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麥肯錫最新研究: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這個遊戲已經開始!”

常駐麥肯錫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夥人兼本報告作者之一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不無激動地說, 以前的技術顛覆很多時候中國都是在遊戲完了之後才跟上的,

但是這次中國的公司, 中國的行業、中國的消費者都跟上來了, 他們都是同時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工業。 過去十年的時間上, 中國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這是公認的, 成長就是最大的機會。

4月16日上午, 麥肯錫未來出行研究中心在鳳凰中心舉行了洞見分享會, 會上該中心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 “中國未來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直至2030年, 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

自動駕駛將改變行業遊戲規則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具有強大的技術顛覆性, 會改變整個的格局。 ”唐睿思說, 它會在三個行業產生碰撞:一是汽車行業,

因為它會對汽車行業產生顛覆性變化;二是半導體行業, 因為車本身變成了電腦, 電腦則需要晶片;三是雲, 雲端的服務, 人和車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觸屏和接觸, 人和車的接觸會到雲端進行互動。 “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也會給市場造成巨大碰撞。 ”

“在整個產業鏈裡面, 除了車輛本身之外, 還有車輛所帶動的其它經濟效應。 報告中, 我們計算了基於無人駕駛的出行訂單的金額, 這個量會非常高, 如果汽車銷售本身可能增長大概50%的話, 基於出行無人駕駛體量的增加可能是3倍的概念, 當這個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 我們出行會越來越依賴無人駕駛的技術。 ”吳聽說, 針對這一調查, 團隊進行了測算,

剔除了對於車隊運營的一些基本的成本, 只考慮司機的成本、車輛本身的維護, 以及日常的維護和成本的折舊。 預測無人駕駛在未來大概10年左右, 會在成本上優於目前基於傳統車的出行方式, 也就是說這個基於無人駕駛的出行方式會真正的迎來一個大幅度的增長。

商業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唐睿思補充道, 但是未來很多的車輛, 很多時候都是賣給滴滴這樣的出行公司, 可能是滴滴打車, 也可能是政府背景的出租公司, 甚至是車廠。 很多時候這是B2B的, 不再是B2C的, 遊戲就完全變化。 政府知道這個遊戲該怎麼玩, 他們會關心技術, 會關心資料的安全性, 不僅在中國, 在全世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未來自動駕駛在中國需適應中國的特殊市場

而自動駕駛, 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 你會看到5000億美元的價值創造機會。 ”唐睿思說, 為什麼我們能從共用出行發掘這麼大的價值?但如果人工被電腦取代, 這部分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報告預計, 在中國, 到2030年, 自動駕駛將占到乘客總里程(PKMT)的約13%, 到2040年將達到約66%;自動駕駛乘用車將達到約800萬輛, 到2040年, 將達到約1350萬輛;截止2030年, 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到約2300億美元, 到2040年將達到約3600億美元;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到約2600億美元, 到2040年將達到約9400億美元。

“第一, 中國本身是一個後發國家的優勢, 所以相對來說它接觸新的東西更加不會覺得稀奇。 第二, 中國消費者的數量, 中產階級數量的提升速度非常快的,

這兩個方面會導致中國消費者對於新的技術應用相對來說更加明顯。 ”常駐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夥人及本報告作者之一王平解釋了無人駕駛在中國消費市場廣闊的原因。

吳聽說, 在未來5到10年, 可能在一些比較簡單的應用場景, 比如在城鄉接合部或一些人口比較稀疏的地方, 無人駕駛會先於其他的地方普及, 但是這個應用場景會逐漸越來越複雜。 未來的無人駕駛需要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 但唐睿思同時也表示, 雖然中國的路況更加複雜, 但使用的技術都是一樣的。

中國圍繞自動駕駛正在湧現出大量的資本和初創公司

目前, 大量的中國企業正著手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架構的核心構成要素, 包括雷射雷達、攝像頭、處理器、軟體和地圖/基於位置的服務等。在2012至2017年間,約有7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投入到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這一數額與在同期投資於美國初創企業的金額相當。中國的平均交易規模是7200萬美元,是美國平均交易規模的兩倍。

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說:“中國市場的汽車製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務提供者似乎以為自動駕駛現象是一二十年之後的事,推遲定位戰略可能損失影響力和自由度。公司現在就應該在以下方面採取行動:決定參與領域;開發接觸技術架構的路線圖;決定合適的聯盟和生態系統戰略;發展戰略敏捷性,在市場上出現新資料時更新其方法。”

吳聽稱,假設中國需要走得比其它國家快的話,第一政府要更多開放試驗的區域,讓我們把資料積累做起來;第二,怎麼通過目前的資本市場對於整個無人駕駛的擁抱,把技術提升上去,因為技術有一部分還制約於國外的公司。“但是一旦成本能夠體現出來的話,我們覺得其實是有這個機會。”

至於什麼樣的公司能夠成為贏家,唐睿思表示,目前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很多人現在都在試驗當中,都在試探性的來做這個事情。

“因為這個行業整體是處於一個誕生期,所以我們在做分析的時候,不管是從客戶這邊的調研,還是做一些預測的分析,這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但是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逼迫我們能夠把未來能夠引導整個新的產業發展的背後驅動因素能夠想得更清楚。”吳聽說

包括雷射雷達、攝像頭、處理器、軟體和地圖/基於位置的服務等。在2012至2017年間,約有7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投入到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這一數額與在同期投資於美國初創企業的金額相當。中國的平均交易規模是7200萬美元,是美國平均交易規模的兩倍。

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說:“中國市場的汽車製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務提供者似乎以為自動駕駛現象是一二十年之後的事,推遲定位戰略可能損失影響力和自由度。公司現在就應該在以下方面採取行動:決定參與領域;開發接觸技術架構的路線圖;決定合適的聯盟和生態系統戰略;發展戰略敏捷性,在市場上出現新資料時更新其方法。”

吳聽稱,假設中國需要走得比其它國家快的話,第一政府要更多開放試驗的區域,讓我們把資料積累做起來;第二,怎麼通過目前的資本市場對於整個無人駕駛的擁抱,把技術提升上去,因為技術有一部分還制約於國外的公司。“但是一旦成本能夠體現出來的話,我們覺得其實是有這個機會。”

至於什麼樣的公司能夠成為贏家,唐睿思表示,目前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很多人現在都在試驗當中,都在試探性的來做這個事情。

“因為這個行業整體是處於一個誕生期,所以我們在做分析的時候,不管是從客戶這邊的調研,還是做一些預測的分析,這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但是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逼迫我們能夠把未來能夠引導整個新的產業發展的背後驅動因素能夠想得更清楚。”吳聽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