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國癌症病例生存率低因治療水準差?事實是這樣。

(原標題:中國癌症病例5年生存率僅約30%, 跟發達國家差距大!主要原因是…)

國家癌症中心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350萬, 死亡病例超200萬, 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是最常見的癌症。 癌症防治難度大、疾病負擔重, 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研究顯示, 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為30%左右, 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類似這樣的資料, 直接導致一些國內癌症患者赴美國等發達國家尋求治療。 理由是:在那些國家, 腫瘤患者的存活幾率比在國內要大很多。 然而,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北京日報》, 4月15日是首個中國抗癌日, 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場活動正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拉開帷幕。 在現場舉行的院士論壇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現場駁斥:

“國外治療是誤區, 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並不遜於美國。 ”

篩查診斷晚是主因

在15日舉辦的論壇上, 程書鈞院士介紹, 2014年我國有380萬例新發惡性腫瘤, 每分鐘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按照最近幾年的報告, 西方國家的主要腫瘤發生和死亡率開始有所下降, 而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緩慢增長, 預計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據其介紹, 目前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而發達國家達到了70%至80%。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4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率分析》報告顯示:

男性60歲以下人群肝癌死亡人數最多, 60歲及以上人群肺癌死亡人數最多;

女性30歲以下人群肝癌死亡人數最多, 30~44歲人群乳腺癌死亡人數最多;45歲及以上人群肺癌死亡人數最多。

經過統計發現,

總體來說, 0~30歲組惡性腫瘤發病率均較低, 3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快速增高, 80~歲組時達到高峰, 之後有所下降。

據北京晨報, 談及我國腫瘤五年生存率不足發達國家一半的原因。 長期從事腫瘤病因即癌變機理研究的程書鈞院士表示,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相當一部分腫瘤患者處於中晚期, 到醫院治療時, 腫瘤已經發生轉移, 很難治癒了。

另外, 癌症發病率在我國緩慢增長的趨勢, 一方面與我國人群整體壽命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關, 另外一方面, 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的污染, 促使一部分腫瘤發生率增高;此外, 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改變, 比如長期攝入過度高脂肪食物會導致結腸癌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增高。

為此, 他提醒公眾, 預防癌症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改善生活方式, 培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不遜美國

針對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患癌後首選去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的情況,孫燕院士和赫捷院士均表示,在中國得了癌症到國外治療其實是誤區。

“我們中國人得了癌症要到國外治療,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是患者對我國腫瘤治療技術的不瞭解。”孫燕稱,我國在食管癌、鼻咽癌和肝癌的治療方面水準很高,而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相對比較少見,國外很多頭頸外科的醫生一生也只看過幾例鼻咽癌患者。相反,我國醫生的臨床經驗更豐富。舉例來說,在食管癌治療方面,我國有的鄉級醫院可以用食管鏡做黏膜切除,不用開胸,也不用切食管。

“癌症患者到國外看病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赫捷直言,我國醫生的外科手術水準很多方案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原因在於我國醫生臨床經驗豐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也表示:“在癌症防治方面,不少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卻是有一部分可以用,而很多治療措施包括所用藥物,用在我國人群中是不適用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研發的抗癌藥物和治療方法。”

在中國青年報2014年的一篇題為《癌症患者海外就醫:看上去很美》的報導中,也從側面佐證了上述院士的說法。報導稱:

中美之間醫療技術的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專科醫生潘戰和以胃癌手術為例,歐美國家主張淋巴清掃範圍較小的D1手術,我國實行淋巴清掃範圍更大的D2手術,“這幾年歐美國家逐漸認可了我們的方法。”他說。

“就消化道癌來說國內外差別並不是很大。比如結直腸癌,在各個分期上,北上廣的幾個大型腫瘤醫院五年生存率和歐美並沒有太大差異。”來自北大腫瘤醫院的張曉東說。

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昂貴的海外就醫費用並不一定能換來更好的效果。張曉東還記得,她有個患了癌症的朋友,聽說德國有一種“特別高級的儀器”可以使用,便通過仲介到了德國。最終,在花了十萬元的仲介費和數目可觀的治療費用後,“得到的治療意見和國內完全一樣”。

“在我們國家,有些時候對於癌症晚期的治療本來就屬於過度醫療。”張曉東解釋,“而在國外按照診療規範,對於晚期病人,醫生可能更早地宣佈放棄。”

還有些癌症,在中國可能享受比歐美更為先進的治療技術。“比如淋巴癌、鼻咽癌,在我國發病比較多,在歐美發病很少,臨床的資料就很少,很難對新的治療手段開展實驗。”潘戰和說。

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不遜美國

針對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患癌後首選去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的情況,孫燕院士和赫捷院士均表示,在中國得了癌症到國外治療其實是誤區。

“我們中國人得了癌症要到國外治療,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是患者對我國腫瘤治療技術的不瞭解。”孫燕稱,我國在食管癌、鼻咽癌和肝癌的治療方面水準很高,而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相對比較少見,國外很多頭頸外科的醫生一生也只看過幾例鼻咽癌患者。相反,我國醫生的臨床經驗更豐富。舉例來說,在食管癌治療方面,我國有的鄉級醫院可以用食管鏡做黏膜切除,不用開胸,也不用切食管。

“癌症患者到國外看病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赫捷直言,我國醫生的外科手術水準很多方案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原因在於我國醫生臨床經驗豐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也表示:“在癌症防治方面,不少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卻是有一部分可以用,而很多治療措施包括所用藥物,用在我國人群中是不適用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研發的抗癌藥物和治療方法。”

在中國青年報2014年的一篇題為《癌症患者海外就醫:看上去很美》的報導中,也從側面佐證了上述院士的說法。報導稱:

中美之間醫療技術的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專科醫生潘戰和以胃癌手術為例,歐美國家主張淋巴清掃範圍較小的D1手術,我國實行淋巴清掃範圍更大的D2手術,“這幾年歐美國家逐漸認可了我們的方法。”他說。

“就消化道癌來說國內外差別並不是很大。比如結直腸癌,在各個分期上,北上廣的幾個大型腫瘤醫院五年生存率和歐美並沒有太大差異。”來自北大腫瘤醫院的張曉東說。

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昂貴的海外就醫費用並不一定能換來更好的效果。張曉東還記得,她有個患了癌症的朋友,聽說德國有一種“特別高級的儀器”可以使用,便通過仲介到了德國。最終,在花了十萬元的仲介費和數目可觀的治療費用後,“得到的治療意見和國內完全一樣”。

“在我們國家,有些時候對於癌症晚期的治療本來就屬於過度醫療。”張曉東解釋,“而在國外按照診療規範,對於晚期病人,醫生可能更早地宣佈放棄。”

還有些癌症,在中國可能享受比歐美更為先進的治療技術。“比如淋巴癌、鼻咽癌,在我國發病比較多,在歐美發病很少,臨床的資料就很少,很難對新的治療手段開展實驗。”潘戰和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