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澤萬民|中山國鐵器發展的社會影響

關於鐵器的推廣帶給社會的巨大影響, 恩格斯曾經指出:“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 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 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和銳利非石頭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

”其實,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 戰國中山的鐵器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 在農業、手工業、軍事以及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促進了中山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從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期,短短百年光景,隨著治鐵業的發展和治鑄技術的改進,鐵器已成為農業勞動者重要的生產工具,成為一種新的勞動手段。

在古代中國,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而農業發展主要決定於農業工具和農業技術的發展。 在戰戰國鐵器中,生產工具是其主要門類;生產工具中,農業生產工具又是其主要門類。

從已發掘的資料可知,在靈壽城址內出土的鐵器中,絕大部分是農具。 僅靈壽城址和中山王墓出土的454件鐵器中,钁、鏟、鋤、鐮、鍤等農具就有100件。 石家莊市市莊村出土的大批生產工具中,鐵器占67%這說明鐵器已成為主要的生產器具。 不僅如此,從出土的鐵農具和農具陶範看,鐵農具的種類也比較齊全,大致可分為四類:翻土工具、中耕工具,收割工具、輔助工具。 可見當時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已經用上了鐵制工具,反映出中山國農業技術的全面發展。 鐵器製造業的發展直接為農業提供了大量品質較高的農具,因而擴大了墾耕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促使農業採取精耕細作的耕作方法;同時,又為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質基礎。
鐵器製造業從各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業生產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從而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

農業工具及陶範

鐵制手工工具的使用, 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冶鐵業是中山國手工業中的一個重要部門, 它的發展, 反過來又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銳利的工具, 促進了其手工業顧部門的發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中山國出土的鐵質手工業工具主要有斧、錛、鑿、削、刀錐、錘等, 種類繁多。 一般從事手工業的工匠所需工具都大體具備。 這些手工業生產工具的使用, 促進了青銅製造、玉器製造和建築的手工業的發展。 堅硬而鋒利的鐵質鏨刻工具的出現, 為青銅器上的線條紋飾及刻銘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中山國出土了大量精美地錯金銀青銅藝術品, 這些青銅器上錯金銀也需用硬度較大的工具來鏨刻淺槽。 鐵制手工工具的應用,促進了中山國青銅器上這些新型裝飾工藝的發展。玉器加工同樣也離不開鐵制利,玉料的切割、玉器鑽孔都需要鋒利的工具,鐵器顯然是比較理想的工具。中山王墓m1xk:472是一件利用加工玉璧產生的邊角料製成的龍形佩,在其弧曲的邊緣五毫米的厚度之內有細密的管鑽痕跡二十多道。而且玉器的平整度很好,沒有薄厚不均勻的現象,這說明開料時使用的工具鋒銳。鐵制手工工具,對建築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靈壽城址內有許多大型夯土建築遺址,城外有高大的中山王墓,這些浩大工程的修建都離不開鐵制的工具。中山王厝墓上的饗堂建築遺跡亂瓦下面和封土中均發現有鐵钁、鐵鏟等工具,這些顯然就是當年修建王墓的人們遺留下來的。鐵制的手工工具如斧、錛、鑿等,同樣為這些建築物木構件的製作和安裝提供了堅固銳利的工具。鐵制工具的使用,使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日趨細密,從而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需要鐵制手工工具才能完成的藝術品

鐵制武器裝備的使用,加強了中山國的軍事力量

鐵兵器的使用,提高了中山國軍隊的裝備水準。中山國出土的鐵兵器主要有鏃、鐵鋌、木皮鐵杖等。其中木皮鐵杖是中山國很有特色的兵器,出土于二號車馬坑,身八棱狀,鐵心外包木皮,兩端有錯金銀紋飾的銅帽和銅鐏,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呂氏春秋·貴卒》曾雲:“趙氏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可知中山有以鐵杖為兵器而迎敵者。有學者認為此木皮鐵杖也可稱為殳,即《周禮·夏官·司兵》中所指兵車上的五兵之一。

木皮鐵杖復原圖

戰國中、晚期,中山國的兵器基本上還是青銅製造,鐵兵器還遠沒有普及。中山國出土兵器大多是青銅製造的,不過這一時期中山國青銅兵器向鐵兵器過渡的歷程已經起步。在中山王墓還出土有鐵甲片,這表明中山國軍隊的防護裝備也進一步加強了。在車馬坑裡出土有鐵軸箍,戰車經過鐵箍加固,可以增加戰鬥中錯轂格鬥時抗碰撞的牢固程度,從而提高了戰鬥力。修建長城是費時費力的巨大工程,鐵器的普遍使用,為中山國修建長城提供了堅固鋒利的工具。中山長城的修築,有利於抵禦趙國的進攻,對發展生產、保證邊境地區的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

編輯整理:何會娟

參考書籍:《鮮虞中山國史》

《中山國經濟研究》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鐵制手工工具的應用,促進了中山國青銅器上這些新型裝飾工藝的發展。玉器加工同樣也離不開鐵制利,玉料的切割、玉器鑽孔都需要鋒利的工具,鐵器顯然是比較理想的工具。中山王墓m1xk:472是一件利用加工玉璧產生的邊角料製成的龍形佩,在其弧曲的邊緣五毫米的厚度之內有細密的管鑽痕跡二十多道。而且玉器的平整度很好,沒有薄厚不均勻的現象,這說明開料時使用的工具鋒銳。鐵制手工工具,對建築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靈壽城址內有許多大型夯土建築遺址,城外有高大的中山王墓,這些浩大工程的修建都離不開鐵制的工具。中山王厝墓上的饗堂建築遺跡亂瓦下面和封土中均發現有鐵钁、鐵鏟等工具,這些顯然就是當年修建王墓的人們遺留下來的。鐵制的手工工具如斧、錛、鑿等,同樣為這些建築物木構件的製作和安裝提供了堅固銳利的工具。鐵制工具的使用,使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日趨細密,從而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需要鐵制手工工具才能完成的藝術品

鐵制武器裝備的使用,加強了中山國的軍事力量

鐵兵器的使用,提高了中山國軍隊的裝備水準。中山國出土的鐵兵器主要有鏃、鐵鋌、木皮鐵杖等。其中木皮鐵杖是中山國很有特色的兵器,出土于二號車馬坑,身八棱狀,鐵心外包木皮,兩端有錯金銀紋飾的銅帽和銅鐏,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呂氏春秋·貴卒》曾雲:“趙氏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可知中山有以鐵杖為兵器而迎敵者。有學者認為此木皮鐵杖也可稱為殳,即《周禮·夏官·司兵》中所指兵車上的五兵之一。

木皮鐵杖復原圖

戰國中、晚期,中山國的兵器基本上還是青銅製造,鐵兵器還遠沒有普及。中山國出土兵器大多是青銅製造的,不過這一時期中山國青銅兵器向鐵兵器過渡的歷程已經起步。在中山王墓還出土有鐵甲片,這表明中山國軍隊的防護裝備也進一步加強了。在車馬坑裡出土有鐵軸箍,戰車經過鐵箍加固,可以增加戰鬥中錯轂格鬥時抗碰撞的牢固程度,從而提高了戰鬥力。修建長城是費時費力的巨大工程,鐵器的普遍使用,為中山國修建長城提供了堅固鋒利的工具。中山長城的修築,有利於抵禦趙國的進攻,對發展生產、保證邊境地區的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

編輯整理:何會娟

參考書籍:《鮮虞中山國史》

《中山國經濟研究》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厝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