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血管的管家|東大學生研發“智能手錶”上線了

帶上手錶, 無需繁瑣操作, 只要打開手機APP就可隨時隨地查看心電、脈搏、血壓等關鍵生理參數, 並與標準值進行即時比對。 東北大學三名研究生研發了一款“手錶”, 能監測心電、脈搏、血壓等關鍵生理參數, 並通過綜合分析, 在手機上預警心血管疾病。

心電、脈搏和血壓參數能有效反映人體心血管健康狀況。 傳統的設備大多出現在醫院裡, 體積大、不便攜, 東北大學學生團隊研製的“腕式可穿戴心血管疾病智慧預警設備”可通過腕表的形式採集人體關鍵生理參數, 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 實現對家庭健康的監護和預警。

漫漫創新路 鏗鏘三人行

“最初想研發這款手錶是興趣使然, 當時可穿戴醫療設備異軍突起, 但功能都比較單一。 ”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資訊工程學院的官耀豐很快找到了師弟李瑋楠和鄭淩翼, 在徐禮勝教授的指導下, 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研發一款可以測心電、脈搏和血壓的“智慧手錶”。

選定方向, 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但科研道理註定沒有捷徑。 團隊只有三個人, 他們要完成嵌入式硬體、軟體和安卓APP設計三大任務, 每個人的工作量都極大, 每走一步都會遇到技術難關。

“起初,

佩戴者運動時會受到信號干擾, 記錄到的資料就會有偏差, 為了在運動中也能獲得平穩信號, 我們必須不斷進行改進……類似這樣的難題,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

李瑋楠負責信號收集設備內部電路板的設計, 設備晶片的選擇關乎著收集信號的準確性。

最初測試時, 手機螢幕上的模糊圖像給他們不少打擊, 李瑋楠也背負著壓力默默奮鬥。 鄭淩翼主攻安卓軟體程式設計工作, 用鄭淩翼的話說, “我實現的軟體效果勉強達到隊友們的預期, 還有許多需要優化的地方。 ”

創新路上, 團隊也免不了走一些“冤枉路”。 “一次實驗, 心電波形的顯示出現問題, 我們都以為是軟體演算法的原因, 經過一次次排查, 才發現原來是硬體出現了問題, 而這個錯一找就是兩個月。 ”鄭淩翼說。

成果的背後必然是辛勤的付出。 一個專案的研發少不了無數個通宵達旦, 加班加點對於他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前正好趕上設備的硬體換代和軟體更新, 需要在短時間內調設好,

時間緊任務重, 那段時間我們連續在實驗室住了一個星期。 ”

鄭淩翼 官耀豐(中) 鄭淩翼(右)

因為緣分、興趣、理想走在一起, 如今已經初戰告捷的團隊, 正向著新的資訊醫療檢測設備再出發。

文字 | 段亞巍 許嵐峰 喬宇

文中圖片由官耀豐、李瑋楠、鄭淩翼提供

編輯 | 席書燕

責編 | 楊明 周洛琦 王剛

編輯 | 席書燕

責編 | 楊明 周洛琦 王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