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為東北說幾句話:一個“東北官員”眼中的“東北”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盤錦市副市長潘元松

大家對東北關注, 這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個, 東北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中是有重要地位的。 第二個, 媒體也好、企業界的朋友也好, 對這個地方充滿著一種期待。

為東北的“下滑”說幾句話

東北經濟是怎麼下滑的?以遼寧為例, 我覺得兩個因素疊加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是從經濟結構上講, 石油、煤炭、鋼鐵、化工的需求下降了, 這是一個大的經濟週期,

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二是不可回避, 前幾年, 遼寧政治生態、幹部觀念和作風呈現為一種負的導向。 面對這些情況, 應該說遼寧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

2015年以後, 遼寧省委按照中央要求, 進行了政治生態的修復, 旗幟鮮明地查辦了拉票賄選案, 持之以恆地推進了幹部作風的轉變。 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以巨大的勇氣和擔當, 把過去經濟的水分給擠掉了, 做實了, 把這些經濟資料做實, 然後大家在好的作風、扎實的基礎上來推進發展。 這是前兩年“很低的資料”的直接由來。

這不是推脫。 因為在經濟“資料很低”的同時, 新動能在出現, 並且一路帶動了經濟的回升。 冬奧會中國八分鐘, 使用的機器人就是瀋陽製造的。

再看寶馬公司汽車產業的合作, 大連英特爾的晶片產業, 都是好幾百個億的投資。 2017年度, 遼寧的GDP增長4.24%, 築底趨穩向好。 這是在做實經濟資料基礎上真實的增長速度。 同時, 就業、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 也都是增長的, 說明發展的品質是好的。 還有, 全省新增市場主體62.9萬戶, 新增市場主體包括企業, 包括個體工商戶, 每天新增1722戶。 引資也情況良好, 以盤錦為例, 去年實際利用外資是1.97億美元, 而國內引資也就是所謂“關內”的資金是213.9億人民幣, 什麼叫“投資不過山海關”, 這兩百多億的投資就是來自於山海關內。

我們一定要堅持系統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 看待、分析、把握整個東北的經濟。 只有這樣, 我們的企業家一定能在東北找到自己投資發展的巨大機會和空間。

我也相信真正有眼光的企業家, 一定不會放棄東北這塊寶地的。

為東北的投資環境說幾句話

投資環境總體上講, 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大的方面。 首先看硬環境。 無論是從遼寧還是整個東北來看, 硬環境優勢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個, 資源優勢。 農業、石油、鋼鐵, 這都是眾所周知的優勢。 第二個, 交通優勢。 整個東北地區是全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同時還有港口, 是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蒙古國最近的出海口。 第三個, 產業優勢。 裝備製造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現代農業基地等等。 第四個, 生態優勢。 東北地區有大森林、大濕地、大平原, 有眾多的河流。 第五個,

區位優勢。 東北亞經濟共同體構建的可能性越來越清晰。 這五個方面的優勢是很多地方不具備的, 或者說是不能夠同時具備的。

第二個大的方面, 軟環境。 軟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市場環境、政務環境。 先看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投資環境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是看這個地方的人, 這個地方的社會, 它的包容性, 開放性。 第一人文環境是語言。 東北話是最接近普通話。 全國各地人們來到東北, 不覺得自己受到排斥, 感覺到很親切, 能夠很快融入到這樣一個社會之中。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第二, 人口來源和構成。 從晚清開發東北大量的關內人口進入東北, 到民國時期一部分關內的人躲避戰亂進入東北, 再到1949年後為了建設東北, 五湖四海的科學家、工人、農民來到東北。因此,東北天然地具有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

再看市場環境。市場環境最重要的是公平競爭。實施公平的競爭靠什麼?市場開放。包括90年代東南部地區輕工產品大舉進入遼寧和東北市場,東北並沒有用地方保護主義封閉自己的市場。大家最關心的是政務環境。政務環境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地方政府對這個地方的發展要有比較好的中長期規劃。如果這個地方政府不知道當地應該發展什麼,你敢到那個地方去投資麼?你是不敢的,因為你去了不能夠很好地與那個地方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相融合,心裡是沒底的。如果它的發展思路是混亂的,或者總是變的,那你心裡更是沒有底,是不是?政務環境第二個方面非常重要,是政府部門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好政商關係。“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作用,政府也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兩句話一句話都不能少。項目,特別是重大的項目,要落地涉及的問題很多,如果黨政領導幹部不上手來進行推動和協調,那麼很多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困難,或者工作的效率就會打折扣。

還有就是,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情況發生變化之後,企業會遇到一些困難,領導幹部的重視有助於解決企業在後續運行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這方面,盤錦市黨政領導做得是好的,否則來不了這麼多的外資、內資。

政務環境的第三個方面是安全穩定社會環境的營造。首先這個地方要安全,如果偷、搶盛行,欺行霸市,誰敢投資。現在遼寧在營造優良的治安和法制環境。遼寧省去年出臺了全國省級第一個營商環境條例,從省到市成立了專門的營商環境局。也就是說,純粹靠領導的重視還不夠,還得在營商環境的法制化方面邁出重大步伐。前一時期一些人傳東北投資環境怎麼差,我想說一句,看一個地方的投資環境,一定要用整體觀和辨證觀。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說營商環境或者投資環境十全十美。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找到問題和毛病。如果把這些問題和毛病無限放大,它的很多很好的方面都被掩蓋了,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正的。當然這並不是回避東北存在的問題,但也要說這些問題並不是事物的主流。

為東北的“官員”說幾句話

社會上熱炒過東北的一些營商環境方面的事,大家特別關注的是新官不理舊賬的問題。我的想法是新官不理舊賬總體上講,這是不好的,不管是什麼理由,都是對一個地方、對政府形象的損害。因此,合規的協議必須履行,如果不履行,就需要對其追究民事的、行政的法律責任,就應該對其進行輿論的有力監督。

但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至少有這樣幾種情況可能大家關注得不夠。一種情況,過去簽的協定,本身是地方政府超越自己的許可權作出了承諾,或者本身那個承諾或者那個協議違反相關法規甚至法律。那麼到現在,新的領導來了,在強調依法行政的條件下,他不能夠不加分析繼續履行那個承諾或者協議。你說這個官員到底是個好官還是壞官?

第二種情況,過去簽的協定在當時沒問題,但是到現在,大的政策環境在變化、優化,過去對有些事情要求不明確,現在明確了,劃出了紅線。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新官一定把舊賬原封不動都給處理掉合不合適?我想,任何一個理性的官員,他都得慎重。

也就是說,上述情況下,事實上不是因為是原來官員做的事,新官就不理,是因為原來專案的協議是有問題的,是有瑕疵的,或者過去沒問題,現在問題凸顯出來了。現在的領導需要時間去研究、掂量、斟酌,有時還的確找不到最妥當的方案。

上述情況下,新官理起舊賬來是不那麼容易的。那為什麼當事人不站出來說呢?他沒辦法站出來說,你看很多“機關人”都是沉默的,你就是罵他新官不理舊賬,他也是沉默的,他就是有委屈也沉默。因為他只要一開口,無數的追問就都來了,而他往往說不清楚過去他所沒有經歷的事情。他也沒有精力、時間去應對無休無止的追問。

當然也不排除少數領導幹部政績觀不對,前任的工作不管,搞自己的一套,樹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起自己的所謂政績。但是,絕大部分幹部,哪個不想幹事?哪個不想對得起自己這個位置、對得起組織、也對得起群眾和服務物件?大家真的想做一點實事好事留下來,這既是党培養教育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官場”文化的影響,即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一味地去普遍地抹黑所有“官員”,既不客觀也不公正。

五湖四海的科學家、工人、農民來到東北。因此,東北天然地具有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

再看市場環境。市場環境最重要的是公平競爭。實施公平的競爭靠什麼?市場開放。包括90年代東南部地區輕工產品大舉進入遼寧和東北市場,東北並沒有用地方保護主義封閉自己的市場。大家最關心的是政務環境。政務環境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地方政府對這個地方的發展要有比較好的中長期規劃。如果這個地方政府不知道當地應該發展什麼,你敢到那個地方去投資麼?你是不敢的,因為你去了不能夠很好地與那個地方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相融合,心裡是沒底的。如果它的發展思路是混亂的,或者總是變的,那你心裡更是沒有底,是不是?政務環境第二個方面非常重要,是政府部門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好政商關係。“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作用,政府也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兩句話一句話都不能少。項目,特別是重大的項目,要落地涉及的問題很多,如果黨政領導幹部不上手來進行推動和協調,那麼很多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困難,或者工作的效率就會打折扣。

還有就是,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情況發生變化之後,企業會遇到一些困難,領導幹部的重視有助於解決企業在後續運行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這方面,盤錦市黨政領導做得是好的,否則來不了這麼多的外資、內資。

政務環境的第三個方面是安全穩定社會環境的營造。首先這個地方要安全,如果偷、搶盛行,欺行霸市,誰敢投資。現在遼寧在營造優良的治安和法制環境。遼寧省去年出臺了全國省級第一個營商環境條例,從省到市成立了專門的營商環境局。也就是說,純粹靠領導的重視還不夠,還得在營商環境的法制化方面邁出重大步伐。前一時期一些人傳東北投資環境怎麼差,我想說一句,看一個地方的投資環境,一定要用整體觀和辨證觀。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能說營商環境或者投資環境十全十美。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找到問題和毛病。如果把這些問題和毛病無限放大,它的很多很好的方面都被掩蓋了,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正的。當然這並不是回避東北存在的問題,但也要說這些問題並不是事物的主流。

為東北的“官員”說幾句話

社會上熱炒過東北的一些營商環境方面的事,大家特別關注的是新官不理舊賬的問題。我的想法是新官不理舊賬總體上講,這是不好的,不管是什麼理由,都是對一個地方、對政府形象的損害。因此,合規的協議必須履行,如果不履行,就需要對其追究民事的、行政的法律責任,就應該對其進行輿論的有力監督。

但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至少有這樣幾種情況可能大家關注得不夠。一種情況,過去簽的協定,本身是地方政府超越自己的許可權作出了承諾,或者本身那個承諾或者那個協議違反相關法規甚至法律。那麼到現在,新的領導來了,在強調依法行政的條件下,他不能夠不加分析繼續履行那個承諾或者協議。你說這個官員到底是個好官還是壞官?

第二種情況,過去簽的協定在當時沒問題,但是到現在,大的政策環境在變化、優化,過去對有些事情要求不明確,現在明確了,劃出了紅線。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新官一定把舊賬原封不動都給處理掉合不合適?我想,任何一個理性的官員,他都得慎重。

也就是說,上述情況下,事實上不是因為是原來官員做的事,新官就不理,是因為原來專案的協議是有問題的,是有瑕疵的,或者過去沒問題,現在問題凸顯出來了。現在的領導需要時間去研究、掂量、斟酌,有時還的確找不到最妥當的方案。

上述情況下,新官理起舊賬來是不那麼容易的。那為什麼當事人不站出來說呢?他沒辦法站出來說,你看很多“機關人”都是沉默的,你就是罵他新官不理舊賬,他也是沉默的,他就是有委屈也沉默。因為他只要一開口,無數的追問就都來了,而他往往說不清楚過去他所沒有經歷的事情。他也沒有精力、時間去應對無休無止的追問。

當然也不排除少數領導幹部政績觀不對,前任的工作不管,搞自己的一套,樹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起自己的所謂政績。但是,絕大部分幹部,哪個不想幹事?哪個不想對得起自己這個位置、對得起組織、也對得起群眾和服務物件?大家真的想做一點實事好事留下來,這既是党培養教育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官場”文化的影響,即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一味地去普遍地抹黑所有“官員”,既不客觀也不公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