們的制陶手段,

卻也讓他們少了規矩的束縛。

跟專業學習陶瓷的制陶人相比,

他們的創作更加大膽,

更敢於嘗試新材料和新手段。

傳統制陶人以拉坯的方法

控制陶器的薄厚,

不會拉坯的王卓純手工將陶坯

反復打磨上二十幾遍,

這樣做出來的陶器質地薄如蛋殼,

且更清透,也更自然。

傳統制陶人會用釉彩

在素胚上勾勒圖案,

王卓則更喜歡以物、以手代筆,

去真實描摹一種狀態。

他們曾用麻布敷在模具內部,

再向模具內注漿,

這樣一來,陶瓷表面有了麻布的紋理圖案,

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於陶瓷肌理的傳統認知。

“我們的東西實驗性很強,

每一次的實驗都是對陶瓷的進一步瞭解,

希望可以不斷地試探它的極限。

我們會設計很薄的陶瓷作品,

也會嘗試陶瓷和各種不同材料的結合,

例如紙、玻璃、水泥、竹等。”

王卓他們以陶瓷這個載體,

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

也讓陶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河流》系列以高白泥為主料,

施天然礦粉著色,灌漿塑型,省去施釉工序,

投入1300度窯火中燒制一晝夜後,

碗底、杯壁上便出現了青、赭兩色的汩汩川流。

這條流動的河並非是釉彩繪製成的,

而是兩種不同顏色的色漿同時注入模具,

靠泥漿的自然流動所形成的,

速度、去向、時間都在燒制的瞬間被凝固住了,

如同AndyGoldsworthy的大地藝術那般,

向河裡投入一袋染料,

河的一切就自然呈現了出來。

碗裡、盤中、瓶上的河流,

是靜止的,也是恒久流動的。

《落葉》系列用天然皺葉莢蒾貼於器皿表面,

將樹葉與器皿一同燒制,

燒好後,器皿上會形成一片樹葉,

不但葉脈絡分毫畢現,

樹葉處還能透射出盈盈光亮。

薄而不透,透而不漏,

就像樹林間陽光透過樹葉射下來,

不晃眼,卻又照得人全身暖洋洋的。

《抹色》系列以天然礦粉著色,

將色粉直接塗抹在潮濕的瓷胚表面,

然後進行高溫燒制,

燒制的瓷胚表面保留了色粉的粉狀質感,

以及手指塗抹的痕跡,

從白漸漸過渡到藍和灰,

如同天空中散開的雲朵,

或是海邊漸漸褪去的潮水。

除了敢於打破傳統外,

“耳語”的三位創始人還喜歡

從生活中尋找設計的靈感,

從樹葉到花瓣,從織物到高山河流,

雖然大部分作品都保持著高嶺土最原始的白,

卻沒有哪件是相同的,

即便是同一系列的作品,也沒有一模一樣的。

在他們認為:

每件陶瓷體內,都住著一個獨立的靈魂……

這也是當初他們給品牌取名“耳語”的原因。

“耳語,是盤旋在耳邊的聲音,

是大自然裡的聲音,

也是生活中一些細微的、

易被人忽略的細節。

我們‘聽’到了,

就要用陶器將它們表現出來,

讓更多人可以在使用陶器的同時,

真切感受到它們。”

對他們來說,

陶瓷便成了“耳語”與自然之間,

最美妙的“軸”。

“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

陶瓷就是什麼樣。”

王卓他們曾創作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系列,

叫《地質的層》。

胚體上的顏色一層一層地變深,

如潮水般的漲退、覆蓋,

又像地層的累積、融合。

用手去觸摸,與其他器皿無異,光滑細膩。

這是由幾種不同種類、色澤的土灌漿“融”成的器皿。

是她們不斷實驗做成的結果。

王卓說,泥土是有記憶的。

“當你把它捏歪了再還原回去時,

它上面就永遠會記錄著這個過程的痕跡。”

這些“不可控”的感覺,

就是大自然給予他們的驚喜。

正午文化:聽說“耳語”創立時,是受到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的啟示,是怎樣的啟發呢?

王卓:《瓦爾登湖》裡有一句話:“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再沒有比欣賞開闊地平線的人更快活的了。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嘗試將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用陶瓷的形式表達出來,而梭羅教會了我們如何觀察、如何傾聽,與直接地表達。

正午文化:“耳語”的品牌理念是什麼?

王卓:純粹、簡單、生命力,與很多人一樣,脆弱而堅強。

正午文化:“耳語”這個名字令人聯想到輕聲細語的女性,你們是如何定位品牌的基調的?

王卓:有人說我們的作品很小清新,但我們並不喜歡把自己框在一個既定的位置,並不想給自己的作品安上一個風格標籤。因為品牌的基調並沒有刻意的去經營,在創作的過程中,遵從自己內心大概是引導創作走向的唯一法則。因此我們希望自己的作品風格是自由變化的,而耳語的名字傳遞的是一種細膩地審視周遭的視角和輕手輕腳地對待周遭的態度,這一點,是我們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

正午文化:你們三位是如何分工的?

王卓:我和江昕荷現在定居在杭州,除了正職之外,兼顧設計和製作,孫璟璟常駐法國,在當地尋找銷售管道。

部分圖片由醬爆提供

王卓

畢業於工業設計專業,陶藝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江昕荷

畢業於工業設計專業,陶藝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孫璟璟

畢業於攝影專業,攝影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傳統制陶人以拉坯的方法

控制陶器的薄厚,

不會拉坯的王卓純手工將陶坯

反復打磨上二十幾遍,

這樣做出來的陶器質地薄如蛋殼,

且更清透,也更自然。

傳統制陶人會用釉彩

在素胚上勾勒圖案,

王卓則更喜歡以物、以手代筆,

去真實描摹一種狀態。

他們曾用麻布敷在模具內部,

再向模具內注漿,

這樣一來,陶瓷表面有了麻布的紋理圖案,

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於陶瓷肌理的傳統認知。

“我們的東西實驗性很強,

每一次的實驗都是對陶瓷的進一步瞭解,

希望可以不斷地試探它的極限。

我們會設計很薄的陶瓷作品,

也會嘗試陶瓷和各種不同材料的結合,

例如紙、玻璃、水泥、竹等。”

王卓他們以陶瓷這個載體,

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

也讓陶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河流》系列以高白泥為主料,

施天然礦粉著色,灌漿塑型,省去施釉工序,

投入1300度窯火中燒制一晝夜後,

碗底、杯壁上便出現了青、赭兩色的汩汩川流。

這條流動的河並非是釉彩繪製成的,

而是兩種不同顏色的色漿同時注入模具,

靠泥漿的自然流動所形成的,

速度、去向、時間都在燒制的瞬間被凝固住了,

如同AndyGoldsworthy的大地藝術那般,

向河裡投入一袋染料,

河的一切就自然呈現了出來。

碗裡、盤中、瓶上的河流,

是靜止的,也是恒久流動的。

《落葉》系列用天然皺葉莢蒾貼於器皿表面,

將樹葉與器皿一同燒制,

燒好後,器皿上會形成一片樹葉,

不但葉脈絡分毫畢現,

樹葉處還能透射出盈盈光亮。

薄而不透,透而不漏,

就像樹林間陽光透過樹葉射下來,

不晃眼,卻又照得人全身暖洋洋的。

《抹色》系列以天然礦粉著色,

將色粉直接塗抹在潮濕的瓷胚表面,

然後進行高溫燒制,

燒制的瓷胚表面保留了色粉的粉狀質感,

以及手指塗抹的痕跡,

從白漸漸過渡到藍和灰,

如同天空中散開的雲朵,

或是海邊漸漸褪去的潮水。

除了敢於打破傳統外,

“耳語”的三位創始人還喜歡

從生活中尋找設計的靈感,

從樹葉到花瓣,從織物到高山河流,

雖然大部分作品都保持著高嶺土最原始的白,

卻沒有哪件是相同的,

即便是同一系列的作品,也沒有一模一樣的。

在他們認為:

每件陶瓷體內,都住著一個獨立的靈魂……

這也是當初他們給品牌取名“耳語”的原因。

“耳語,是盤旋在耳邊的聲音,

是大自然裡的聲音,

也是生活中一些細微的、

易被人忽略的細節。

我們‘聽’到了,

就要用陶器將它們表現出來,

讓更多人可以在使用陶器的同時,

真切感受到它們。”

對他們來說,

陶瓷便成了“耳語”與自然之間,

最美妙的“軸”。

“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

陶瓷就是什麼樣。”

王卓他們曾創作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系列,

叫《地質的層》。

胚體上的顏色一層一層地變深,

如潮水般的漲退、覆蓋,

又像地層的累積、融合。

用手去觸摸,與其他器皿無異,光滑細膩。

這是由幾種不同種類、色澤的土灌漿“融”成的器皿。

是她們不斷實驗做成的結果。

王卓說,泥土是有記憶的。

“當你把它捏歪了再還原回去時,

它上面就永遠會記錄著這個過程的痕跡。”

這些“不可控”的感覺,

就是大自然給予他們的驚喜。

正午文化:聽說“耳語”創立時,是受到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的啟示,是怎樣的啟發呢?

王卓:《瓦爾登湖》裡有一句話:“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再沒有比欣賞開闊地平線的人更快活的了。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嘗試將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用陶瓷的形式表達出來,而梭羅教會了我們如何觀察、如何傾聽,與直接地表達。

正午文化:“耳語”的品牌理念是什麼?

王卓:純粹、簡單、生命力,與很多人一樣,脆弱而堅強。

正午文化:“耳語”這個名字令人聯想到輕聲細語的女性,你們是如何定位品牌的基調的?

王卓:有人說我們的作品很小清新,但我們並不喜歡把自己框在一個既定的位置,並不想給自己的作品安上一個風格標籤。因為品牌的基調並沒有刻意的去經營,在創作的過程中,遵從自己內心大概是引導創作走向的唯一法則。因此我們希望自己的作品風格是自由變化的,而耳語的名字傳遞的是一種細膩地審視周遭的視角和輕手輕腳地對待周遭的態度,這一點,是我們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

正午文化:你們三位是如何分工的?

王卓:我和江昕荷現在定居在杭州,除了正職之外,兼顧設計和製作,孫璟璟常駐法國,在當地尋找銷售管道。

部分圖片由醬爆提供

王卓

畢業於工業設計專業,陶藝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江昕荷

畢業於工業設計專業,陶藝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孫璟璟

畢業於攝影專業,攝影師,“耳語”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