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以稀為貴,是心理作祟還是事實如此?

清明已過, 所以再說“明前茶, 貴如金”就不合適了, 因為接下來要大量上市的不再是明前茶, 而是雨前茶了。

先來說說為什麼“明前茶,

貴如金”吧, 這其實就是“物依稀為貴”的道理:清明前氣溫相對還低, 茶樹發芽數量有限, 能夠採摘的茶葉也很少, 所以明前茶自然而然就顯得難得了。 於是, 明前茶是商家爭、買家搶, 然而問題是明前茶真的有那麼好嗎?拿普洱茶來說, 古樹茶基本在清明後才開始進入適采階段, 明前採摘的多為小樹茶,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 我們究竟是追小樹茶還是古樹茶?肯定是後者。 所以, “明前茶, 貴如金”未必就是真理。

求“早”的心理無可厚非, 所以頭春茶、早春茶、明前茶一直都是大家的追求, 但是我們切不可因為“求早”心理就順其自然地認為“越早越好”。 萬物都有其生長規律, 如果沒有達到其成熟階段, 那麼無論如何是稱不上“好”的, 對於茶葉來說, 如果還沒達到採摘階段就進行採摘, 那麼很就只能採摘一個芽頭, 全是芽雖然具有很好的外觀, 但是後期口感及存放都有一定的缺陷;加上未達到採摘期的茶葉, 其吸收的營養物質也顯然是不夠的, 這很有可能對於後期的口感豐富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再者, 如果茶農更加不厚道一點, 為了實現“明前採摘”, 強行使用一些催芽素以達到可提前採摘的效果, 想必大家知道真相後也就不那麼熱衷於追捧“明前茶”了吧。

然後我們來看雨前茶, 從植物的生長週期以及茶葉的整個採摘時期來看, 我認為雨前茶應該是品質最佳的, 但是為什麼雨前茶反而沒有明前茶那麼受到重視呢?因為雨前茶已經能夠達到一定的採摘規模了, 數量一多自然而然就感覺沒那麼珍貴了。 這個時候無論商家或者消費者其實都已經過了追“新茶”的那個新鮮勁,

熱情被之前的明前茶消耗了一部分, 再加上這個時候即使“慢一點”也不會擔心茶葉被大家搶光了, 當大家都是這個心態的時候, 就很容易讓人感覺不是那麼重視雨前茶了, 但這真的不能說明:雨前茶品質沒有明前茶好, 當然不可否認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這麼認為的。

我們不可否認節氣對於耕作、植物生長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還有一件事情我們需要明確:中國農曆每隔15天為一個節氣,節氣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4月5號左右為清明,4月20日左右為穀雨,那麼也就是說4月5前采的茶是明前茶,4月5日—20日左右採摘的為雨前茶。然而植物的生長在一定的節氣會呈現一定的生長特徵,可是由於受到當年總體氣候的影響,其生長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生長態勢,比如2017年受到氣候的影響,採茶時間明顯晚了一些,很多水果的成熟期也在延後。這就意味著,採摘時間只是茶品品質好壞與否的一個小小因素,明前或是雨前採摘,可以作為我們判斷茶葉品質的一個標準,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標準。

物依稀為貴,對於有些東西來說,它或許是成立的,諸如世界罕見的玉石,確實少而貴。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個“稀”,是真正意義上的稀少,還是短暫性的稀缺,如果是後者,我們倒是不必急於跟風,就比如茶葉,明前茶數量固然有限,但雨前茶又有何不可?追少是心理所趨,但求質才應該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我們不可否認節氣對於耕作、植物生長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還有一件事情我們需要明確:中國農曆每隔15天為一個節氣,節氣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4月5號左右為清明,4月20日左右為穀雨,那麼也就是說4月5前采的茶是明前茶,4月5日—20日左右採摘的為雨前茶。然而植物的生長在一定的節氣會呈現一定的生長特徵,可是由於受到當年總體氣候的影響,其生長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生長態勢,比如2017年受到氣候的影響,採茶時間明顯晚了一些,很多水果的成熟期也在延後。這就意味著,採摘時間只是茶品品質好壞與否的一個小小因素,明前或是雨前採摘,可以作為我們判斷茶葉品質的一個標準,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標準。

物依稀為貴,對於有些東西來說,它或許是成立的,諸如世界罕見的玉石,確實少而貴。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個“稀”,是真正意義上的稀少,還是短暫性的稀缺,如果是後者,我們倒是不必急於跟風,就比如茶葉,明前茶數量固然有限,但雨前茶又有何不可?追少是心理所趨,但求質才應該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