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天,《浙江日報》用大半個版面關注鄞州這件事……

今天的《浙江日報》11版

近一個版面都在介紹鄞州的一件事

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鄞州農民轉型記

今天的《浙江日報》11版

一起來看一下吧

核心提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需要彙聚全社會力量, 強化人才支撐。 今年中央一號檔強調, 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近年來, 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 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建立相關培育機制,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 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個村莊, 近兩千畝土地, 需要多少人耕種?

過去, 按照傳統農業分散經營的方式, 通常需要全村數百戶農戶共同參與。 而如今, 寧波市鄞州區薑山鎮的一些村裡, 這個數字縮減為1至3人。

隨數字改變的, 還有“農民”在人們心中的既有印象。

“他們不是一般的農民, 而是有知識、有幹勁、經過系統培訓、具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職業農民。 ”姜山鎮農業副鎮長陳紅山說, 近年來, 鄞州區積極推進土地流轉,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適度規模經營效益初顯, 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 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鄞州, 僅薑山鎮土地流轉率就達90%以上, 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達到238人, 占全鎮農戶總數的兩成左右。 他們把智慧與汗水揮灑在腳下的土地, 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同時也推動鄉村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一個自主的選擇

廣袤田野, 也是新職場

4月, 距離鄞州城區約15分鐘車程的薑山鎮上, 連片的土地已蓄勢待發, 等候被播撒一粒粒金黃色的水稻種子。

薑山鎮, 以山命名, 卻是典型的濱海平原地區。 這裡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 十分適宜種植水稻, 歷來是寧波的糧食生產重鎮, 現有耕地面積7.9萬畝, 其中糧食功能區5.3萬畝, 鎮上正計畫於今年5月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薑山鎮的農業大棚。

眼下, 鎮上兩位新型職業農民的幹勁, 也如同逐步回升的氣溫一樣日漸高漲, 期待在新一年的春耕夏耘中迎來豐收的喜悅。

90後汪琰斌, 姜山有名的種糧大戶。 2013年從浙江農林大學園藝專業畢業後, 他在姜山鎮陳鑑橋村承包了900多畝土地,

從一個對水稻種植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 逐漸成長為這一領域的行家。 去年年底, 他又與兩位同齡人一起, 在鎮上另一個村裡流轉2400畝土地, 嘗試水稻與龍蝦立體種養, 發展觀光農業, 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80後夫婦柯漢強、施焰焰, 農業品牌“尚蔬園”的創始人。 2011年, 剛過30歲的縉雲人柯漢強從部隊轉業後, 既沒有選擇國家安排的穩定工作, 也不願按照父母要求回老家做生意, 而是在薑山鎮後鄮村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蔬菜。 經過幾年艱苦打拼, 他的基地已成為多家連鎖超市和線上銷售平臺的簽約供應商。

儘管年齡和生活經歷各不相同, 兩人的共同點卻很明顯, 比如那一身黝黑的皮膚, 又比如, 因長期在田間勞動而練就的結實身材。 而最大的相似,自然是他們都主動選擇以“農民”作為自己的固定職業。

“前些年在部隊當兵,農民出身的父母甭提有多驕傲。後來聽說我要當農民,他們卻怎麼也接受不了。”柯漢強說,直到現在他都忘不了當時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的家鄉,是縉雲一個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小山村,父母早年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在縣城站穩腳跟,“離開農村,擺脫農民身份,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願。”

相比之下,汪琰斌的父母對他投身農業的決定頗為支持。但這個27歲的小夥子,也有自己的困惑:本科班裡四十幾位同學,農學專業畢業後,如今從事相關工作的僅3人,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就自己1個,“隨著現在五六十歲的這批農民老去,未來誰來種田?我們年輕人應當承擔起責任。”

從老一輩迫不得已被貼上的身份標籤,到年輕人主動選擇、積極參與的職業,“新型職業農民”汪琰斌、柯漢強們用各自的經歷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農村是一片蘊藏無限機遇的藍海。

一份體面的職業

當農民,也要有“門檻”

薑山鎮共有55個行政村,農業從業者逾千人,怎樣才算是新型職業農民?鄞州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職業農民’可不是隨便說說就算的,必須要經各類培訓和考試,才能‘持證上崗’。”

2012年,中央一號檔強調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國家農業部于同年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提出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左右。2013年,浙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鄞州成為首批10個試點縣(市、區)之一。

“當農民,也要有‘門檻’。”這位負責人介紹說,5年來,他們一方面安排人員到各村摸排情況,向鄉鎮下達相應考核任務,另一方面,對主動申請參加培訓的人員,依據不同文化程度及從業時間,組織不同內容的培訓課程,通過鄉鎮和區裡兩次考試方可獲得證書,“每位經過認證的職業農民,在扶持期限內每年可獲得兩萬元基本工資,還能在小額貸款、土地流轉等方面享受優惠待遇。”

與此同時,為不斷提升職業農民專業水準,區、鎮兩級相關部門不僅經常組織各類農技培訓,為每位新型職業農民指定對口的農事專家,還多次邀請農技人員組成講師團,開展農產品行銷、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病蟲害防治、果蔬種植等培訓。5年來,全鎮共組織培訓64次,發放資料2.5萬份。

“種了大半輩子地,還用得著別人來告訴我怎麼當農民嗎?”這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之初,姜山鎮夏施村人孫正高心裡的嘀咕。

作為全鎮有名的種糧大戶,今年61歲的孫正高有著40多年的種糧經驗。水稻何時播種、收割,各類病蟲害如何防治……這些課程在他看來都是“小兒科”。但隨著培育方式的不斷完善,他的想法也一點點改變:“每次培訓都是一個平臺,能及時傳遞行業動態、結識朋友,讓我這個傳統農民也有了發展的新思路。”

這不,在省農科院專家推薦下,孫正高於2015年率先在稻田中引進彩色水稻,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同時,他還在鄞州、慈溪、余姚等地流轉的上萬畝土地上,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推動種植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作為寧波市農合聯副理事長、鄞州創寧糧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還為356位社員提供農資、農機等方面的專業服務。

更讓汪琰斌、柯漢強這樣的年輕人感到安心的是,鄞州全區經過認證、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595位“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還可與企業員工一樣享受失業、養老、醫療三類保險,免去了許多後顧之憂,“過去種田,靠天吃飯,現在有‘年薪’,還有‘三險’。農民這個職業,越來越有奔頭!”

一種全能的人才

改變的力量,就在鄉村

春日午後,行走在陳鑑橋村,汪琰斌指著眼前的成片稻田說:“我把這裡的900多畝土地都劃分成塊,按照A、B、C、D的順序進行標注,以網格化方式進行精准管理。”

“歸本”,是汪琰斌給自己的農場起的名字,意為“士農工商,去末歸本”,讓生活返歸農耕之本。然而,不同于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他要走的是一條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以全產鏈經營為方向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在他的水稻種植基地,催芽機、收割機、插秧機、烘穀機等一系列新型農機一應俱全,能在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派上不同用場;最近,他正準備與鎮上的其他幾位種糧大戶一起,組建農業商貿有限公司,創設統一的品牌和銷售管道……

而在陳鑑橋村農業合作社社長徐步青看來,汪琰斌此舉,不僅給村裡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技術、新模式,更激發了村民謀求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近,村裡正在謀劃兩件大事,一是興辦‘糧倉博物館’,將一幢老建築,改造成全區糧食作物生產、銷售集中展示區;二是嘗試農旅結合的新路子,利用村中菜園、葡萄大棚,吸引遊客前來欣賞鄉村美景,採摘瓜果蔬菜。未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創業”。

薑山鎮其他村裡,謀求振興的行動也已開展。鄞州農樂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聖鳥,在從事果蔬種植的同時,正在努力成為一名帶動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經銷商,“以萵苣來說,產出少時,供不應求,要找周邊農戶收購;產量大時,供過於求,經常只能以每斤1毛錢的低價銷售,甚至任由一棵棵新鮮翠嫩的萵苣爛在地裡。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反映市場供需關係的預警機制,並形成緊密合作的供應鏈。”

2017年,由他經手的農產品總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今年,他給自己定了個5000萬元以上的“小目標”,“農產品,種得出來,更要銷得出去”。

為進一步幫助拓展銷售管道,提升農戶經營意識,近年來,寧波市還發佈了專門鼓勵“農超對接”的政策,在職業農民與各大超市之間搭建起合作橋樑。柯漢強夫妻倆也成為受益者,去年“尚蔬園”銷售額達到了400多萬元,並首次實現盈利。今年,他打算申報省級科技農業示範基地以及鎮上的園區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掛在“尚蔬園”辦公用房上的這條橫幅,也許正展現了鄞州田野間的氣象。在廣袤鄉村,新型職業農民正帶著樂觀向上的姿態,在新時代裡大步邁進。

來源 | 浙江日報

編輯 | 阿傑

而最大的相似,自然是他們都主動選擇以“農民”作為自己的固定職業。

“前些年在部隊當兵,農民出身的父母甭提有多驕傲。後來聽說我要當農民,他們卻怎麼也接受不了。”柯漢強說,直到現在他都忘不了當時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的家鄉,是縉雲一個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小山村,父母早年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在縣城站穩腳跟,“離開農村,擺脫農民身份,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願。”

相比之下,汪琰斌的父母對他投身農業的決定頗為支持。但這個27歲的小夥子,也有自己的困惑:本科班裡四十幾位同學,農學專業畢業後,如今從事相關工作的僅3人,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就自己1個,“隨著現在五六十歲的這批農民老去,未來誰來種田?我們年輕人應當承擔起責任。”

從老一輩迫不得已被貼上的身份標籤,到年輕人主動選擇、積極參與的職業,“新型職業農民”汪琰斌、柯漢強們用各自的經歷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農村是一片蘊藏無限機遇的藍海。

一份體面的職業

當農民,也要有“門檻”

薑山鎮共有55個行政村,農業從業者逾千人,怎樣才算是新型職業農民?鄞州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職業農民’可不是隨便說說就算的,必須要經各類培訓和考試,才能‘持證上崗’。”

2012年,中央一號檔強調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國家農業部于同年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提出3年內選擇100個試點縣,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左右。2013年,浙江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鄞州成為首批10個試點縣(市、區)之一。

“當農民,也要有‘門檻’。”這位負責人介紹說,5年來,他們一方面安排人員到各村摸排情況,向鄉鎮下達相應考核任務,另一方面,對主動申請參加培訓的人員,依據不同文化程度及從業時間,組織不同內容的培訓課程,通過鄉鎮和區裡兩次考試方可獲得證書,“每位經過認證的職業農民,在扶持期限內每年可獲得兩萬元基本工資,還能在小額貸款、土地流轉等方面享受優惠待遇。”

與此同時,為不斷提升職業農民專業水準,區、鎮兩級相關部門不僅經常組織各類農技培訓,為每位新型職業農民指定對口的農事專家,還多次邀請農技人員組成講師團,開展農產品行銷、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病蟲害防治、果蔬種植等培訓。5年來,全鎮共組織培訓64次,發放資料2.5萬份。

“種了大半輩子地,還用得著別人來告訴我怎麼當農民嗎?”這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開展之初,姜山鎮夏施村人孫正高心裡的嘀咕。

作為全鎮有名的種糧大戶,今年61歲的孫正高有著40多年的種糧經驗。水稻何時播種、收割,各類病蟲害如何防治……這些課程在他看來都是“小兒科”。但隨著培育方式的不斷完善,他的想法也一點點改變:“每次培訓都是一個平臺,能及時傳遞行業動態、結識朋友,讓我這個傳統農民也有了發展的新思路。”

這不,在省農科院專家推薦下,孫正高於2015年率先在稻田中引進彩色水稻,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同時,他還在鄞州、慈溪、余姚等地流轉的上萬畝土地上,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推動種植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作為寧波市農合聯副理事長、鄞州創寧糧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還為356位社員提供農資、農機等方面的專業服務。

更讓汪琰斌、柯漢強這樣的年輕人感到安心的是,鄞州全區經過認證、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595位“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還可與企業員工一樣享受失業、養老、醫療三類保險,免去了許多後顧之憂,“過去種田,靠天吃飯,現在有‘年薪’,還有‘三險’。農民這個職業,越來越有奔頭!”

一種全能的人才

改變的力量,就在鄉村

春日午後,行走在陳鑑橋村,汪琰斌指著眼前的成片稻田說:“我把這裡的900多畝土地都劃分成塊,按照A、B、C、D的順序進行標注,以網格化方式進行精准管理。”

“歸本”,是汪琰斌給自己的農場起的名字,意為“士農工商,去末歸本”,讓生活返歸農耕之本。然而,不同于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他要走的是一條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以全產鏈經營為方向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在他的水稻種植基地,催芽機、收割機、插秧機、烘穀機等一系列新型農機一應俱全,能在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派上不同用場;最近,他正準備與鎮上的其他幾位種糧大戶一起,組建農業商貿有限公司,創設統一的品牌和銷售管道……

而在陳鑑橋村農業合作社社長徐步青看來,汪琰斌此舉,不僅給村裡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技術、新模式,更激發了村民謀求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近,村裡正在謀劃兩件大事,一是興辦‘糧倉博物館’,將一幢老建築,改造成全區糧食作物生產、銷售集中展示區;二是嘗試農旅結合的新路子,利用村中菜園、葡萄大棚,吸引遊客前來欣賞鄉村美景,採摘瓜果蔬菜。未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創業”。

薑山鎮其他村裡,謀求振興的行動也已開展。鄞州農樂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聖鳥,在從事果蔬種植的同時,正在努力成為一名帶動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經銷商,“以萵苣來說,產出少時,供不應求,要找周邊農戶收購;產量大時,供過於求,經常只能以每斤1毛錢的低價銷售,甚至任由一棵棵新鮮翠嫩的萵苣爛在地裡。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反映市場供需關係的預警機制,並形成緊密合作的供應鏈。”

2017年,由他經手的農產品總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今年,他給自己定了個5000萬元以上的“小目標”,“農產品,種得出來,更要銷得出去”。

為進一步幫助拓展銷售管道,提升農戶經營意識,近年來,寧波市還發佈了專門鼓勵“農超對接”的政策,在職業農民與各大超市之間搭建起合作橋樑。柯漢強夫妻倆也成為受益者,去年“尚蔬園”銷售額達到了400多萬元,並首次實現盈利。今年,他打算申報省級科技農業示範基地以及鎮上的園區提升工程,進一步完善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掛在“尚蔬園”辦公用房上的這條橫幅,也許正展現了鄞州田野間的氣象。在廣袤鄉村,新型職業農民正帶著樂觀向上的姿態,在新時代裡大步邁進。

來源 | 浙江日報

編輯 | 阿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