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於曉彥:在教學中成長並快樂著

中國蘭州網4月18日消息 1992年從蘭州師範畢業後走上從教的道路, 如今, “小老師”已成長為城關區教育界的一位“名師”。 “如果這算一份成績的話, 我覺得這份成績首先是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 因為有了奮鬥的過程, 當機遇來臨時, 機遇也才會有實實在在的價值。 ”城關區靜甯路小學教師于曉彥如是說。

最早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真切體會, 來自於一次見習, 在蘭州師範上三年級的她去靜甯路小學見習, 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對她敬禮說:“老師好!”, 就是這樣一個特別普通的瞬間一句平常的話, 讓她怦然心動,

老師這份職業的莊嚴感油然而生。 師範畢業後, 她被安排在柏道路小學工作, 一呆就是14年, 後來又調入靜甯路小學, 這一干又是12年。

“在那個年代要想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絕非易事。 ”於曉彥說。 從1992年到1998年的6年時間裡, 她感覺自己一直處於摸索階段。 帶班遇到問題時, 會手足無措, 但她從來不敢有一絲懈怠, 發現問題馬上就調整。 終於, 1997年她的努力有了回報。 “那年香港回歸祖國, 而我也在全區教師基本功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對我來說, 1997年真是個好年份。 ”

至此, 於曉彥的教學風格引起了城關區教研室老師的注意, 她也成了一名教育系統的“種子選手”。 教研室的老師開始有意介入她的教學, 指導她的業務, 甚至還會給她安排各種比賽任務。

有一篇課文題目是《黃繼光》, 整篇課文不足700字。 但是, 她前前後後一共“上”了十幾遍, 最終“這節課”在全省的比賽中拿下一等獎。 “‘磨課’的過程其實也很痛苦, 一節課要反復上十幾遍, 每天奔波於各個學校, 面對不同的學生。 發現問題, 尋找不足, 再調整, 再潤色……直至滿意, 這是一種真正的磨礪。 ”回想起那段經歷, 於曉彥感慨萬分。 當時, 教研室的老師告訴她, 磨課的過程就是要內化, 要融合, 把所有能講給學生的內容高效地傳授給他們。 那時, 她也正是一直堅守著這個理念。

此後的工作中, 於曉彥仍保持著刻苦鑽研的精神, 但她的中專學歷讓成就感漸淡。 她立刻報考了自學考試, 每晚10點多孩子睡後她便進入自學時間,

最厲害的一年她一次過了10門課, 6年時間裡一共學了32門課, 到2004年就全部“啃”了下來。 那時候, 每天的工作, 還有深造學習, 讓她精疲力竭。 但每天回家她都要先陪伴孩子, 尤其是晚上9點的“故事時間”是雷打不動的。

于曉彥告訴記者, 被評為城關區名師對她來說是件幸運又幸福的事。 通過課題研究她不僅帶出了自己的團隊, 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工作。 一路走來是, 她不僅收穫了事業的成功, 同時, 也在享受家庭的溫暖。 她有一個溫馨的家庭, 有一位非常愛她的老公。 於曉彥說:“在我的‘芳華’遇到了孩子們, 也遇到了我的愛人, 我覺得無論工作還是生活, 總是充滿了快樂。 ”

(稿源:蘭州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