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網湖南電力防災減災中心徐勳建和他的“科研夢”

徐勳建。

紅網通訊員 謝家威 長沙報導

4月5日, 在國網湖南電力防災減災中心氣象監控室的監控台前, 幾個身穿藍色工作服的青年小夥子正聚精會神地盯著監控螢幕。

站在中間稍顯年長的小夥不時在面前的山火預警電子地圖上比劃著大小, 時而指導大家記錄著螢幕上顏色深淺不一區域的座標, 猶如一名老船長在和水手們規劃著遠航的方向。

他叫徐勳建, 是國網湖南防災減災中心預測預警中心的主任。 8年來, 在每個可能因天氣引發電網災情的特殊時期, 他一直與自己的夢想相伴, 默默守護著電網安全。

科學沒有國界 但科學家有祖國

徐勳建最初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 由於家境清貧, 同樣成績優異的弟弟主動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 邊打工邊幫助他專心完成學業。 就這樣, 徐勳建隻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攻讀博士學位。

“那時候支撐自己的可能就只有夢想了, 因為那份夢想中還承載家人的期待, 我更會拼了命的學!”回憶起當時的自己, 徐勳建略顯苦澀的笑容中透著堅定。

憑著不懈的努力, 當時年僅25歲的徐勳建就已成為了當時研究學者中的佼佼者, 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所有專業學科, 還獨立開發了分散式光纖傳感器。

然而, 在準備申請專利時, 他卻被告知不能署名, 由於該項目專利屬於高精尖技術, 如果所有權人為中國人, 將影響申報的研究項目經費資助。 徐勳建據理力爭, 仍無濟於事, 為了順利完成項目研究, 他只能放棄了該項技術的專利所有權。 博士畢業後, 面對導師的極力挽留和助理教授職位、高薪收入的誘惑,

徐勳建不為所動, 毅然選擇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因傷痛萌芽的夢想 就讓它在一線盛開

目睹了2008年的那場冰災給湖南電網造成的巨大損失和長時間停電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回國後的徐勳建決心把解決電網防災減災技術難題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2010年是徐勳建來國網湖南電力第一年, 他有幸加入了陸佳政博士領導的電網防災減災科技攻關團隊, 作為一名新人他被分在了災害預測班, 而當時的電網覆冰預測模型需要大量的現場資料驗證才能投入業務運行。 就這樣, 徐勳建來到了當年冰情最嚴重的郴州, 擔負起了陽明山片區的監測任務。

2010年12月, 郴州電網全面進入防凍融冰警戒期, 徐勳建和同事要前往陽明山最高的山峰進行鐵塔覆冰資料獲取,

而上山的路要經過一個只能容下一腳寬的懸崖, 看著同事們側身抓著岩壁上的石疙瘩, 腳下薄冰掉下百米深的懸崖, 第一次經歷這樣場景的徐勳建心裡很害怕, 嘀咕著這十幾年的書是不是要白讀了, 可想著科研之路上的艱辛, 他咬牙克服恐懼走了過去。

愛造夢不放棄 不忘初心才能夢想成真

徐勳建至今仍記得, 為了攻克電網覆冰數值預報技術, 氣象專業零基礎的他艱難啃讀著氣象專業課本時的場景。 徐勳建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把中國的氣象機構、林業部門等幾乎都跑了個遍。 而他的努力換來的是電網覆冰數值預報系統在2011年的應運而生。

在眾多人的眼裡,

徐勳建是個愛追夢、有故事的人, 而最讓大夥津津樂道的, 還是2012年夏天他與夢境那次匪夷所思的“邂逅”。 那是在開發覆冰預測系統的時候, 實驗因找不到關鍵覆冰因數而遇到瓶頸。 “當時我們考慮了大氣環流、海洋溫度等多個因數, 卻都以失敗告終, 那晚夢裡我在北極孤獨地走著, 卻怎麼也走不到盡頭, 我突然驚醒衣服都來不及穿就往實驗室跑, 計算後發現, 關鍵因數竟然是北極極渦面積。 ”回憶起那時的場景, 徐勳建拍著自己的頭爽朗地笑了。

8年的科研生涯中, 作為電網防災減災科技攻關團隊的骨幹成員之一, 徐勳建先後獲得“中國電力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電網公司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省部級科技獎, 而那一份份閃耀的背後,是他為科研夢想而不懈奮鬥的無數不眠之夜。

而那一份份閃耀的背後,是他為科研夢想而不懈奮鬥的無數不眠之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