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互聯網下半場,劉強東的又一個大殺器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參加了今年的博鼇論壇

2013年9月, 京東正式確定要做金融業務, 劉強東指定時任京東商城CFO的陳生強統籌全域。

在一次國外出差的路上, 坐在副駕駛的陳生強問開著車的劉強東:京東金融讓我去做, 你有什麼要求?

劉強東沒有提任何要求, 而是提到了兩個原則:

第一、這個世界上最長久的事請, 是做最苦最累的活, 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要去做;

第二、如果公司能賺100塊的利潤, 賺70就可以了, 留下30塊, 不管給上游供應商還是讓利給客戶, 實在都讓不出去, 你就給團隊加福利發獎金都行, 反正你只能賺70塊錢。

2013年正值中國互聯網上半場的尾聲。 O2O、網約車、互聯網金融……各種風口層出不窮。 投資人和創業者像打劫一樣, 瘋狂搶佔各種地盤, 燒錢、補貼模式開始大行其道。 大家都在試圖速成, 賺快錢成為中國互聯網的王道。 所以, 當時劉強東對陳生強提的兩點建議,

顯得“很不合時宜”。

擺在陳生強面前的挑戰是, 協力廠商支付已經先後被阿裡、騰訊拿下, 誕生新玩家的機會非常渺茫;而當時螞蟻金服、陸金所都已成立, 並且割據一方。

在陳生強看來, 別說京東金融成為日後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三巨頭”, 就是怎麼找到一條生存之路, 都是問題, 更不會想到如今成為估值1600億人民幣的超級獨角獸。

千億估值的秘密:幫助傳統機構賺錢

在最合適割韭菜的年代, 卻做最累、最苦逼的生意, 這是劉強東和陳生強在2013年對京東金融的定位。 陳生強的理解是, 這是京東的基因:無論是B2C自營模式, 還是自建物流、倉儲, 京東一直都是電商領域“老黃牛”的代表。

基因決定路徑。 京東作為中國最大的B2C平臺,

核心資源無非兩塊:中小企業供應商(B端)和數億消費者(C端)。 京東金融怎麼做, 首先就應該考慮這兩端的需求是什麼, 而不是追什麼風口。

在第一波互聯網金融浪潮中, 這類生意非常好做:各家公司將傳統金融業務放到線上交易, 手段簡單, 利潤卻源源不斷, 典型的賺快錢、割韭菜的做法。

陳生強說這不是京東的做派, 也應該不是京東金融的打法。 所以他給京東金融設立了“生死時間”:要求團隊每3個月必須出一款優異的產品, “否則大概率會死”。

而且每一款產品, 陳生強都有一個基本要求:和同類型企業相比, 客戶體驗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做不到這些, 便是零價值。 ”

就這樣, 2013年12月底, 京東上線了“京保貝”;轉年2月,

上線爆款產品“京東白條”, 3月30日“京東小金庫”和“京東支付”, 7月1日上線京東眾籌……

在京東上市的2014年, 京東金融架構起了七大業務板塊, 陳生強交出了第一年的成績單。 但此時, 他發現這些業務並不能構建起京東金融的護城河, 說白了, 你能做, 別人也能做。

金融的核心是風險定價, 不能因為加上了“互聯網”三個字就改變其本質。 這是陳生強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昇華。

互聯網金融剛誕生時, 傳統金融機構基本看不上, 原因便在於薄弱的風控——這不是說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就能解決的。

不僅互聯網金融, 傳統金融機構也為風控頭疼。 2015年, 各大銀行曾爆發“壞賬門”, 據統計, 涉及銀行的平均壞賬1500億, 平均壞賬率1.5%, 名單中的18家銀行,

共計壞賬達1萬億之巨。

企業的成功在於把控本質, 如京東零售狠抓產品和物流兩頭, 陳生強將京東金融的初步核心確立為風險定價, 為金融機構保駕護航。

傳統金融模式中, 貸款一億和貸款一萬的流程幾乎一樣, 但前者的收益是後者的N倍。 體量小的生意, 很多金融機構不願意處理, 因為綜合算來, 做一個小單很有可能是負收益。

基於這樣的局限性, 很多金融產品的目標客戶很有限:大企業、國有企業、上市公司, 以及高淨值的人群, 產品只服務於特定區間。

因此, 儘管“金融普惠”的理念宣導了很多年, 小企業和諸多個體還是沒有任何感覺。 金融機構不願意做普惠, 因為從成本結構看來, 這樣的買賣做一單虧一單, 與生意的邏輯完全對立。

陳生強開出的藥方是,用科技手段幫助傳統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顛覆或者替代它們。

2014年,多條產品線仍在摸索之際,京東金融便開始用人工智慧技術,大資料的歸納、推演,架構了第一代風控模型。到2017年底,該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變數達60萬。基於過去的資料,該模型還能預測未來,即可能會出現的新型風險,而不只是對過去的總結和歸納。

由於資料全部自行處理和運轉,京東金融大大削減了傳統風控模式帶來的巨額人力支出和時間成本。最苦、最累的生意,居然也可以變得如此性感,這是互聯網下半場給陳生強最大的啟發。

下半場制勝法則:線上與線下融合

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中國互聯網公司其實也有三駕馬車:流量、融資、需求。流量就是人口紅利,但這個紅利期已經結束了;融資就是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獲取流量、獲取市場份額,但這個方式越來越不work了,最近外賣、共用單車等賽道的洗牌就說明了這一點;只有深度挖掘使用者(客戶)需求,才是王道,這種增長方式永遠不會過時。

但對需求的挖掘,靠傳統方式也難以為繼了。比如電商如果還只是拼價格,而不是商品品質、用戶體驗,護城河就會越來越小;O2O如果只是拼人力成本,而不是效率,必然會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之所以產生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獨角獸公司,就在於技術進步催生的新的消費場景。所以,互聯網下半場的關鍵,其實是回歸技術。以往單純靠模式、靠Copy to China打時間差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增長週期,也來到了攻堅深水區。

其實過去幾年金融行業在中國一直都是互聯網重點關注的對象,但提起互金,更多是負面消息。根本原因在於,互聯網金融只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並沒有給金融行業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改造和提升。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公司很多,但具有能力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不多。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在於,中國還有大量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互聯網特別是與新興科技趨勢的融合程度不高。金融行業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又是接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領域,如何與科技實現有效對接就成了關鍵。

陳生強在剛剛結束的博鼇亞洲論壇上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到:“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而線上線下融合的關鍵就是數位化,不再是O2O,而是O+O。”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互聯網的上半場解其實是一個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到了下半場,才是真正的融合、化學反應。所以未來融合的趨勢既是指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又包括傳統企業和科技的融合。這種時代背景下,科技公司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如何以資料和技術服務為脈絡,深入到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之中,説明各類實體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陳生強說,2013年京東金融成立之初,其實也是希望依託京東龐大的用戶群體做B2C業務,但很快發現中國其實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強的金融機構,而是缺少一家能夠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這個判斷最終推動京東金融完成1.0到2.0的升級,即把自己的技術能力輸出給金融機構,讓業務模式從B2C轉變為B2B2C,也讓自己從一家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用資料能力和人工智慧技術去服務實體經濟,不應該僅限於服務業、還要把製造業、農業納入進來,讓傳統一二三產業都能夠實現從資訊化向數位化反覆運算。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最大增長點,成為下一時代的主導模式。

過去十年,正是因為互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進步,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從資源驅動轉向技術驅動,新舊動能也才開始轉換。所以說,未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可能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真正融合,而技術正是這種融合的連接器。

靠電商起家的京東在研發無人機送貨、以外賣為主營業務的美團在研發機器人送餐、做資訊分發起家的百度在研發無人駕駛……至於騰訊和阿裡這樣的巨頭,也在通過大資料、AI佈局新零售。可以說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正在全面迎來比拼技術實力的下半場:互聯網公司進化成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再去服務、改造傳統行業。

在現在的市場上,有很多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公司,但大多都是賣一套硬體、一套軟體或者一個資料庫,大多是產品導向,為經營過程負責,不能給金融機構帶去新的用戶,也不能帶去商業模式上的升級。

但京東金融的商業模式不一樣,陳生強解釋道:“這個模式先用資料和技術去解決金融的問題,然後帶著場景和客戶,把這些創新金融業務再還給金融機構。讓金融回歸金融,讓科技回歸科技。”

陳生強開出的藥方是,用科技手段幫助傳統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顛覆或者替代它們。

2014年,多條產品線仍在摸索之際,京東金融便開始用人工智慧技術,大資料的歸納、推演,架構了第一代風控模型。到2017年底,該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變數達60萬。基於過去的資料,該模型還能預測未來,即可能會出現的新型風險,而不只是對過去的總結和歸納。

由於資料全部自行處理和運轉,京東金融大大削減了傳統風控模式帶來的巨額人力支出和時間成本。最苦、最累的生意,居然也可以變得如此性感,這是互聯網下半場給陳生強最大的啟發。

下半場制勝法則:線上與線下融合

中國經濟有三駕馬車,中國互聯網公司其實也有三駕馬車:流量、融資、需求。流量就是人口紅利,但這個紅利期已經結束了;融資就是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獲取流量、獲取市場份額,但這個方式越來越不work了,最近外賣、共用單車等賽道的洗牌就說明了這一點;只有深度挖掘使用者(客戶)需求,才是王道,這種增長方式永遠不會過時。

但對需求的挖掘,靠傳統方式也難以為繼了。比如電商如果還只是拼價格,而不是商品品質、用戶體驗,護城河就會越來越小;O2O如果只是拼人力成本,而不是效率,必然會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之所以產生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獨角獸公司,就在於技術進步催生的新的消費場景。所以,互聯網下半場的關鍵,其實是回歸技術。以往單純靠模式、靠Copy to China打時間差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增長週期,也來到了攻堅深水區。

其實過去幾年金融行業在中國一直都是互聯網重點關注的對象,但提起互金,更多是負面消息。根本原因在於,互聯網金融只是打著“互聯網”的旗號,並沒有給金融行業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改造和提升。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公司很多,但具有能力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不多。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在於,中國還有大量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互聯網特別是與新興科技趨勢的融合程度不高。金融行業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行業”,又是接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領域,如何與科技實現有效對接就成了關鍵。

陳生強在剛剛結束的博鼇亞洲論壇上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到:“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而線上線下融合的關鍵就是數位化,不再是O2O,而是O+O。”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互聯網的上半場解其實是一個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到了下半場,才是真正的融合、化學反應。所以未來融合的趨勢既是指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又包括傳統企業和科技的融合。這種時代背景下,科技公司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如何以資料和技術服務為脈絡,深入到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之中,説明各類實體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陳生強說,2013年京東金融成立之初,其實也是希望依託京東龐大的用戶群體做B2C業務,但很快發現中國其實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強的金融機構,而是缺少一家能夠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這個判斷最終推動京東金融完成1.0到2.0的升級,即把自己的技術能力輸出給金融機構,讓業務模式從B2C轉變為B2B2C,也讓自己從一家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用資料能力和人工智慧技術去服務實體經濟,不應該僅限於服務業、還要把製造業、農業納入進來,讓傳統一二三產業都能夠實現從資訊化向數位化反覆運算。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最大增長點,成為下一時代的主導模式。

過去十年,正是因為互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進步,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從資源驅動轉向技術驅動,新舊動能也才開始轉換。所以說,未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可能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真正融合,而技術正是這種融合的連接器。

靠電商起家的京東在研發無人機送貨、以外賣為主營業務的美團在研發機器人送餐、做資訊分發起家的百度在研發無人駕駛……至於騰訊和阿裡這樣的巨頭,也在通過大資料、AI佈局新零售。可以說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正在全面迎來比拼技術實力的下半場:互聯網公司進化成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再去服務、改造傳統行業。

在現在的市場上,有很多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公司,但大多都是賣一套硬體、一套軟體或者一個資料庫,大多是產品導向,為經營過程負責,不能給金融機構帶去新的用戶,也不能帶去商業模式上的升級。

但京東金融的商業模式不一樣,陳生強解釋道:“這個模式先用資料和技術去解決金融的問題,然後帶著場景和客戶,把這些創新金融業務再還給金融機構。讓金融回歸金融,讓科技回歸科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