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化騰、馬雲、郭台銘為何都要來爭這一塊錢的小生意?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 挖掘更多精彩內容!

政協委員騎共用單車開“兩會”, 交通部長力挺點贊;馬化騰、馬雲、郭台銘等大佬爭先恐後進場砸錢,

吃瓜群眾卻只看見“砸車”。 這個一塊錢一次的小生意, 究竟是“互聯網”+“大鍋飯”, 還是一場新商業革命?

作者:熊劍輝 編輯:sunny

狂熱的資本

一夜之間, 共用單車又雙叒叕火了。

2017年伊始, 摩拜遭遇砸錢砸錢再砸錢, 先是騰訊、華平、紅杉猛砸2.15億美元, 又得郭台銘旗下富士康戰略投資, 再獲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亞洲最大對沖基金高瓴資本的“加持”。 一把D輪可謂“梅花三弄”, 累計豪掘超3億美金。

就在外界幾乎要膜拜摩拜的同時, ofo轉眼就引DST(俄羅斯數位天空技術, 曾投京東、小米)、滴滴、中信產業、經緯中國等諸多豪強入局, 一筆4.5億美元的D輪震驚四座, 一舉創出業界單筆融資的天價紀錄。

這兩筆融資啥概念?換成自行車, 那就是60萬輛摩拜(單價3000元)和1350萬輛ofo(單價200元),

中國四分之一以上的自行車產能就此被圈佔, 半個投資圈被共用單車“拖下水”。 中國人民基本可以不買自行車了!

然而, 這並沒有完。 幾乎與此同時, 名不見經傳的共用單車“永安行”, 突然被馬雲亂入, 借螞蟻金服、IDG、深創投之手投下A輪, 火上澆油地祭出“免押金”的殺手鐧, 引發全行業商業模式的顛覆。

小黃車、小橙車、小藍車、小白車……阿裡甚至來晚了, 共用單車“彩虹圈”裡純色不夠用, “永安行”只好出了個“腦白金藍”。

資本圈、互聯網的大佬們, 為啥都趕著做這1塊錢的“小生意”?

瘋狂的單車

在吃瓜群眾看來, 共用單車別說賺錢, 不賠個底掉都沒地說理啊!

還有人割輪胎、毀龍頭、貼廣告, 胡停亂扔, 甚至在付款二維碼上做手腳、搞病毒詐騙的層出不窮, 可惡又難防。

此前有新聞稱, 生於福建莆田的“卡拉單車”, 投車667輛, 狂丟76.5%, 總收益1000塊, 享年20天。 這等慘狀, 把投資人嚇得“棄車”而逃, “卡拉單車”也成為共用單車撤資倒閉第一家。 不過, 之後公司又澄清資料, 表示找回了60%的單車, 損壞率不超過10%。

因為亂象頻出, 有評論直指共用單車已成國人公共素質的“照妖鏡”。

不過, 有些事在全世界哪裡都一樣啦!

法國巴黎的Velib, 號稱全世界推廣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目前實現年賺2000萬歐元。 不過2007年投放建立之初, 80%的單車被毀或遭竊, 許多車被扔進塞納河, 甚至走私到海外……

不過, 共用單車亂停放、亂占道的問題, 已經嚴重到不能忍了!吃瓜群眾們紛紛表示, 單車多到氾濫, 人行道上堆得要“噴”出來, 行人無路可走, 城管乾脆扣留, 那場面叫一個宏偉壯觀!

如今, 1000多萬輛單車訂單箭在弦上。 我們的城市真的要那麼多共用單車嗎?

盈利的玄機

競爭這麼激烈, “破壞”如此嚴重, 這樣的企業咋掙錢?吃瓜群眾一邊佔便宜, 一邊憂心忡忡起來。

令人驚訝的是, ofo創始人戴威表示, 有的城市已實現40%的淨利, 預計2017年就能賺錢啦!

摩拜則稱還沒有盈利模式, 四處融資, 就是為了邊“續命”, 邊找賺錢的法子。 創始人胡瑋煒甚至表示, 哪怕失敗了, 也是一項公益。

這話讓人風投們情何以堪!人家幾十億真金白銀扔進來可是要套現的, 咱做公益聯繫母親水窖、抗戰老兵好不好?

顯然, 半個投資圈“暴動”式投入, 根本上還是看上了共用單車這門生意。

大體上, 共用單車有三大盈利點:

一是租車費。 五毛、一塊的租車費, 看上去不起眼, 壟斷起來就是門大生意。

美好理想或許是, 假設若干年後, ofo一統江湖, 從此做成千秋萬載的好生意, 那麼全國3000萬人次/天的使用量足以保底(北上廣深人口合計就高達7780萬), 以單次1元計算,可年入100多億。

根據企業披露資料,ofo小黃車回本只要1-2個月,摩拜單車大約要10個月。就算毀車厲害、成本奇高,100億也足以彌補運營成本了。另外,隨著政府規範管理和國民素質提高,加上人性對不稀缺事物的破壞興趣自然走低,壟斷性的共用單車賺錢,將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條件下,要是加上APP廣告推送、商戶推薦等輔助商業模式,就是個靠譜、賺錢、可持續的好生意。

二是押金運營。按照“陰謀論”,押金將會是共用單車最賺錢的“套路”。

華商韜略梳理企業自曝資料顯示,ofo和摩拜的用戶量都已突破1000萬,對應的押金也高達29.9億和9.9億。如此龐大一筆押金,之前需要2-7個工作日才能轉結到賬,如今雖已實現“秒退”,但由於規模龐大,足以利用現金池賺取豐厚的金融收益。

大佬們一眼就看穿了共用單車的金融屬性:一旦實現壟斷,數十億的“資金池”可供自由調配,這就是一門暴利的大生意。

關鍵時刻,阿裡出手。螞蟻金服借著“永安行”入場,打出“免押金”牌,打的就是暴利大生意。想要在支付寶眼皮底下,做成“押金套利”的“類金融”黃粱美夢,不瘋狂廝殺一番,誰都看不到結果。

三是超級大資料。這門生意應用無限,空間如此之大,看到的人卻如此之少。表面看,獲取單車的移動軌跡毫無意義,但萬億次彙聚後,大資料將爆發“核聚變”般的商業力量。

實際上,巨頭們對共用單車的品牌投資選擇,都有著深度考量。滴滴投下ofo,因為雙方的資料都源於手機,本身存在一定的互補或替代,可實現資料的充分整合;騰訊選擇摩拜,可針對單車內的精細化GPS資料,結合騰訊地圖做深度挖掘。

在資料就是價值的時代,它們會成為眾多商業和城市決策的基礎。

你的一次騎行不符合法律規範,或許暫時無人問津,但資料永遠記得。於是當它落入金融機構之手,與你相關的金融產品定價(如個人保險、商業貸款),便會被莫名其妙提高。當個人信用成為另一種“貨幣”,它就成了未來金融價格的基礎(如芝麻積分);

你騎行速率的變化,被彙聚成資料洪流後,也將成為道路規劃改造的新考量;

你半路短暫的購物行為,竟然影響到商圈租金的定價;甚至推送給你的單車應用廣告,都會揣測你的行為偏好,越來越符合你的口味……

即便是在當下,共用單車企業為解決亂停車,正開始大量設置的智慧推薦停車點,已經用到精確定位演算法、太陽能供電、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本身就是大資料輔助城市規劃。

此外,ofo已與華為、中國電信在開發物聯網單車上達成協議,希望通過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技術,讓用戶一點APP就獲取推薦停車點,引導用戶正確停車。與GPS不同的是,NB-IoT技術能讓單車無所遁形,深藏地下都能精准定位,可逐步解決丟車、亂停放等問題。

實際上,看似不起眼的智慧停車點也是個能穩定盈利的項目:巴黎Velib自行車僅靠跟戶外廣告公司合作,就實現了2000萬歐元的淨利潤。

甚至碰到春節、“雙十一”這樣的爆倉時點,共用單車通過實名制,隨便就能跟快遞公司搞個“順手快遞免車費”活動:快遞公司省費用,共用單車拿分成,騎車人攢信用,剁手黨得實惠……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

此外,正規途徑積累的資料價格極其昂貴。有消息顯示,銀聯資料價格為每人1-2元,車管所數據高達2-3元。由此滋生出生意紅火的“資料黑市”,價格便宜,卻存在資料“污染”、“注水”等見不得光的問題。因此,共用單車公司的資料價值,遠非表面那麼簡單。

共用的未來

在悲觀的人看來,共用單車是典型的“人造風口”、“公地悲劇”、“互聯網大鍋飯”,預言它很可能重蹈網約車覆轍,成為一場終將歸零的資本泡沫。目前,ofo的車輛損耗率約在20%,摩拜約為10%。投放規模進一步擴大後,悲觀者認為天量的損耗註定會壓垮單車企業,單車也會淪落為城市垃圾。

樂觀的人則認為,共用單車損耗最大的階段必然過去,政府正加強監管(成都已出臺全國首個共用單車《意見》,北京管理辦法也將出爐),北京私鎖單車的護士和成都的燒車人,都因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刑拘。如果亂象能被有效遏制,共用單車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而對創業企業來說,保持樂觀、跑馬圈地的速度,遠比糾結於口水更重要。雖然國內市場上,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都以第一自居、難分仲伯,但在全球視野上,ofo在今年1月就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更搶先在倫敦、新加坡、矽谷等開拓海外城市30座,顯然棋快一招。

退一萬步講,即便亂象不改、監管無力,依然還有辦法。

Ofo在談及盈利模式時提到,“有的城市”能實現40%的淨利,“有的城市”能實現20%,“有的”尚無法盈利。如果一些城市始終車輛損毀嚴重、無法盈利,怎麼辦?單車企業必然會選擇“止損”,將不賺錢的城市拋棄。

跑馬圈地下,投資人看的是城市覆蓋率和用戶數。一旦競爭塵埃落定,單個城市運營的成本,將成為經營存續的關鍵。屆時,共用單車企業發佈個“201X年中國城市共用單車損毀排行榜”,頓時會成為傳遍互聯網的“城市之恥”。這種通過大資料計算出的“缺德指數”,將是任何城市都無力承受的,反過來必將加大違法打擊力度。

屆時,能否養活共用單車,將成為城市文明程度的一大標誌。

顯然,共用單車並非人為製造的偽需求,而是直擊城市擁堵、空氣污染和短途出行難等多項痛點,並提供了絕佳的解決方案,也積累了大量用戶口碑和忠誠度。“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影業CEO劉春騎著共用單車去報到;交通部長李小鵬更是盛讚,共用單車能實現互聯網企業、製造企業、騎行人“三方多贏”,需求強烈、前景光明,對這一新生事物充滿信心。

事實上,共用單車也讓自行車製造業迎來了措手不及的大爆發。

自行車廠商都過慣了產量年年下降的沉悶日子,卻突然被從天而降的大訂單砸暈了。但在專業廠家看來,共用單車在防盜、防拆設計上還能進一步改善,或許我們今後就能看到防拆防盜、經久耐用乃至智能報警的單車。

然而,共用單車展現出的“降維打擊”能力,生動演繹了“毀滅你,但與你無關”的殘酷性。在共用單車面前,自行車經銷商、黑摩的被消滅得無聲無息,計程車的短途生意一落千丈,甚至電動車行業都深感寒意,不得不面對銷量大降的窘境。

始料不及的是,共用單車風乍起,共用電動車和共用汽車又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十多個共用平臺開始在一線城市小試牛刀。放眼未來,或許共用單車不過是一場“低成本”商業試驗,一旦模式成熟,我們會不會直接進入共用汽車時代?(本文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獲得授權)

以單次1元計算,可年入100多億。

根據企業披露資料,ofo小黃車回本只要1-2個月,摩拜單車大約要10個月。就算毀車厲害、成本奇高,100億也足以彌補運營成本了。另外,隨著政府規範管理和國民素質提高,加上人性對不稀缺事物的破壞興趣自然走低,壟斷性的共用單車賺錢,將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條件下,要是加上APP廣告推送、商戶推薦等輔助商業模式,就是個靠譜、賺錢、可持續的好生意。

二是押金運營。按照“陰謀論”,押金將會是共用單車最賺錢的“套路”。

華商韜略梳理企業自曝資料顯示,ofo和摩拜的用戶量都已突破1000萬,對應的押金也高達29.9億和9.9億。如此龐大一筆押金,之前需要2-7個工作日才能轉結到賬,如今雖已實現“秒退”,但由於規模龐大,足以利用現金池賺取豐厚的金融收益。

大佬們一眼就看穿了共用單車的金融屬性:一旦實現壟斷,數十億的“資金池”可供自由調配,這就是一門暴利的大生意。

關鍵時刻,阿裡出手。螞蟻金服借著“永安行”入場,打出“免押金”牌,打的就是暴利大生意。想要在支付寶眼皮底下,做成“押金套利”的“類金融”黃粱美夢,不瘋狂廝殺一番,誰都看不到結果。

三是超級大資料。這門生意應用無限,空間如此之大,看到的人卻如此之少。表面看,獲取單車的移動軌跡毫無意義,但萬億次彙聚後,大資料將爆發“核聚變”般的商業力量。

實際上,巨頭們對共用單車的品牌投資選擇,都有著深度考量。滴滴投下ofo,因為雙方的資料都源於手機,本身存在一定的互補或替代,可實現資料的充分整合;騰訊選擇摩拜,可針對單車內的精細化GPS資料,結合騰訊地圖做深度挖掘。

在資料就是價值的時代,它們會成為眾多商業和城市決策的基礎。

你的一次騎行不符合法律規範,或許暫時無人問津,但資料永遠記得。於是當它落入金融機構之手,與你相關的金融產品定價(如個人保險、商業貸款),便會被莫名其妙提高。當個人信用成為另一種“貨幣”,它就成了未來金融價格的基礎(如芝麻積分);

你騎行速率的變化,被彙聚成資料洪流後,也將成為道路規劃改造的新考量;

你半路短暫的購物行為,竟然影響到商圈租金的定價;甚至推送給你的單車應用廣告,都會揣測你的行為偏好,越來越符合你的口味……

即便是在當下,共用單車企業為解決亂停車,正開始大量設置的智慧推薦停車點,已經用到精確定位演算法、太陽能供電、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本身就是大資料輔助城市規劃。

此外,ofo已與華為、中國電信在開發物聯網單車上達成協議,希望通過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技術,讓用戶一點APP就獲取推薦停車點,引導用戶正確停車。與GPS不同的是,NB-IoT技術能讓單車無所遁形,深藏地下都能精准定位,可逐步解決丟車、亂停放等問題。

實際上,看似不起眼的智慧停車點也是個能穩定盈利的項目:巴黎Velib自行車僅靠跟戶外廣告公司合作,就實現了2000萬歐元的淨利潤。

甚至碰到春節、“雙十一”這樣的爆倉時點,共用單車通過實名制,隨便就能跟快遞公司搞個“順手快遞免車費”活動:快遞公司省費用,共用單車拿分成,騎車人攢信用,剁手黨得實惠……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

此外,正規途徑積累的資料價格極其昂貴。有消息顯示,銀聯資料價格為每人1-2元,車管所數據高達2-3元。由此滋生出生意紅火的“資料黑市”,價格便宜,卻存在資料“污染”、“注水”等見不得光的問題。因此,共用單車公司的資料價值,遠非表面那麼簡單。

共用的未來

在悲觀的人看來,共用單車是典型的“人造風口”、“公地悲劇”、“互聯網大鍋飯”,預言它很可能重蹈網約車覆轍,成為一場終將歸零的資本泡沫。目前,ofo的車輛損耗率約在20%,摩拜約為10%。投放規模進一步擴大後,悲觀者認為天量的損耗註定會壓垮單車企業,單車也會淪落為城市垃圾。

樂觀的人則認為,共用單車損耗最大的階段必然過去,政府正加強監管(成都已出臺全國首個共用單車《意見》,北京管理辦法也將出爐),北京私鎖單車的護士和成都的燒車人,都因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刑拘。如果亂象能被有效遏制,共用單車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而對創業企業來說,保持樂觀、跑馬圈地的速度,遠比糾結於口水更重要。雖然國內市場上,各家共用單車企業都以第一自居、難分仲伯,但在全球視野上,ofo在今年1月就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更搶先在倫敦、新加坡、矽谷等開拓海外城市30座,顯然棋快一招。

退一萬步講,即便亂象不改、監管無力,依然還有辦法。

Ofo在談及盈利模式時提到,“有的城市”能實現40%的淨利,“有的城市”能實現20%,“有的”尚無法盈利。如果一些城市始終車輛損毀嚴重、無法盈利,怎麼辦?單車企業必然會選擇“止損”,將不賺錢的城市拋棄。

跑馬圈地下,投資人看的是城市覆蓋率和用戶數。一旦競爭塵埃落定,單個城市運營的成本,將成為經營存續的關鍵。屆時,共用單車企業發佈個“201X年中國城市共用單車損毀排行榜”,頓時會成為傳遍互聯網的“城市之恥”。這種通過大資料計算出的“缺德指數”,將是任何城市都無力承受的,反過來必將加大違法打擊力度。

屆時,能否養活共用單車,將成為城市文明程度的一大標誌。

顯然,共用單車並非人為製造的偽需求,而是直擊城市擁堵、空氣污染和短途出行難等多項痛點,並提供了絕佳的解決方案,也積累了大量用戶口碑和忠誠度。“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影業CEO劉春騎著共用單車去報到;交通部長李小鵬更是盛讚,共用單車能實現互聯網企業、製造企業、騎行人“三方多贏”,需求強烈、前景光明,對這一新生事物充滿信心。

事實上,共用單車也讓自行車製造業迎來了措手不及的大爆發。

自行車廠商都過慣了產量年年下降的沉悶日子,卻突然被從天而降的大訂單砸暈了。但在專業廠家看來,共用單車在防盜、防拆設計上還能進一步改善,或許我們今後就能看到防拆防盜、經久耐用乃至智能報警的單車。

然而,共用單車展現出的“降維打擊”能力,生動演繹了“毀滅你,但與你無關”的殘酷性。在共用單車面前,自行車經銷商、黑摩的被消滅得無聲無息,計程車的短途生意一落千丈,甚至電動車行業都深感寒意,不得不面對銷量大降的窘境。

始料不及的是,共用單車風乍起,共用電動車和共用汽車又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十多個共用平臺開始在一線城市小試牛刀。放眼未來,或許共用單車不過是一場“低成本”商業試驗,一旦模式成熟,我們會不會直接進入共用汽車時代?(本文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獲得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