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撬動發展新動能

孩子們在園區內的體驗館裡體驗木作藝術。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園區內共入駐企業110餘家,總入駐率達92%,其中廣告文化類企業比例達95%;全年孵化成功創新企業20餘家,實現直接就業1600餘人,帶動間接就業近萬人……位於市南區南京路100號的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是在青島刺繡廠老廠房基礎上,通過文化嫁接方式誕生的文化產業園。

作為山東省首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如今,園區通過產業集聚、吸引人才等方式撬動發展新動能,文化創意產業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

文創產業聚集的吸引力

每個週末,在位於市南區南京路100號的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內,都有很多學生和家長在愛木藝兒童手工體驗館裡體驗木作藝術。 這家手工體驗館於去年9月份入駐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如今僅半年時間,已經成了週末和假期裡很多學生的必去之地。

一走進體驗館,半島記者就聞到了濃濃的原木清香。 這裡設有各種車床、打磨機、切割機等,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做著簡單的木工活——用木塊做手機支架、小火車等。 “這裡既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可以激發孩子的創意,孩子非常喜歡。 ”市民陳女士正陪著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在打磨一節小火車。 陳女士告訴記者,之前自己和同事們一起在園區內的時光印記體驗活字印刷,發現這裡簡直是文化創意勝地,於是經常利用週末帶孩子前來體驗各種文化藝術活動。

文創產業聚集,也是愛木藝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爭爭選擇將體驗館落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的最主要原因。

據國爭爭介紹,他們公司成立於2016年,當時在李滄區有一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實踐基地,木作體驗做得風生水起。 “後來打算開第二家體驗館的時候,到處考察選址,最後毫不猶豫選在了這裡,就是看好這裡的產業聚集,文化氛圍濃厚。 ”

第二家體驗館開業半年,就證明了國爭爭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由於園區內文創產業密集,這裡的研發設計機構、文化創意企業、原創藝術店鋪和眾多獨立創客在此共榮共生,營造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和良好的產業生態。 “我們家的很多客源,都是班馬書院等機構的生源,我們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分享。 ”國爭爭說。

110餘家企業入駐園區

在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可謂藏龍臥虎。 除了愛木藝,這裡還有久負盛名的不是書店、時光印記,以及主打原創手工木質器物定制的原木工坊,從事陶藝製品研發、生產的天物坊陶吧等許許多多的文化創意產業。

此外,這裡還入駐著中創未來、藍飛互娛等一批自主創業名星企業。 其中,成立於2007年4月的藍飛互娛,主要從事移動遊戲的開發與運營,以《宮爆老奶奶》系列為代表的自創遊戲與《爸爸去哪兒》系列為代表的熱門綜藝改編類遊戲都出自藍飛之手;主要從事廣告多媒體研發和運營的中創未來則在短短3年時間裡,公司規模由10平方米擴大至500平方米,完成了由創業、孵化、壯大到上市的完美蝶變……

如今,園區每年推出的書畫展、文化講堂、創意市集、設計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也為大眾感受文化、觸摸創意、參與互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政府、機構、媒體、遊客和市民前來參觀、遊覽,使新壹百日益成為青島市最具有標誌意義的文化藝術集聚地、文化事件策源地。

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宛清介紹,2017年,園區新調整及引進各類創意設計與文化科技企業40餘家,目前園區內共有入駐企業110餘家,占園區總入駐率92%,同比增長7%,其中廣告文化類企業比例達95%,同比提高20%。 園區實現總產值約6.7億元,同期增長4%,實現年度利稅約600余萬元;全年孵化成功創新企業20餘家,實現直接就業1600餘人,帶動間接就業近萬人。

95%企業符合文創定位

12年前,在青島刺繡廠老廠房基礎上,通過文化嫁接方式建立文化產業園,園區就一直走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路上。 如今,園區通過產業集聚、吸引人才等方式撬動發展新動能,文化創意產業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

“2006年創園之初,我們堅持‘高門檻,低租金,蓄水養魚’的招商理念,有選擇的招商入園。”王宛清把最初的發展時期稱為園區1.0模式,主要是房屋租賃式運營方式。後來,園區又歷經了吸引文創產業的2.0模式,尋求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的3.0模式,以及產業鏈集群式發展的4.0模式。

兩年前,園區運營方由二房東變成大房東,產業園也由創意100更名為新壹百。改變的不止是名字,也激發出發展的新動能。

深入內部挖潛,做強文創龍頭園區成為新壹百的新目標,也是園區奔向5.0模式的方向。“結合新常態,探索新模式、新理念,做文創產業發展的先行者、領跑者,引領市南區、青島市文創產業持續發展。”王宛清說,園區目前正在做強規劃頂層設計,細分產業,錯位競爭,強化核心領域競爭優勢,打造市南區、青島市創意設計產業高地。王宛清介紹,目前園區110餘家入駐企業中,符合文創產業的企業高達95%。剩餘企業則是為文創產業服務的,比如銀行等,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經驗 整合業態資源,打造園區產業聯盟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人才。在新舊動能轉換、深化實施供給側改革時期,關鍵也是人才。近年來,園區積極搶抓機遇,著力從引才上下功夫。

“我們這裡有給微軟供貨的供應商,是我們專門從北京挖來的研發團隊……”談起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內新引進的人才及研發團隊,王宛清如數家珍。她表示,有了強大的人才做支撐,園區將從蓄水養魚,到抱團出海打魚,打造園區產業聯盟。

“我們將與其他產業園強強聯合,達到雙贏、多贏的效果。”王宛清說,未來要在產業聯盟建設上繼續深化,強化產業聯盟成員間的業務互動、資訊互通、資源分享、優勢共聚等深度合作機制。此外,坐落于市南區,依託市南區的扶持與重視,新壹百也將依託創意設計,參與時尚市南建設。同時,園區作為市南區文創產業的重要代表,未來也將全方位參與全域旅遊建設。

園區的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園區作為青島“十一五”重點專案,一直受到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扶持。

為促進青島市工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進“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範”工作,營造和優化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環境,就在本月初,青島市確定將60個小企業產業園以及41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列入2018年青島市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滾動培育計畫。從公佈的名單中,記者發現,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便在2018年青島市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滾動培育計畫之列。

青島市經信委指出,在推進小企業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本市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平臺,引導產業升級和服務升級,學習中德小企業產業園經驗,引進澳柯瑪與西門子合作的新技術升級平臺,逐步對產業園企業進行全面新技術升級。此外,還要求各區市對列入培育計畫的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加強引導扶持,要逐步實現產業園和基地產業企業、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等集聚合作,形成產業集聚創新協作新模式等。

[編輯: 劉曉明]

如今,園區通過產業集聚、吸引人才等方式撬動發展新動能,文化創意產業引領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

“2006年創園之初,我們堅持‘高門檻,低租金,蓄水養魚’的招商理念,有選擇的招商入園。”王宛清把最初的發展時期稱為園區1.0模式,主要是房屋租賃式運營方式。後來,園區又歷經了吸引文創產業的2.0模式,尋求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的3.0模式,以及產業鏈集群式發展的4.0模式。

兩年前,園區運營方由二房東變成大房東,產業園也由創意100更名為新壹百。改變的不止是名字,也激發出發展的新動能。

深入內部挖潛,做強文創龍頭園區成為新壹百的新目標,也是園區奔向5.0模式的方向。“結合新常態,探索新模式、新理念,做文創產業發展的先行者、領跑者,引領市南區、青島市文創產業持續發展。”王宛清說,園區目前正在做強規劃頂層設計,細分產業,錯位競爭,強化核心領域競爭優勢,打造市南區、青島市創意設計產業高地。王宛清介紹,目前園區110餘家入駐企業中,符合文創產業的企業高達95%。剩餘企業則是為文創產業服務的,比如銀行等,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經驗 整合業態資源,打造園區產業聯盟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人才。在新舊動能轉換、深化實施供給側改革時期,關鍵也是人才。近年來,園區積極搶抓機遇,著力從引才上下功夫。

“我們這裡有給微軟供貨的供應商,是我們專門從北京挖來的研發團隊……”談起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內新引進的人才及研發團隊,王宛清如數家珍。她表示,有了強大的人才做支撐,園區將從蓄水養魚,到抱團出海打魚,打造園區產業聯盟。

“我們將與其他產業園強強聯合,達到雙贏、多贏的效果。”王宛清說,未來要在產業聯盟建設上繼續深化,強化產業聯盟成員間的業務互動、資訊互通、資源分享、優勢共聚等深度合作機制。此外,坐落于市南區,依託市南區的扶持與重視,新壹百也將依託創意設計,參與時尚市南建設。同時,園區作為市南區文創產業的重要代表,未來也將全方位參與全域旅遊建設。

園區的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園區作為青島“十一五”重點專案,一直受到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扶持。

為促進青島市工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進“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城市示範”工作,營造和優化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環境,就在本月初,青島市確定將60個小企業產業園以及41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列入2018年青島市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滾動培育計畫。從公佈的名單中,記者發現,青島新壹百創意文化產業園便在2018年青島市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滾動培育計畫之列。

青島市經信委指出,在推進小企業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本市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平臺,引導產業升級和服務升級,學習中德小企業產業園經驗,引進澳柯瑪與西門子合作的新技術升級平臺,逐步對產業園企業進行全面新技術升級。此外,還要求各區市對列入培育計畫的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創新基地加強引導扶持,要逐步實現產業園和基地產業企業、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等集聚合作,形成產業集聚創新協作新模式等。

[編輯: 劉曉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