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江兩岸鬧春風 黔西南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紀實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

清明後,穀雨前,正是農事好時節。

南北盤江兩岸廣袤的田野上,到處點染著忙事農桑的人影。 這個春天,黔西南州各族幹部群眾再寫新篇章:截至4月12日,全州調減低效農作物面積87.28萬畝,其中已種植替代作物面積67.9萬畝,退耕還林面積19.38萬畝。 全州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種植面積擴大到430萬畝以上。

這是黔西南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深入開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取得的階段性成績。

早部署幹群齊心謀發展

黔西南州海拔跨度大、生物性多樣、立體氣候明顯,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潛力大。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培育,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性較高,基礎較好。

黔西南州部署得較早,今年春節前即組織人員向務工返鄉人員深入開展宣傳,與群眾共商脫貧之計。

該州在脫貧攻堅“1+20”系列檔的基礎上,及時研究制定2018年產業結構調整行動計畫等檔,細化明確了方法路徑和保障措施。 依據各地不同實際製作三個以上產業“功能表”供群眾選擇,配套實施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 按照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種植經果林、25度以下山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思路,打造低熱河谷、緩坡溫涼、高山冷涼三條立體生態經濟產業帶。 與此同時,還明確了調減低效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食用菌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退一進十”的思路。

全州各地產業佈局科學有序、各具特色:興義市依託“一園五區”規劃,打造茶葉、烤煙等“兩葉兩果一業一園百花”產業帶;安龍縣形成“一主三輔”體系推動食用菌、花卉等產業發展;普安縣依託茶葉和長毛兔形成“一紅一白”產業格局……

優服務產業之花遍地開

去冬今春,興義市負責人多次赴捧乍鎮堡堡上村,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尋找並最終拉通水源,不但解決了飲水困難,還為發展500畝精品蔬菜解決了灌溉用水。

產業調優,服務是關鍵。 黔西南州制定了產業服務計畫: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幹部夜校等載體“授人以漁”;積極爭取財政涉農資金投入,充分運用金融手段激發活力;創新產銷對接機制,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與200餘家合作社、20餘家州內外農產品直營店建立聯結機制,形成市場保障;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積極推動“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集中釋放土地潛能;持續推進“五共四化”黨建扶貧示範村創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系列配套服務成為產業“生根劑”,產業之花遍地開。 全州新增蔬菜種植面積9.06萬畝、茶葉3.08萬畝、食用菌0.9萬畝、中藥材3.55萬畝、水果12.93萬畝、薏仁9.89萬畝、花卉0.81萬畝、香料5.97萬、芭蕉芋2.82萬畝、飼草4.4萬畝、其他作物14.49萬畝。

大比武步伐堅實奔富路

4月4日,義龍新區魯屯鎮平壩村三組母祖祥等村民赴雲南省文山州,打算引進當地一年兩熟的小金桔回村種植。

當天,一組的致富能人金保榮的50畝魚腥草進入鋪草工序,10餘位元群眾在基地上忙碌。 他與貴州茅臺聯結的3500畝高粱基地已帶動全鎮100餘戶群眾參與發展,預計畝均增收3500元以上。

母祖祥家的堂屋裡,村第一書記陳明龍與群眾細算產業賬:12個食用菌大棚、200畝烤煙、200畝高粱、50畝魚腥草和1000多畝畜草種植,全村2000餘畝山地幾乎全部進行調整,預計年底可實現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70余公里外的安龍縣篤山鎮納黑村通過引進專案落地,已建成年計畫出欄4000頭的溫氏養殖社區2個、總面積9300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34個,全村69戶貧困群眾定下了“戶均增收1萬元”的目標。

安龍縣引導村集體和農戶以8200畝荒山、土地、林地等資源入股企業,22個試點村12655戶農民變股東;

貞豐縣規劃糯稻、板栗、百香果、芒果、花椒“五個一萬畝”產業,帶動3000畝粽葉、3萬頭(匹)養殖業發展;

普安縣22.06萬畝低產旱地全部種植茶葉、烤煙等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占種植業比重提高到60%以上;

……

一場群眾之間、村鎮之間、縣區之間的產業發展大比武正在黔西南州悄然拉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