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認清“得失之患”的分界線

得與失是相互轉化的, 得之不喜, 失之不憂, 方顯人品官德。

據史書記載, 唐初, 一個運糧官因糧船沉沒事故受到處罰, 專管官吏考績的盧承慶在考核時給他評定為“中下”等級。

運糧官坦然面對這個考核結果, 連一句申辯都沒有。 見此一幕, 盧承慶心想“糧船沉沒, 不是他個人的責任, 也不是他個人力量所能挽救的”, 思慮再三, 改評為“中中”等級。 沒想到運糧官並未因此感激涕零, 依然不喜不愧。 盧承慶非常讚賞這種不計得失、寵辱不驚的態度, 又將其評定為“中上”等級。

人生一世, 榮與辱、得與失在所難免。 淡泊得失、寵辱不驚, 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為官之道。 對於黨員幹部來說, 要做到淡泊得失, 寵辱不驚, 關鍵是要有“運糧官”的胸懷, 守住心靈的清淨, 始終保持內心的至真至純、至善至美, 不計得失、不為名利, 既能放得開, 也能守得住。

放得開, 就是以平常心待平常事。

翻開歷史的書卷, 拂去歲月的風塵, 從古至今, 有的將得與失看得很重, “得”喜“失”憂;有的對榮與辱斤斤計較, 受寵而得意忘形, 受辱則愁眉不展;有的則如“運糧官”一般, 不管如何皆坦然面對, 最終結局自然是大相徑庭。 只有以平常心做人處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才能把浮躁的心安頓下來, 減少煩惱。 但要指出, 淡泊得失, 寵辱不驚, 不是消極回避, 也不是借“看淡名利”而自甘平庸, 而是跳出患得患失的小我, 開拓做人做事的大格局。

守得住, 就是要守得住清貧, 耐得住寂寞。 輪胎就是因為能夠承受壓力, 才能讓汽車跑得快、跑得久。 “得”與“失”是每個人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面對的, 要“化解”這種壓力, 就必須認清“得失之患”的分界線,

把好人生“總開關”,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把握住自己, 懂得自製, 曉得輕重, 真正做到名惑不移志, 利誘不動心。 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得與失, 滿腦子都是名與利, 利慾薰心, 貪婪成性, 就會思想跑偏, 言行越軌, 最終丟掉理想信念這個“壓艙石”, 走上邪路。

誠如民諺所言, 立下樣子好做鞋。 放得開、守得住, 不能做語言上的巨人, 而是要有腳踏實地的行動。 要通過強化紀律意識、注重道德養成、培養健康情趣、提升人格境界, 自築“防火牆”, 自念“緊箍咒”, 自設“高壓線”, 視法紀為“雷池”, 敬畏而不逾越;視聲色犬馬為“禍水”, 鄙視而不染身;視錢物為“誘餌”, 遠離而不沾邊, 讓自己的從政之路、人生之旅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林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