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拒絕輸液!學中醫,必須懂"中醫治療感冒"的關鍵

導讀

可憐的申申感冒了, 全辦公室的人都被傳染了,

昨晚聽完私塾班班長皮定宇講授中醫治療感冒的經驗, 申申放棄了輸液,

選擇中醫治療。

皮班長從理論上基礎到臨床醫案, 全面講解了自己從事中醫臨床工作20餘年以來, 治療感冒的臨證思路, 乾貨滿滿。

本文為課程節選, 讓你用3分鐘的時間, 學會皮班長20多年的臨床經驗。

定義

感冒:又稱傷風、冒風, 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 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的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證。

全年均可發病, 尤以春冬兩季多見。

由於感邪之不同、體質強弱不一, 證候可表現為風寒、風熱、風燥三大類, 並有夾濕、夾暑的兼證, 以及體虛感冒的差別。

如果病情較重, 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 稱為“時行感冒”。

歷史沿革

《素問·太陰陽明》篇說:“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

《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

《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於風邪, 主症以寒熱、頭痛、身痛為主症。

《傷寒論》指出感冒有中風、傷寒之別, 並提出不同的治法:

太陽中風

太陽病, 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2)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瑟瑟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幹嘔者, 桂枝湯主之。 (12)

桂枝湯: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炙甘草

太陽傷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 (3)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35)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感冒”一詞, 首見於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諸風》中論及參蘇飲治“感冒風邪, 發熱頭疼, 咳嗽聲重, 涕唾稠粘”。

顯然, 此處之“感冒”非為病名, 實乃作為動詞之感受、冒犯之義。

“感冒”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病名出現, 較早見於《丹溪心法·中寒附錄》中“初有感冒等輕證, 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

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傷風》中首先提出“時行感冒”之名,

雲:“時行感冒, 寒熱往來, 傷風無汗。 ”

病因

1.六淫時邪猖獗, 肺衛調節疏懈

2.起居不當, 腠理不密, 營衛失和

3.體質虛弱, 衛外不固, 虛體感邪

4.“坐”出來的感冒

“熬”出來的感冒

“愁”出來的感冒

“吃”出來的感冒

因為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 人體缺少運動,

情感比較煎熬, 飲食不規律, 油膩重, 傷及人的肺胃和脾胃功能。 致使人體正氣抗邪的能力下降, 當感受外邪時, 就會感冒。

病機及轉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

基本病機為六淫入侵, 衛表不和, 肺氣失宣。

因病邪在外、在表, 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

病理性質屬表實證, 但有寒熱之分。

若感受風寒濕邪, 則皮毛閉塞, 邪郁於肺, 肺氣失宣;

感受風熱暑燥, 則皮毛疏泄不暢, 邪熱犯肺, 肺失清肅。

如感受時行病毒則病情多重, 甚或有變生他病者。

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症狀為主

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

由於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噁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幹、少痰等症。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

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裡,變生他病。

《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傷寒論》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4.四季皆可發病

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病證鑒別

1.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別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6)

感冒:邪犯肺衛,多無發熱或發熱不高,服解表藥後,汗出身涼脈靜而漸愈,病程多不超過一周,多不傳變。

四季皆有,但冬、春多發,具相兼性、轉化性。

屬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溫病:疫毒內犯必有發熱甚或高熱,得汗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複起,且常見傳變入裡之候:神昏、譫妄、驚厥、出血等。

有季節性傳染性強,發病急驟,病風溫包括的西醫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

暑溫包括乙肝、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早期病情重篤,症狀相似。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別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適等;

少有傳變;

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顯散發性,無明顯流行特點。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酸痛;

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裡,繼發或合併它病;

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

1.區分風寒與風熱

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痰吐稀薄色白,咽不痛,口不渴,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證:身熱較甚,微惡風,口乾咽痛明顯,流黃涕,痰粘或黃,汗少,舌苔薄黃,邊尖紅,脈浮數。

2.辨不同兼邪

暑:入夏時常發熱,或午後熱甚,微惡風寒,肌膚灼熱,汗少,口渴引飲,食少,心煩,倦怠無力,咳嗽少痰,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

燥: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咽幹唇燥,乾咳痰少,痰質清稀,舌幹苔薄,脈象浮弦

濕: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治療要點——解表達邪

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採取解表達邪的原則。

風寒治以辛溫發汗,風熱治以辛涼解暑,暑濕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

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並施。

分型論治

1.風寒束表證

症狀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

苔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證機概要:

風寒外束,衛陽被鬱,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時氏處方》)或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加減。

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

常用藥: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薑——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加減:

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麻黃湯意);

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東加減;

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朴、半夏化濕和中;

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為感冒(胃腸型)的一張主方,適用,有效。

2.風熱犯表證

症狀

主症:身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兼症:咳痰粘黃,咽痛口幹,鼻流濁涕

苔脈: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證機概要:

風熱犯表,熱鬱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

銀翹散、蔥豉桔梗東加減。

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功能。

但前者長於清熱解毒,後者重在清宣解表。

常用藥:

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

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錫類散等吹喉。

時行熱毒症狀明顯,配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車、重樓、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

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

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唇、鼻乾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3.暑濕傷表證

症狀

主症: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

兼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

苔脈: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

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

新加香薷飲加減。

本方功能清暑化濕解表。

用於夏月暑濕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症。

常用藥:

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樸、扁豆——化濕和中。

加減:

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泄熱。

裡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藿香正氣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附:虛體感冒

感冒特點及機理

素體虧虛,衛外不固,反復感邪,纏綿難愈。

機理:

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多為風熱)。

治療原則

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治療不可過於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

證治分類

1.氣虛感冒

症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

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

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證機概要:

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

參蘇飲加減。

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

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症。

常用藥:

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

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解表散寒。

2.陰虛感冒

症狀:

身熱,微惡風寒,少汗,乾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

本方滋陰解表,治療陰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幹,舌紅,脈數等症。

常用藥:

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

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加減:

陰傷較重,口渴咽幹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陰生津。

經驗總結

1.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

掌握辨證要點,分清風寒、風熱。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

風熱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

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2.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

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

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3.寒熱雜見者當溫涼合用

風寒外感,表尚未解,內鬱化熱:

或肺有蘊熱,複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並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裡,宣肺清熱。

並鬚根據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適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4.併發症和夾雜症者應適當兼顧

感冒病在衛表,一般無傳變。

但老人、嬰幼、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裡犯肺,逆傳心包(如併發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

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其標本主次,適當兼顧。

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

夾驚者酌配鉤藤、薄荷、蟬衣、僵蠶、石決明等熄風止痙;

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穀麥芽等消導之品。

5.虛體感冒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

虛體感冒正氣已虛,雖感外邪,也不宜過於表散。

若單純祛邪,強發其汗,更加傷害正氣,甚至汗出致脫。

應扶正祛邪,在疏散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

6.一般而言,感冒屬輕淺之疾,只要能及時而恰當地治療,可以較快痊癒。

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證,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

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

風寒易隨汗解;

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

暑濕感冒每多纏綿;

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複感。

清代醫家柯琴《傷寒來蘇集》中雲“六經乃百病之六經”;

俞嘉言亦雲“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決”。

在20餘年的行醫過程中深感經方的魅力,只要辨證準確、洞悉病機,確能效如桴鼓。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只要辯證準確,化裁得當,亦能迅速獲效。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

柴胡散半表之邪,黃芩清半裡之熱,半夏、生薑降逆化痰,人參、大棗、甘草健脾扶中。

七味藥相輔相成,和樞機,解鬱熱,達三焦,暢氣機,攻補兼施,寒熱同調,溫而不燥,寒而不凝,可達脾升胃降,三焦通達,水升火降,氣通津布,表裡調和之效。

而感冒正是正虛邪犯人體所致,臨床按感邪性質和素體差異的不同而化裁可使邪氣外透,樞機得利,脾胃調和,以達營衛調和,諸證自除的滿意療效。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語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方組】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柯韻伯曰: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

(不僅善治少陽經證,以解半表半裡之邪,且善治太陽表證,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為少陽病之主方,理當出於少陽病篇,而《傷寒論》中卻出在太陽中篇,可見本方原可治太陽病,為太陽與少陽統治之方。

古人雲:若無虛,風寒小能獨傷人。

外邪之人,必因衛氣不足,肌表失於固密,所以體虛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內),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湯卻為虛人及老人感受風寒最為的對之方。

或曰:人體之虛有陰、陽、氣、血之別,當于解表藥中,或輔益氣,或輔養血,或助陽,或滋陰,分別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湯一方統治?

對此劉渡舟教授曾經解釋曰:“因虛人感冒之病因病機,與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機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用小柴胡湯統治之。

方中參草棗補益中焦脾土,令穀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芩夏薑,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加減法:

體虛易感合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氣虛加人參、黃芪

血虛合四物湯

陰虛去半夏加生地黃、玉竹

陽虛去黃芩加桂枝、制附子

風寒:加荊芥、防風

風熱:加金銀花、連翹

溫燥:加桑葉、杏仁

涼燥:加紫蘇葉、杏仁

咳嗽明顯加桔梗、枳殼、杏仁、浙貝母

因寒閉咳嗽合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

咽喉腫痛加僵蠶、牛蒡子、浙貝母

痰濕重者合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食積中阻合保和丸(連翹、焦山楂、炒麥芽、焦神曲、萊菔子等)

腮腺炎加石膏、葛根、板藍根

濕重加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

飲聚加乾薑、細辛

本文總結全面,解讀深刻,在這個感冒高發的時節,來的剛剛好。

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感冒患者選擇中醫治療,拒絕輸液帶來的副作用!

關注“華醫世界”公眾號免費觀看最新中醫教學視頻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症狀為主

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

由於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噁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幹、少痰等症。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

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裡,變生他病。

《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傷寒論》第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4.四季皆可發病

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病證鑒別

1.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別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6)

感冒:邪犯肺衛,多無發熱或發熱不高,服解表藥後,汗出身涼脈靜而漸愈,病程多不超過一周,多不傳變。

四季皆有,但冬、春多發,具相兼性、轉化性。

屬西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溫病:疫毒內犯必有發熱甚或高熱,得汗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複起,且常見傳變入裡之候:神昏、譫妄、驚厥、出血等。

有季節性傳染性強,發病急驟,病風溫包括的西醫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

暑溫包括乙肝、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早期病情重篤,症狀相似。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別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適等;

少有傳變;

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顯散發性,無明顯流行特點。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酸痛;

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裡,繼發或合併它病;

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

1.區分風寒與風熱

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痰吐稀薄色白,咽不痛,口不渴,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證:身熱較甚,微惡風,口乾咽痛明顯,流黃涕,痰粘或黃,汗少,舌苔薄黃,邊尖紅,脈浮數。

2.辨不同兼邪

暑:入夏時常發熱,或午後熱甚,微惡風寒,肌膚灼熱,汗少,口渴引飲,食少,心煩,倦怠無力,咳嗽少痰,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

燥: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咽幹唇燥,乾咳痰少,痰質清稀,舌幹苔薄,脈象浮弦

濕: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治療要點——解表達邪

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採取解表達邪的原則。

風寒治以辛溫發汗,風熱治以辛涼解暑,暑濕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

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並施。

分型論治

1.風寒束表證

症狀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

苔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證機概要:

風寒外束,衛陽被鬱,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時氏處方》)或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加減。

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

常用藥: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薑——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加減:

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麻黃湯意);

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東加減;

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朴、半夏化濕和中;

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為感冒(胃腸型)的一張主方,適用,有效。

2.風熱犯表證

症狀

主症:身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兼症:咳痰粘黃,咽痛口幹,鼻流濁涕

苔脈: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

證機概要:

風熱犯表,熱鬱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

銀翹散、蔥豉桔梗東加減。

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功能。

但前者長於清熱解毒,後者重在清宣解表。

常用藥:

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

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錫類散等吹喉。

時行熱毒症狀明顯,配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車、重樓、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

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

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唇、鼻乾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3.暑濕傷表證

症狀

主症: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

兼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

苔脈: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證機概要:

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

新加香薷飲加減。

本方功能清暑化濕解表。

用於夏月暑濕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症。

常用藥:

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樸、扁豆——化濕和中。

加減:

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泄熱。

裡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藿香正氣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附:虛體感冒

感冒特點及機理

素體虧虛,衛外不固,反復感邪,纏綿難愈。

機理:

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多為風熱)。

治療原則

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治療不可過於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

證治分類

1.氣虛感冒

症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

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

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證機概要:

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

參蘇飲加減。

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

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憎寒發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症。

常用藥:

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

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解表散寒。

2.陰虛感冒

症狀:

身熱,微惡風寒,少汗,乾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

本方滋陰解表,治療陰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幹,舌紅,脈數等症。

常用藥:

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

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加減:

陰傷較重,口渴咽幹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陰生津。

經驗總結

1.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

掌握辨證要點,分清風寒、風熱。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

風熱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

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2.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

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

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3.寒熱雜見者當溫涼合用

風寒外感,表尚未解,內鬱化熱:

或肺有蘊熱,複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並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裡,宣肺清熱。

並鬚根據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適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4.併發症和夾雜症者應適當兼顧

感冒病在衛表,一般無傳變。

但老人、嬰幼、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裡犯肺,逆傳心包(如併發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

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其標本主次,適當兼顧。

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

夾驚者酌配鉤藤、薄荷、蟬衣、僵蠶、石決明等熄風止痙;

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穀麥芽等消導之品。

5.虛體感冒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

虛體感冒正氣已虛,雖感外邪,也不宜過於表散。

若單純祛邪,強發其汗,更加傷害正氣,甚至汗出致脫。

應扶正祛邪,在疏散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

6.一般而言,感冒屬輕淺之疾,只要能及時而恰當地治療,可以較快痊癒。

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證,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

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

風寒易隨汗解;

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

暑濕感冒每多纏綿;

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複感。

清代醫家柯琴《傷寒來蘇集》中雲“六經乃百病之六經”;

俞嘉言亦雲“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決”。

在20餘年的行醫過程中深感經方的魅力,只要辨證準確、洞悉病機,確能效如桴鼓。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只要辯證準確,化裁得當,亦能迅速獲效。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

柴胡散半表之邪,黃芩清半裡之熱,半夏、生薑降逆化痰,人參、大棗、甘草健脾扶中。

七味藥相輔相成,和樞機,解鬱熱,達三焦,暢氣機,攻補兼施,寒熱同調,溫而不燥,寒而不凝,可達脾升胃降,三焦通達,水升火降,氣通津布,表裡調和之效。

而感冒正是正虛邪犯人體所致,臨床按感邪性質和素體差異的不同而化裁可使邪氣外透,樞機得利,脾胃調和,以達營衛調和,諸證自除的滿意療效。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語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方組】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柯韻伯曰: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

(不僅善治少陽經證,以解半表半裡之邪,且善治太陽表證,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為少陽病之主方,理當出於少陽病篇,而《傷寒論》中卻出在太陽中篇,可見本方原可治太陽病,為太陽與少陽統治之方。

古人雲:若無虛,風寒小能獨傷人。

外邪之人,必因衛氣不足,肌表失於固密,所以體虛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內),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湯卻為虛人及老人感受風寒最為的對之方。

或曰:人體之虛有陰、陽、氣、血之別,當于解表藥中,或輔益氣,或輔養血,或助陽,或滋陰,分別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湯一方統治?

對此劉渡舟教授曾經解釋曰:“因虛人感冒之病因病機,與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機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用小柴胡湯統治之。

方中參草棗補益中焦脾土,令穀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芩夏薑,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小柴胡湯治療感冒加減法:

體虛易感合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氣虛加人參、黃芪

血虛合四物湯

陰虛去半夏加生地黃、玉竹

陽虛去黃芩加桂枝、制附子

風寒:加荊芥、防風

風熱:加金銀花、連翹

溫燥:加桑葉、杏仁

涼燥:加紫蘇葉、杏仁

咳嗽明顯加桔梗、枳殼、杏仁、浙貝母

因寒閉咳嗽合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

咽喉腫痛加僵蠶、牛蒡子、浙貝母

痰濕重者合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食積中阻合保和丸(連翹、焦山楂、炒麥芽、焦神曲、萊菔子等)

腮腺炎加石膏、葛根、板藍根

濕重加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

飲聚加乾薑、細辛

本文總結全面,解讀深刻,在這個感冒高發的時節,來的剛剛好。

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感冒患者選擇中醫治療,拒絕輸液帶來的副作用!

關注“華醫世界”公眾號免費觀看最新中醫教學視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