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一個年賺五百萬的老闆在愁什麼?

李總, 42歲, 白手起家創業十多年, 如今有家百多人的食品廠、一個占地幾十畝的農家樂和三套房子, 生意的每年營業額大概兩三千萬, 純利潤保守估計有500萬左右。

承蒙信任, 和李總合作有8個年頭了, 因為工作聯繫較多, 私下交情也不錯, 老方等於是他走向成功的一個見證者。

特別最近一個來月天天在一起, 聊了許多, 有過去的創業史, 有現在的煩惱, 有生活的不如意, 總之, 作為一個有錢人, 他有著諸多的憂和愁。

經其同意, 本文公開發佈, 希望李總所涉及的一些問題, 也許可以給遇到相似情況的朋友帶來某種共鳴和啟發。

“我其實還是一個窮人”

一個月, 老方陪他喝了十場酒, 這句話他至少說了三次。

他說, 在這個三線城市裡, 腰纏萬貫的土豪比比皆是, 他的身家也只能算是小有成就, 在其所有的資產當中, 不動產占大多數, 可以隨時拿來動用的自有資金確實少得可憐。

儘管我懷疑這是他在上了北京某大學的EMBA後受到了刺激(注:李總審閱時曾強烈要求刪去這句)。

“每天成本支出至少10萬塊”

這是李總語氣加重強調的另一點。

工人工資和其它各種固定成本是大頭, 還有一些機器維修保養、市場行銷、出差、送禮、招待等費用, 雖然零碎, 但合起來也不在少數。

也許是錯覺, 我在他臉上看到了幾分疲憊, 幾分無可奈何, 甚至是朝不保夕的恐慌。


“我現在的一切, 說不定一個風浪沒挺過來, 就沒有了”

大環境變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總的廠子還在當初起家的地方, 只不過面積已經擴大了不少。 那個位置是城市化進程中特指的一個詞:城鄉結合部。

農村、鄉鎮和城市在走向融合, 一切都還沒有塵埃落定, 如果你在這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身在其中或只是平常, 但一段時間過去再看, 一切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過去, 李總的產品主要銷往河北、河南、安微、江蘇等地, 最遠的是到過雲南, 生意模式也很簡單, 就是和供應商、經銷商打好關係,

除了要賬麻煩點, 其他都很輕鬆。

畢竟民以食為天, 作為一種老百姓常見的快消品, 原來根本不愁銷路。

回想當年, 李總仍然眉飛色舞, 很懷念那幾年是難得的好日子, 可謂日進鬥金, 也讓他挖到了事業的第一桶金。

可從2016年開始, 原來那種簡簡單單賺錢的套路就開始不好做了, 先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變薄、競爭加劇、經銷商出現滯銷, 再後來又趕上環評、品質監察等越來越嚴, 還有員工流失, 各種問題幾乎一下子湧過來, 天天忙到焦頭爛額。

你說到底什麼是新零售?

為了說明白這三個字, 我用了一個月。

“就像千辛萬苦地上了一個臺階後, 你才發現有個更大更難的臺階等著你”

做生意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除了產業鏈, 讓李總最頭疼的是企業明天的方向在哪裡。

廠子不大不小, 流水做到兩三千萬的規模似乎已經到頂了, 以後無非是重複過去, 未來幾年什麼樣, 心裡一點底都沒有。

別說業績翻一番, 就是保持現狀都難, 不信你看宗慶後的娃哈哈這幾年的營業額, 縮水了多少倍?

根據全國工商聯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發佈報告》, 2017 年娃哈哈以 456 億元營收排名 327 位;而 2016 年、 2015 年,娃哈哈分別以 494 億元、 720 億元的營收排名第 70 位、第 31 位。

生意究竟怎麼做,沒有個譜啊!

都說線上線下融合,你給我說說究竟怎麼個融合法?

我2003年就開始做網站了,其他什麼競價排名、黃頁、中文推廣、B2B、B2C、O2O、電商、新媒體行銷、小程式。。。你們搞網路的套路也變得忒快了吧。

“人不好招了,也不好管了”

原來周邊的村子裡年輕人多,不讀書的很早就出來打工了,那時候經常有人托親戚來說情,讓來廠子上班。

過去是管吃不管住,一個月600到800;現在一個月3000到5000,管吃管住,卻招不到幾個合適的年輕工人了。

什麼法都用了,在廠子門口貼招聘廣告,上報紙,找招聘網站,托工人在老家裡找。。。

好不容易招來幾個,結果幹不多久就跑沒了,有的連工資都不要了。

這都是怎麼了?

“太累”、“枯燥”、“沒意思”、“沒前途”...

現在的年輕人腦子裡都想什麼呢?

安穩地好好幹,我還能虧待了他們不成,學歷不高又沒技能,不在廠子裡幹,他們還能幹什麼?

一個月時間,我和李總先後找供應商、經銷商、主管部門、員工吃了幾次飯,嘗試找到解決上面問題的辦法。

經過和各方交流,老方仔細考慮,也反思了自己行業的不足之處,最後,我給李總提了幾個意見,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也希望朋友們多發表評論,指出裡面的不足。

1.

萬事人為本,人的問題最重要。

其實,現在傳統企業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都已經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所以關鍵就是找到合適的人。

萬變不離其宗,不要過度擔心大環境問題,當你的體量不大的時候,那些基本和你沒關係。

所以,先解決人的問題,先解決現實當中遇到的一個個問題就是最好的應對。

新零售,大家不要被字眼唬住了,再怎麼新,零售的本質不變。

巨頭佈局新零售,主要為的是建立零售的高速公路,它是零售的基礎設施,是為了抓取和沉澱各種生產、流通、交易、使用者等的資料,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支付管道和拓展他們的護城河。

而對於供給側的企業來說,你們的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全力撲在產品品質和創新上、管道搭建上、品牌行銷上和團隊管理上。

專業的事情交個專業的做,比如,與其勞心費力的建立自己的網路部門(李總說他原來建的網路行銷部門實際上就成了員工上網打遊戲、娛樂的網吧),還不如外包給正規的網路公司。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積累和沉澱,要學會尊重和敬畏每個行業的規則不同,跨行業不是找幾個專業人才就可以搞好的,不然王健林也不會頭疼萬達電商了。

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不再存有萬事自給自足的企業了,交流和協作才是時代的主題,不管什麼新工具,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拿來用好就是了。

2.

就算千辛萬苦,也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創建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你未來幾年上一個臺階、你的前途所在。

“中國是世界工廠,但是相反地,它的本土產生的頂級品牌公司依然令人驚異的默默無聞”。

美國《新聞週刊》曾經做過一期關於中國“沒有品牌的巨人”的專題,這句話就是他們得出的結論。

也是我們的危險和機遇之處。

物質過剩的時代來臨,競爭加劇是必然的,不如此,不能夠淘汰掉落後的供給企業。

所以,為什麼要轉型,這才是根本原因。

企業沒有品牌,就沒有護城河,你的生意就可以輕易被別人取代掉,自然也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是效率問題。

拿李總的食品廠來說,從原材料採購、議價、驗收、付款,到產品的生產、檢驗、包裝、庫存、發貨、收款等一系列流程,竟然多年來主要靠的是李總心算,然後安排具體人員落實。

這種工作模式,嚴重制約了各個環節的效率提升,至少我沒看到財務和管理在其中應有的作用。

當浪費積少成多,形成慣性,想改就要多耗費不少的代價。

3.

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其實是一個輕和重的必然結合的過程。

隨著消費潮流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品牌的建立,一定伴隨著線上的行銷推廣和銷售。

原來產品的銷售管道也有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無論經銷商、加盟店,還是直營店、線上平臺店,都各有作用。

關鍵是做好利益的劃分。

比如美特斯邦威就因為線上店、直營店、加盟店之間利益的混亂關係,導致了其轉型的失敗和品牌的貶值。

但年輕人是未來,你不為此做出轉變,你的企業就沒有未來。

新零售,新的不僅是雲計算、互聯網和大資料等新技術,主要還有新的消費人群,所以,傳統企業要考慮和轉變的不但是自己的觀念,還要加快線上和線下的佈局。

這裡老方單就線上簡單說下,傳統企業的選擇或用力之處,沒有其他,只是做好自己在細分領域的差異化打法就好。

新舊模式導致的產業鏈差異、利潤空間變化是傳統企業老闆比較模糊和容易犯錯的地方。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針對性的建立線上平臺店和自己的官方網店、微信端等管道,記住,線上自帶媒體、互動屬性,產品銷售的同時,也是品牌建立的過程。

要知道,線上的工作是比線下更專業、更高效的玩法,不是簡單做個網站、開個網店就可以了的,線下的方法並不適用線上的玩法,線上不止是多了一個管道,而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生態平臺,不明白這點,不轉變觀念和思路,傳統企業做線上是一定搞不起來的。

本質,決定形式和結果。

4.

找人,而不是招人。

後者是雇傭思維,前者是合作思維,而現在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

要多和年輕人接觸、溝通,你才會跟上時代的節奏,你都不瞭解年輕人心裡想什麼、要什麼,你怎麼可能管理好他們?

你知道90後的員工和70、80後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嗎?

大部分90後的家庭比較富裕,在不缺乏物質的情況下,自然就少了打工心態,他們更看重的是精神追求,也就是自身的成長性。在許多地方,員工都比老闆家產豐厚的情況下,老闆有多少資本可以揮舞管理的大棒?

當然,你的待遇不行,企業前途不好,沒甜頭,沒奔頭,也忽悠不了他們。

而70、80後因為生活壓力大,導致心理追求安穩,再加上換工作的風險比較大,所以,相對可以忍受企業的管理嚴格。

“太累”、“枯燥”、“沒意思”、“沒前途”...這些原因或許70、80後可以忍下來,但真實、隨性的90後就不會為此而折腰了。

年輕就是資本,機會多,選擇也多。

所以,管理問題最大的根源在老闆身上。過去管理,現在是帶領;過去是控制,現在是釋放。團隊的力量,決定了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大小。

老闆的腦筋該轉一下彎了,不要老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自娛自樂,睜開眼看看世界的變化吧,越膨脹的人越沒有成長性,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未雨綢繆,看清楚形勢和變化非常重要,這決定了你的成敗。

除了以上4點,人情味過重也是一大問題。企業的關鍵崗位都是親戚和熟人把關,工作靠關係推動,而不是靠制度和流程推動,是導致原來從外部引進的人才留不住、幹不長和幹不好的原因之一。

一個兩個可能是人才能力問題,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這種情況,要從自身找原因了。

李總對這個問題沉默了很久,他說,投鼠忌器,實在不好轉變,現在的成就都是老員工流汗幹起來的,多年的感情已經像親人一樣了,當他們跟不上進步,並形成阻礙的時候,你怎麼辦?

這是許多傳統企業的難題之一,創業之初,需要的是自己人奮戰,可企業要想走向正規化、規模化,就必須引進各類專業人才替代掉他們,這時候如何處理老臣們,考驗的就是老闆的智慧了。

有些事,真不是狠心咬牙就可以做好的。

人情社會,關係有好處有壞處,但生意單靠關係是維持不了長久的,特別是以後。

說了這麼多,從管理,產業鏈,品牌行銷,思維方式,員工變化,行業變化等維度談了一些老方的淺薄意見,有沒有用,還需要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這一個月來,老方也從李總這裡學到了許多,深刻意識到,我們線上服務商做業務的出發點要切實落在從解決客戶的痛點上,而不是純粹銷售產品和服務上,你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客戶利益的立場上考慮,讓網路行銷的產品和服務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打造共贏的局面才是長期合作的基礎。

商業是一個大的生態,一榮俱榮,彼此賦能和創造價值才有正向的發展和成長。

最後,用李總的一句話結尾:

“我現在和老婆天天開著賓士、寶馬,但我們原來那種開麵包車、在車庫一起跳舞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縮水了多少倍?

根據全國工商聯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發佈報告》, 2017 年娃哈哈以 456 億元營收排名 327 位;而 2016 年、 2015 年,娃哈哈分別以 494 億元、 720 億元的營收排名第 70 位、第 31 位。

生意究竟怎麼做,沒有個譜啊!

都說線上線下融合,你給我說說究竟怎麼個融合法?

我2003年就開始做網站了,其他什麼競價排名、黃頁、中文推廣、B2B、B2C、O2O、電商、新媒體行銷、小程式。。。你們搞網路的套路也變得忒快了吧。

“人不好招了,也不好管了”

原來周邊的村子裡年輕人多,不讀書的很早就出來打工了,那時候經常有人托親戚來說情,讓來廠子上班。

過去是管吃不管住,一個月600到800;現在一個月3000到5000,管吃管住,卻招不到幾個合適的年輕工人了。

什麼法都用了,在廠子門口貼招聘廣告,上報紙,找招聘網站,托工人在老家裡找。。。

好不容易招來幾個,結果幹不多久就跑沒了,有的連工資都不要了。

這都是怎麼了?

“太累”、“枯燥”、“沒意思”、“沒前途”...

現在的年輕人腦子裡都想什麼呢?

安穩地好好幹,我還能虧待了他們不成,學歷不高又沒技能,不在廠子裡幹,他們還能幹什麼?

一個月時間,我和李總先後找供應商、經銷商、主管部門、員工吃了幾次飯,嘗試找到解決上面問題的辦法。

經過和各方交流,老方仔細考慮,也反思了自己行業的不足之處,最後,我給李總提了幾個意見,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也希望朋友們多發表評論,指出裡面的不足。

1.

萬事人為本,人的問題最重要。

其實,現在傳統企業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都已經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所以關鍵就是找到合適的人。

萬變不離其宗,不要過度擔心大環境問題,當你的體量不大的時候,那些基本和你沒關係。

所以,先解決人的問題,先解決現實當中遇到的一個個問題就是最好的應對。

新零售,大家不要被字眼唬住了,再怎麼新,零售的本質不變。

巨頭佈局新零售,主要為的是建立零售的高速公路,它是零售的基礎設施,是為了抓取和沉澱各種生產、流通、交易、使用者等的資料,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支付管道和拓展他們的護城河。

而對於供給側的企業來說,你們的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全力撲在產品品質和創新上、管道搭建上、品牌行銷上和團隊管理上。

專業的事情交個專業的做,比如,與其勞心費力的建立自己的網路部門(李總說他原來建的網路行銷部門實際上就成了員工上網打遊戲、娛樂的網吧),還不如外包給正規的網路公司。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積累和沉澱,要學會尊重和敬畏每個行業的規則不同,跨行業不是找幾個專業人才就可以搞好的,不然王健林也不會頭疼萬達電商了。

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不再存有萬事自給自足的企業了,交流和協作才是時代的主題,不管什麼新工具,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拿來用好就是了。

2.

就算千辛萬苦,也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創建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你未來幾年上一個臺階、你的前途所在。

“中國是世界工廠,但是相反地,它的本土產生的頂級品牌公司依然令人驚異的默默無聞”。

美國《新聞週刊》曾經做過一期關於中國“沒有品牌的巨人”的專題,這句話就是他們得出的結論。

也是我們的危險和機遇之處。

物質過剩的時代來臨,競爭加劇是必然的,不如此,不能夠淘汰掉落後的供給企業。

所以,為什麼要轉型,這才是根本原因。

企業沒有品牌,就沒有護城河,你的生意就可以輕易被別人取代掉,自然也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是效率問題。

拿李總的食品廠來說,從原材料採購、議價、驗收、付款,到產品的生產、檢驗、包裝、庫存、發貨、收款等一系列流程,竟然多年來主要靠的是李總心算,然後安排具體人員落實。

這種工作模式,嚴重制約了各個環節的效率提升,至少我沒看到財務和管理在其中應有的作用。

當浪費積少成多,形成慣性,想改就要多耗費不少的代價。

3.

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其實是一個輕和重的必然結合的過程。

隨著消費潮流化和年輕化的趨勢,品牌的建立,一定伴隨著線上的行銷推廣和銷售。

原來產品的銷售管道也有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無論經銷商、加盟店,還是直營店、線上平臺店,都各有作用。

關鍵是做好利益的劃分。

比如美特斯邦威就因為線上店、直營店、加盟店之間利益的混亂關係,導致了其轉型的失敗和品牌的貶值。

但年輕人是未來,你不為此做出轉變,你的企業就沒有未來。

新零售,新的不僅是雲計算、互聯網和大資料等新技術,主要還有新的消費人群,所以,傳統企業要考慮和轉變的不但是自己的觀念,還要加快線上和線下的佈局。

這裡老方單就線上簡單說下,傳統企業的選擇或用力之處,沒有其他,只是做好自己在細分領域的差異化打法就好。

新舊模式導致的產業鏈差異、利潤空間變化是傳統企業老闆比較模糊和容易犯錯的地方。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針對性的建立線上平臺店和自己的官方網店、微信端等管道,記住,線上自帶媒體、互動屬性,產品銷售的同時,也是品牌建立的過程。

要知道,線上的工作是比線下更專業、更高效的玩法,不是簡單做個網站、開個網店就可以了的,線下的方法並不適用線上的玩法,線上不止是多了一個管道,而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生態平臺,不明白這點,不轉變觀念和思路,傳統企業做線上是一定搞不起來的。

本質,決定形式和結果。

4.

找人,而不是招人。

後者是雇傭思維,前者是合作思維,而現在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

要多和年輕人接觸、溝通,你才會跟上時代的節奏,你都不瞭解年輕人心裡想什麼、要什麼,你怎麼可能管理好他們?

你知道90後的員工和70、80後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嗎?

大部分90後的家庭比較富裕,在不缺乏物質的情況下,自然就少了打工心態,他們更看重的是精神追求,也就是自身的成長性。在許多地方,員工都比老闆家產豐厚的情況下,老闆有多少資本可以揮舞管理的大棒?

當然,你的待遇不行,企業前途不好,沒甜頭,沒奔頭,也忽悠不了他們。

而70、80後因為生活壓力大,導致心理追求安穩,再加上換工作的風險比較大,所以,相對可以忍受企業的管理嚴格。

“太累”、“枯燥”、“沒意思”、“沒前途”...這些原因或許70、80後可以忍下來,但真實、隨性的90後就不會為此而折腰了。

年輕就是資本,機會多,選擇也多。

所以,管理問題最大的根源在老闆身上。過去管理,現在是帶領;過去是控制,現在是釋放。團隊的力量,決定了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大小。

老闆的腦筋該轉一下彎了,不要老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自娛自樂,睜開眼看看世界的變化吧,越膨脹的人越沒有成長性,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未雨綢繆,看清楚形勢和變化非常重要,這決定了你的成敗。

除了以上4點,人情味過重也是一大問題。企業的關鍵崗位都是親戚和熟人把關,工作靠關係推動,而不是靠制度和流程推動,是導致原來從外部引進的人才留不住、幹不長和幹不好的原因之一。

一個兩個可能是人才能力問題,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這種情況,要從自身找原因了。

李總對這個問題沉默了很久,他說,投鼠忌器,實在不好轉變,現在的成就都是老員工流汗幹起來的,多年的感情已經像親人一樣了,當他們跟不上進步,並形成阻礙的時候,你怎麼辦?

這是許多傳統企業的難題之一,創業之初,需要的是自己人奮戰,可企業要想走向正規化、規模化,就必須引進各類專業人才替代掉他們,這時候如何處理老臣們,考驗的就是老闆的智慧了。

有些事,真不是狠心咬牙就可以做好的。

人情社會,關係有好處有壞處,但生意單靠關係是維持不了長久的,特別是以後。

說了這麼多,從管理,產業鏈,品牌行銷,思維方式,員工變化,行業變化等維度談了一些老方的淺薄意見,有沒有用,還需要時間和事實來證明。

這一個月來,老方也從李總這裡學到了許多,深刻意識到,我們線上服務商做業務的出發點要切實落在從解決客戶的痛點上,而不是純粹銷售產品和服務上,你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客戶利益的立場上考慮,讓網路行銷的產品和服務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打造共贏的局面才是長期合作的基礎。

商業是一個大的生態,一榮俱榮,彼此賦能和創造價值才有正向的發展和成長。

最後,用李總的一句話結尾:

“我現在和老婆天天開著賓士、寶馬,但我們原來那種開麵包車、在車庫一起跳舞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