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紅妝記:軒轅子午和他的新作《你熟悉的身影》

紅妝記

金石之音《你熟悉的身影》

詞曲作者 軒轅子午

你熟悉的身影, 從人民中走來

這熟悉的身影, 是誰的身影?這動人的旋律來自哪裡?

春天悄然鋪滿孔孟之鄉的大地, 春風和煦, 隱隱傳來, 子曰:“智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幽明洞開, 萬物達觀。 在承載中華民族幾千年思想的東方聖域, 在向仁向善的首善之區, 在聯通京畿的運河岸邊, 在感受時代的發展腹地, 一個“熟悉的身影”愈發深入人心,

一首大氣磅礴而又深情的歌曲逐漸走進人民的心裡, 匯成時代的強音, 誠貫金石, 擲地有聲。

隨著軒轅子午先生嘔心力作《你熟悉的身影》鏗鏘深情的旋律以及展現的無限拉長的身影, 我的思緒在近百年的時空裡穿梭著, 從“天下為公”的大同願望到“為人民服務”的樸素行動再到“從人民中來, 到人民中去”的踏實腳步, 一幅宏大而又溫暖的山河畫卷在東方耀眼光輝的照耀下徐徐展開。

一種文化一定要有傳承, 一個民族一定要有領袖, 一個時代一定要有聲音。 作為人民, 一定要有感悟並且匯入奔流的江河湖海, 為共同的夢想而凝心聚力。

左起:劉和剛 張宏光 軒轅子午

這是禮樂文明的傳承和迴響

這是個和平而又激蕩的歲月, 應該有不同凡響的創造。 從“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的唯美中, 我們便一直延續這種表達方式, 來抒發我們的愛和情感。 對人的愛, 對物的愛, 對自然的愛, 對家國的愛。 我們把心情唱到水汀, 唱到高山, 唱到田埂, 唱到鍋沿炕邊。 禮樂文明始終融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的血液中, 我們的理想中。 而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承載它的使者。 當看到一個“身影”, 聽到一首旋律, 我分明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與軒轅先生的相識源於一首喚醒兒時記憶的關於老石磨的歌曲。 紅色的綢帶飄起來, 一條青石小路通向小巷的深處, 佈滿老繭的雙手, 捧著一隻比臉還要大的碗口, 眼角掛著笑, 是那麼深, 那麼深, 似是經過石磨反復碾過的歲月年輪, 一圈一圈, 熱騰騰的麵湯冒著白色的蒸汽, 剛打下的小麥香氣撲面而來, 身後的石磨厚重而又沉靜, 似腳下的黃土地, 融匯著百姓的汗水。 是誰履過無數的足跡, 散發著豐收的喜悅, 走向新時代帶來的開闊的天地。 一瞬間, 我被這首歌打動了,

被這個人打動了, 被這番景象打動了。

思緒從畫面插上翅膀, 漫遊於九萬里山水之間, 是誰, 如此深入的走進百姓的心坎?

我們都喜歡懷舊, 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我們都喜歡翻唱那些張口就來的老歌, 因為那裡有值得咂摸的故事, 有我們經過的人生, 因為那詞裡就寫著你和我, 就記著人間最真實的情感。 歲月流金, 我們一遍遍的回味著。 直到現在我們還在陽光下, 傾聽來自校園圍牆內的《讓我們蕩起雙槳》, 還在每年最難得的除夕夜重溫《難忘今宵》, 我們一代代的人被打動了, 不是歌曲本身, 而是在禮樂文明和儒家文化浸潤下, 經歷生活的磨礪, 來源於歷史的風雨和時代精神的超越時空, 經久不衰, 歌唱美好生活, 呼喚人間真情的藝術生命力。

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沿著喬羽先生步履孜孜以求的軒轅先生,在新的時代下,寫出了新的訴求和景象。

向喬老請教

一個好的詞作者,必是腳踏土地,滿懷深沉的愛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便是軒轅先生的初始印象,在《詩經》中屢屢提到:“洵美且仁”,“其人美且仁”,顯然,美和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識,《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有美儀,有仁心,而後有出神入化之才藝,我想,任何一個能寫出打動人的旋律的作者必是如此。軒轅先生的謙遜、平和以及對生活深入的體悟,都通過一首首經典的歌曲給人以難以忘懷的衝擊和感動。大有“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的創作力和推敲意識。他一定走過很多路,他一定聽過很多故事,他也一定將最深沉的感情傾注於聽眾最渴望的地方。在孔孟故里這片土地上,有五大聖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有佛祖堅韌不化的舍利,有孝悌睦鄰的良好風尚,所以,有軒轅先生《百善孝為先》、《曾子故里頌》、《神奇的中都》等歌唱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訴說故鄉深沉情思的地方代表性歌曲。每一首都是歷史的展現,都是心靈的震撼,都是正能量的弘揚。

左起:董正偉 張宏光 軒轅子午 胡世明

一首好詞,必是展現時代力量的載體

這首歌卻大不一樣。想來應該費了很多思量。最難的不是懷念過去,不是展望未來,而是心心念念的當下。初識這首歌,打開氣勢磅礴的MV,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是一卷親民愛民的畫卷,是一幅壯麗唯美的山河,是一個無限延伸的鏡頭。我們敬愛的人民領袖,從黃土地的鄉間田埂,走到農家莊院,手執佈滿老繭的雙手,傾聽勞動人民的聲音。那保留著溫度的熱炕,那熱氣往外串的鍋蓋,以及那欲言又止的委屈,那尚未解決的饑寒,都在手心傳遞著,這是來自大地的囑託,這是普通勞動人民的期望,這是新時代下亟需關注的民生,這更是丈量土地的尺規。我們的百姓在吃什麼?他們的住房是否在經受寒冷?這裡的官員有沒有坦蕩清白的造福一方?國家的政策是不是已落實到千家萬戶?都來吧,老鄉們,拉一拉,說一說,一張桌子擱得下一家一國的願。不讓一滴百姓的淚,落進黃土而湮沒。這是踐行也是承諾。諄諄教誨、深情囑託,每一段記憶都是人民渴望的節奏,都是時代呼喚的旋律。這一切,軒轅先生都在默默的關注,深深的體會,實實的追隨。來自于人民的藝術家,他所反映的也便是來自於人民的心聲。

可是,這個心聲該怎麼表達?軒轅先生一遍遍的沉思,一次次的修改。他唯恐寫不到人民的心坎,他唯恐漏下了某個時代片段。披衣起坐,多少個黎明時分,在不眠中看著流星劃破黑暗。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人民熱火朝天的奮鬥場景,未來社會美好和平的盛世景象,都在腦海中閃現著。世界是何其的博大,人民是何其的偉大。這一首詞該如何承載?日日夜夜不夠,那就用三年的批閱增刪。於是,這一個身影整整縈繞了三年。

沂蒙老區采風

一首好歌,必是滿含人民的期望

來自於人民的聲音,必有應和,必有迴響,必有不期然的相遇。相同的心聲讓他們握手了,當董正偉先生看到這首詞,感同身受,極其讚賞,他在其中似乎聽到了這個時代最響亮的聲音,看到了最震撼的畫面。他成為了這首歌曲慷慨的出品人,開始和軒轅先生一起為之而努力著。

一首歌曲的誕生是不容易的。有了詞,要譜曲,要演唱、要製作,要推廣。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容易。誰來共同促成它的誕生呢?軒轅先生和董正偉先生經過深思熟慮,把思緒從孔孟之鄉放之更廣闊的地方,最後落在祖國的心臟--北京。他們要去尋找最優秀的人民藝術家,終於找到了張宏光先生來編曲。若沒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氣度,若沒有“精忠報國”的信念,若沒有“陽光路上”的心情,若沒有“春天的故事”的暢想,怎能訴說這樣一種感受,怎能表達這樣一種敬仰。我們不得不感歎,這些經典的歌曲,全是張宏光先生的代表作品。然而,新的驚喜呈現在眼前,讓他的心潮前所未有的澎湃;時而奔湧跌宕,時而深情悠揚,這昂揚和諧的編曲風格如鏗鏘的金石,有仁心的流淌,也有信仰的力量,一唱再唱,一唱再唱......這樣一首大氣磅礴的歌曲完成了,誰來演繹它?還記得嗎,《拉住媽媽的手》、《父親》、《小白楊》等等,那些深情唯美的經典歌曲,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如今還在耳旁激蕩。最擅長表達人民情感的劉和剛先生,終於答應為這首歌傾情演唱,還記得嗎,“想想小時候,常拉著媽媽的手......哭著喊著媽媽喲,我要跟你走,長大了以後......”

祖國啊,就是我們的母親!她正以其慈愛和博大,護佑每一個人成長,成長成挺拔的白楊,栽在故鄉旁,將親人的囑託記在心上。這是人民的心聲啊,怎能不傳唱。幾位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將之廣泛推廣,唱遍大江南北,唱遍江南北疆,唱出大國的氣象,激蕩時代的夢想。跋山涉水,出資出力,在新時代祖國的號召下,將這一份人民的心聲一定要唱到百姓中去。

向老藝人學習民間小調

金石擲地,一定是人民最深層願望盛開的聲音

他說,他是黃土地的兒子,這大概是最動聽的故事。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這是一直以來的踐行。曾經,那七年的農村勞動,磨練了寬厚的肩膀,足以承擔一個國家的分量。拉起一雙百姓的手,傳遞最親近的溫暖;抬起一雙不知疲倦的腳,丈量土地的寬廣;張開勇敢的肩膀,扛起民族的理想。他說,“幸福的人生是奮鬥出來的”,他說,“玉汝于成”,只有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鬥,敢擎日月,無私奉獻,心系百姓,才可以迎接一個偉大時代的撲面而來。有來處,有征途,我們將走向哪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風裡雨裡,我們已在改革開放以後的新時代走過40年的征程。這“史詩般的進步”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走向國際新的視野,走向大同天下的理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正是全國人民一番腳踏實地的努力,將一幅幅藍圖變為現實。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你熟悉的身影》,它是根植在中華民族的信仰之上,堅定不移的從人民中走來,一定也是走到人民中去的無限延伸的美好景象。“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有源之水必汩汩不斷,融匯四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李子君

同樣在這片土地上,沿著喬羽先生步履孜孜以求的軒轅先生,在新的時代下,寫出了新的訴求和景象。

向喬老請教

一個好的詞作者,必是腳踏土地,滿懷深沉的愛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便是軒轅先生的初始印象,在《詩經》中屢屢提到:“洵美且仁”,“其人美且仁”,顯然,美和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識,《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有美儀,有仁心,而後有出神入化之才藝,我想,任何一個能寫出打動人的旋律的作者必是如此。軒轅先生的謙遜、平和以及對生活深入的體悟,都通過一首首經典的歌曲給人以難以忘懷的衝擊和感動。大有“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的創作力和推敲意識。他一定走過很多路,他一定聽過很多故事,他也一定將最深沉的感情傾注於聽眾最渴望的地方。在孔孟故里這片土地上,有五大聖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有佛祖堅韌不化的舍利,有孝悌睦鄰的良好風尚,所以,有軒轅先生《百善孝為先》、《曾子故里頌》、《神奇的中都》等歌唱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訴說故鄉深沉情思的地方代表性歌曲。每一首都是歷史的展現,都是心靈的震撼,都是正能量的弘揚。

左起:董正偉 張宏光 軒轅子午 胡世明

一首好詞,必是展現時代力量的載體

這首歌卻大不一樣。想來應該費了很多思量。最難的不是懷念過去,不是展望未來,而是心心念念的當下。初識這首歌,打開氣勢磅礴的MV,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是一卷親民愛民的畫卷,是一幅壯麗唯美的山河,是一個無限延伸的鏡頭。我們敬愛的人民領袖,從黃土地的鄉間田埂,走到農家莊院,手執佈滿老繭的雙手,傾聽勞動人民的聲音。那保留著溫度的熱炕,那熱氣往外串的鍋蓋,以及那欲言又止的委屈,那尚未解決的饑寒,都在手心傳遞著,這是來自大地的囑託,這是普通勞動人民的期望,這是新時代下亟需關注的民生,這更是丈量土地的尺規。我們的百姓在吃什麼?他們的住房是否在經受寒冷?這裡的官員有沒有坦蕩清白的造福一方?國家的政策是不是已落實到千家萬戶?都來吧,老鄉們,拉一拉,說一說,一張桌子擱得下一家一國的願。不讓一滴百姓的淚,落進黃土而湮沒。這是踐行也是承諾。諄諄教誨、深情囑託,每一段記憶都是人民渴望的節奏,都是時代呼喚的旋律。這一切,軒轅先生都在默默的關注,深深的體會,實實的追隨。來自于人民的藝術家,他所反映的也便是來自於人民的心聲。

可是,這個心聲該怎麼表達?軒轅先生一遍遍的沉思,一次次的修改。他唯恐寫不到人民的心坎,他唯恐漏下了某個時代片段。披衣起坐,多少個黎明時分,在不眠中看著流星劃破黑暗。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人民熱火朝天的奮鬥場景,未來社會美好和平的盛世景象,都在腦海中閃現著。世界是何其的博大,人民是何其的偉大。這一首詞該如何承載?日日夜夜不夠,那就用三年的批閱增刪。於是,這一個身影整整縈繞了三年。

沂蒙老區采風

一首好歌,必是滿含人民的期望

來自於人民的聲音,必有應和,必有迴響,必有不期然的相遇。相同的心聲讓他們握手了,當董正偉先生看到這首詞,感同身受,極其讚賞,他在其中似乎聽到了這個時代最響亮的聲音,看到了最震撼的畫面。他成為了這首歌曲慷慨的出品人,開始和軒轅先生一起為之而努力著。

一首歌曲的誕生是不容易的。有了詞,要譜曲,要演唱、要製作,要推廣。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容易。誰來共同促成它的誕生呢?軒轅先生和董正偉先生經過深思熟慮,把思緒從孔孟之鄉放之更廣闊的地方,最後落在祖國的心臟--北京。他們要去尋找最優秀的人民藝術家,終於找到了張宏光先生來編曲。若沒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氣度,若沒有“精忠報國”的信念,若沒有“陽光路上”的心情,若沒有“春天的故事”的暢想,怎能訴說這樣一種感受,怎能表達這樣一種敬仰。我們不得不感歎,這些經典的歌曲,全是張宏光先生的代表作品。然而,新的驚喜呈現在眼前,讓他的心潮前所未有的澎湃;時而奔湧跌宕,時而深情悠揚,這昂揚和諧的編曲風格如鏗鏘的金石,有仁心的流淌,也有信仰的力量,一唱再唱,一唱再唱......這樣一首大氣磅礴的歌曲完成了,誰來演繹它?還記得嗎,《拉住媽媽的手》、《父親》、《小白楊》等等,那些深情唯美的經典歌曲,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如今還在耳旁激蕩。最擅長表達人民情感的劉和剛先生,終於答應為這首歌傾情演唱,還記得嗎,“想想小時候,常拉著媽媽的手......哭著喊著媽媽喲,我要跟你走,長大了以後......”

祖國啊,就是我們的母親!她正以其慈愛和博大,護佑每一個人成長,成長成挺拔的白楊,栽在故鄉旁,將親人的囑託記在心上。這是人民的心聲啊,怎能不傳唱。幾位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將之廣泛推廣,唱遍大江南北,唱遍江南北疆,唱出大國的氣象,激蕩時代的夢想。跋山涉水,出資出力,在新時代祖國的號召下,將這一份人民的心聲一定要唱到百姓中去。

向老藝人學習民間小調

金石擲地,一定是人民最深層願望盛開的聲音

他說,他是黃土地的兒子,這大概是最動聽的故事。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這是一直以來的踐行。曾經,那七年的農村勞動,磨練了寬厚的肩膀,足以承擔一個國家的分量。拉起一雙百姓的手,傳遞最親近的溫暖;抬起一雙不知疲倦的腳,丈量土地的寬廣;張開勇敢的肩膀,扛起民族的理想。他說,“幸福的人生是奮鬥出來的”,他說,“玉汝于成”,只有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鬥,敢擎日月,無私奉獻,心系百姓,才可以迎接一個偉大時代的撲面而來。有來處,有征途,我們將走向哪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風裡雨裡,我們已在改革開放以後的新時代走過40年的征程。這“史詩般的進步”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走向國際新的視野,走向大同天下的理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正是全國人民一番腳踏實地的努力,將一幅幅藍圖變為現實。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你熟悉的身影》,它是根植在中華民族的信仰之上,堅定不移的從人民中走來,一定也是走到人民中去的無限延伸的美好景象。“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有源之水必汩汩不斷,融匯四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李子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