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何15

4月13日是15-16年產水稻首次投放, 與14年產水稻首拍火爆的場面截然不同, 各方主體採購十分謹慎, 國家共計投放2387382噸, 實際成交492137噸, 成交率為20.61%, 其中三個省份均為流拍(如下圖所示)。 如今國家已將15-16年產水稻銷售底價大幅下調並且提前拍賣時間, 為何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中國糧油資訊網分析師尹秀穎認為, 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受此影響, 接下來的國儲拍賣或將持續保持低成交率, 2018年整體去庫存進度將有所放緩。

15-16年產原糧性價比低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如今15-16年產原糧已上線進行參拍, 如今卻冷清收場, 其主要原因在於相對14年產的水稻在價格上不佔有優勢。 其中以東北黑龍江為例, 14年產水稻整體品質較好, 出米率高, 所產出的米白且保管條件好, 和以往的超期糧相比, 不需要大量的接頂, 深受米企和貿易商的青睞。 雖然國家將15年產的秈稻銷售底價調至1.21元/斤、晚粳稻1.3元/斤,

國標三等糧, 但與14年產原糧相比, 分別有0.21元/斤和0.1元/斤的價差, 甚至米企表示14年產的大米與15-16年產的大米無明顯差異, 為何要高價採購提高成本呢?

2017年產原糧應聲落價

受國儲大量拋售陳糧和調低銷售底價的影響, 國內各產區原糧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首先是貿易商和農戶手中的餘糧。 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估計, 截至3月31日, 農戶新季中晚秈稻餘糧為48%左右(含農戶自留糧, 下同), 餘糧水準高於粳稻, 其中鄂皖地區農戶新季中晚秈稻餘糧34%, 湘贛地區新季中晚秈稻餘糧54%。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及國儲投放, 農戶及貿易商急於將手中的原糧變現。 特別是湖北、安徽產區2017年產原糧品質偏差,

貿易商和農戶的集中拋售使得稻價面臨大幅的下跌。 據筆者統計, 截止到4月中旬該產區次糧含黃的稻子已跌至0.9-1元/斤左右, 次糧和新糧價差比較大, 且此糧集中上市, 不僅降低了米企採購的熱情, 其副產品碎米、酒米也出現了滯銷的狀態。 其次米企表示因庫存均為高成本的原糧。 2018年水稻市場行情與往年行情截然不同, 國儲托市剛剛結束不足3個月, 銷售底價低於保護價0.05-0.1元/斤, 讓米企情何以堪, 何來資金和熱情去參拍陳糧。 依此投放的進度來說, 直至青黃不接之時新糧或無上調空間, 待將把庫存降至低位水準後再考慮參拍事宜, 這也就自然明白為何年限近的原糧低成交率或流拍的原因了。 最後地方輪換糧或降價。
近期筆者在調研時瞭解到, 如今黑龍江和江蘇產區有米企反映, 地方輪換糧已有出現下調出庫價苗條, 未來超期糧或低於國儲拋售底價。 其中江蘇產區在4月17日銷售的2017年產江蘇張家港產粳稻9022噸已發出調價通知:應委託方要求, 本場交易粳稻起拍價調整為2800元/噸, 出庫費30元/噸。

米市消化不良, 米企開機率降低

如今國儲投放陳糧已有4期, 市場陳糧供應十分充足。 但所得到的結果就是米市消化不良, 大米走貨滯緩, 再次陷入一個購銷兩不旺的窘態, 多數米企整月的開機率不足50%。 如今的米企焦頭爛額, 不僅面臨著低價競爭還面臨著經銷商的議價, 市場已陷入在買漲不買跌的怪圈中。 部分米企表示,

國家的此輪投放顯得略有冒進, 如今的成交率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樣一來各企業均不敢進行參拍, 企業發展的前進動力已顯得不足。

綜上所述, 接下來國儲水稻去出庫之路顯得任重而道遠。 預計後期水稻拍賣還將保持低成交率, 長期下去15-16年產的原糧或將面臨再次降價銷售的局面。 米企短期內應做的就是積極消化現有庫存, 保證原糧的低庫存, 多管道銷售產品, 唯有穩中求進了。 筆者在此也歡迎業內人士積極探討行情, 集思廣益解決稻米市場困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