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錢江晚報:悲情故事竟是套路,誰在消費“外賣小哥”

原標題:悲情故事竟是套路, 誰在消費“外賣小哥”

日前, 多家媒體注意到:兩段時長分別為9秒、10秒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尤其是在新媒體報導的描述裡, 能看到這樣的文字:“在視頻中, 一男子在雨中嚎啕大哭, 該男子身著美團外賣服裝, 不顧地面積水癱坐在路邊, 外賣箱和騎手帽散落一地。 ”很多人想當然地便開始同情這個在雨中哭泣的外賣小哥, 儘管外界並不瞭解他遭遇了什麼, 但憑藉人們的本能, 都會對他報以同情和關切。

事情至此, 想必多數人已經看明白了其中的“套路”。 相比那種簡單直接的宣傳,

“講故事”的確是更“高明”的行銷套路。 但有些宣傳手段在商業上行得通, 未必是符合社會倫理的。 利用民眾的同情心來博取眼球, 實在算不上高明。 畢竟, 這樣的手段能用一兩次, 卻不能長期使用, 更何況, 真相一旦曝光, 所造成的效果, 說不定還是跟預期相反的。

此事的反轉確實讓人尷尬。 或許不久之後, 輿論場就會遺忘此事, 但它仍有一些值得我們琢磨的細節。 其一, 為啥要拿外賣小哥這個身份說事?想必這和人們心目中常見的外賣小哥的形象有關。 媒體上不時“宣傳”送外賣、快遞工作壓力大、非常辛苦, 且要面對風險等等問題, 網友對外賣小哥的本能式的同情, 大概也跟認為其為弱勢群體有關。 其二, 為啥行銷者要賺取同情心,

要從這個角度入手呢?因為, 現在線民已經日趨理性, 那種依靠偏激言論、過激情緒來吸引關注量的行為, 已經越來越不被人看好, 而同情心卻是集體情緒裡的“軟肋”。

因此, 即使是真的發生了外賣小哥遭遇委屈的事, 我們也要思考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不受傷害, 給予其更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保障。 另一方面, 身處輿論場上的我們, 也要進一步增加辨別意識, 提高判別新聞事件真偽的能力, 由此倒逼行銷者放棄這種“不高明”的手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