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數字經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經濟觀察報 陳永偉/文 數字經濟, 是一場革命, 還是一場虛幻?

不久前, 我參加了一次關於數字經濟的研討會, 在會上聽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在眾多的發言人中, 一位來自中科院的學者令我印象深刻。 這位元學者用翔實的資料論證了一個觀點——數字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大家平時想像的那麼大。 他指出, 從歷史資料看, 作為數位經濟載體的資訊通信產業(簡稱ICT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遠不如製造業等傳統產業。 更為重要的是, 雖然近年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一直上升緩慢, 甚至在一些年份中出現了下降。 因此, 並沒有證據表明數字經濟提升了中國的生產率。 基於以上分析, 他給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議:現階段不應將數字經濟視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應更多地依靠傳統產業來拉動經濟。

必須承認,

這位學者給出的論據是十分扎實的。 只要翻翻資料就可以發現, 各國的ICT產業占GDP的比重基本在2%-15%之間, 平均來講約為7%左右。 中國的比例是比較高的, 但在整個GDP中占的絕對比重也不能算大。 如果對各國數位經濟規模與生產率之間的關係做一些簡單分析, 更是不難發現這兩者間的關係並不十分明確, 甚至在一些國家呈現出負相關關係。

事實上, 經濟學家們早就發現過類似的種現象。 上世紀80年代, 電腦產業蓬勃發展, 被認為對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但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試圖利用計量技術對這一新興產業的經濟貢獻進行測算時, 卻得到了大跌眼鏡的結論——統計顯示, 電腦產業幾乎對生產率沒有貢獻,

對GDP的貢獻也很小。 於是索洛不禁感歎到:“電腦帶來的改變無處不在, 只有在統計資料中例外!”

在經濟史上, 索洛的這一發現被成為“索洛悖論”。 自從這一悖論被發現以來, 經濟學家們似乎總能不斷挖掘出支持這一悖論的證據。 從統計上看, 無論是電腦、互聯網, 還是最近火熱的人工智慧, 似乎都沒給生產率和GDP帶來明顯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講, 那位中科院學者所發現的情況, 可以被看作是在數字經濟環境下對“索洛悖論”的又一次重新發現。

“索洛悖論”的存在, 讓很多學者開始為現實感到沮喪、為未來感到擔憂。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羅伯特·戈登在前幾年曾出過一本頗有影響的書《美國經濟增長的起落》。 在書中,

他不無憂慮地寫道, 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 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在不斷下降, 所謂的“數字經濟革命”帶來的增長, 遠不如上世紀初的電氣化革命。 而執教于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泰勒·考恩教授在其暢銷書《大停滯》中則更是悲觀地認為, 所有“低垂的果實”都已經被摘盡, 未來世界很可能出現技術停滯、經濟衰退的狀況。

那麼, 關於“索洛悖論”, 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看?正在發生的“數字經濟革命”究竟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還是一場虛幻?我們即將面臨的, 究竟是新的經濟繁榮, 還是長期的停滯呢?數字經濟又到底能不能成為未來經濟的重要動力呢?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對數字經濟的測算有哪些問題?

在我看來, “索洛悖論”並不能說明數字經濟沒有給現實帶來貢獻。

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個悖論事實上是在一套並不十分合適的測算方法下得出的。 這就好像我們用一把刻度不准的尺子去度量物件的長度, 得到的結論當然會令人奇怪。

那麼, 現有的對數字經濟的測算有哪些問題呢?在我看來, 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 使用的標準並不合適。 無論是索洛測算電腦的貢獻, 還是後來的學者測算數位經濟的貢獻, 他們所依賴的資料都來自國民經濟核算, 關心的重點都在GDP上。 而關於生產率的各種分析, 則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 儘管這套由諾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於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核算體系能比較好地適應工業時代的統計要求, 但在數字經濟時代卻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對國民收入核算有所瞭解的讀者應該知道,GDP所統計的,是市場上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這裡有兩個關鍵字要注意,一是“市場”,二是“價格”。先看“市場”,並不是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被計入GDP。那些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的經濟活動,例如家庭勞動、黑市交易等都不會出現在GDP當中。再看“價格”,只有那些在市場上能賣出價格的產品,才會被統計到GDP當中,否則就不會被計入。

在工業時代,這兩個問題並不是很大——從總體上講,出現在市場上,並且可以被價格度量的經濟活動,佔據了總體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因此,GDP大體上可以刻畫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但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由於技術的急速進步,很多東西的價格開始不斷降低,甚至很多免費的商品也開始出現。以互聯網的使用為例,在我剛接觸網絡時,上網絕對是一件奢侈的事——去網吧包個夜要花上好幾十塊錢,這在當時的收入條件下,這絕對是一筆“鉅款”。但在20多年後,網路的使用成本已經基本降到了零——只要你想,隨處都有免費的WIFI可以“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看對GDP的貢獻,那麼上網費的貢獻絕對是在不斷下降的。但我們可以說,這種變化對於我們的生活是沒有貢獻的嗎?

我喜歡用一個比喻:在伊甸園中,人們無所不有。但由於一切都太富饒了,所以都不用花費代價去獲取,換言之,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是零。如果我們要統計伊甸園的GDP,那毫無疑問就是零。而當人們被趕出伊甸園後,一切都變得稀缺了,於是所有東西都有了價格,GDP也瞬間暴漲了。但是,如果從人們的福利來看,被趕出伊甸園無意是一個巨大的損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GDP並不能很好刻畫經濟活動,更不能度量生活水準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字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就是一個從人間回到伊甸園,從稀缺走向富饒的過程,雖然從GDP上並看不出這些,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二是,並沒有很好刻畫出數字經濟的本質。數字經濟和傳統經濟有很多不同。除了帶來收費到免費的改變外,數字經濟帶來的影響至少還有兩個方面:產品品質的巨大改進以及產品種類的極大豐富。

先看產品品質。木心先生有一首詩,叫《從前慢》。裡面有一句叫“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聽起來很感人,但如果我們拋去詩中那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得到的就是一個並不美好的過去——緩慢的交通、惡劣的通訊,巨大的交易成本,並不便利的生活。而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們出門還坐車,但車的速度已經快了;我們已經不用信件,但email的效率卻要比信件不知道快多少。或許,除了我們更難獲得真愛外,一切物質世界的產品品質都比以前要好了。

再看種類。在過去,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商品,不過幾百件上千件。“百貨”已經可以被用來形容商品的琳琅滿目。而現在,只要你打開淘寶或者京東,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甚至億計的商品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所有這些,都是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通過一種平臺的組織,就能輕鬆獲取到。

從直觀上看,品質的進步和種類的增加都應該被反映到統計當中去,但很遺憾的是,現有的統計並沒有考慮這些。

三是,沒有考慮數位技術的“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特徵。數位經濟是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它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本產業產值的提升上,更反映在對其他產業的生產率提升、產出增加上。因此,如果要全面刻畫數字經濟的貢獻,我們就不能僅僅考慮ICT產業這個單一的產業,而應該算上它對農業的貢獻、它對工業的貢獻、它對金融業的貢獻……只有這樣,整個測算在邏輯上才是完全的。

由於有以上三方面問題的存在,目前的統計事實上很難反應出數字經濟的貢獻,因此相關的統計方法亟待改進。

可能的測算之路

在知道了現有統計存在的問題後,我們就能夠得到一些測算數字經濟貢獻的新思路。在OECD的一份報告中,就提出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框架。這份報告認為,數字經濟帶來的經濟貢獻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直接貢獻、間接貢獻,以及福利改進。

直接貢獻容易理解,它大體上可以被解讀為ICT產業本身的產值。間接貢獻指的是數位技術對其他部分所帶來的產值增量貢獻。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法計算出ICT產業對其他產業的乘數後來估算這部分的數值。相比於其他兩個方面,福利改進是比較微妙的。簡而言之,它刻畫的是從價格、品質、種類等變化給人帶來的影響究竟相當於在原有條件下給人多發了多少錢。

在文獻中,測算福利改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直接陳述法、特徵價格法等。在數字經濟領域,被採用較多的是一種基於時間分配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於已故諾獎得主加里·貝克爾的經典論文《時間分配理論》。在這篇論文中,貝克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時間是有價的,人們可以用它來賺錢,也可以用它來消費。當人們把時間用於消費時,其機會成本就可以用這段時間內他可以獲得的收入來衡量。這個觀點,對於測算數字經濟的貢獻十分重要,因為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的很多活動(例如上網)其實並不花錢,但是要花時間。因此通過活動的時間,就可以刻畫出活動的價值。我和幾位合作者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2014年互聯網為消費者創造出的價值大約相當於當年GDP的11%。有這個數字,我們可以得到結論:數字經濟對經濟造成的貢獻其實相當可觀,只不過在現有的統計方法下,它們被漏算了而已。

當然,關於數字經濟的貢獻,尤其是福利改進的度量,學者們還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就在幾天前,《第二次機器革命》的作者之一布雷恩·約弗森剛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的網站上貼出了一篇工作論文,論文講述了他如何利用大規模的網上實驗來刻畫數字經濟帶來的福利改進。我想,這些新的方法應當會幫助我們更為深刻、全面地理解數字經濟的貢獻。

數字之外

截止目前為止,我們的探討還是如何用數位來度量數位經濟。但不容忽視的是,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恐怕還遠遠超出了用數字可以刻畫的範疇。

首先,數位經濟會帶來生產和經營方式的改變。例如,在傳統經濟下,市場和企業正如科斯所言的形成了一種“二分”的關係。但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既是企業又是市場的新型組織形式——平臺卻異軍突起。在平臺的推動下,出現了分享經濟、零工經濟、眾包、眾籌等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其次,數字經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傳統經濟下,我們要購物就要出門,要交談就要見面或者電話。而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在電腦前,在手機旁完成,這一切對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是不容忽視的。

再次,數位經濟還會帶來思維方式的改變。在傳統條件下,我們習慣的是直線型的思維;而在數位經濟的推動下,網路思維、連接思維已經悄然植入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在思考時也往往會不知不覺變得更為全面了。

臺灣藝人蔡康永曾說過一段話:“戀愛的紀念物,從來就不是那些你送給我的手錶和項鍊, 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戀愛最珍貴的紀念物, 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那些你對我,造成的改變。”如果套用這個邏輯,我們或許可以說,數字經濟的紀念物,從來不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軟硬體投資,甚至也不是那些只能用數字表達的GDP和TFP。數字經濟最珍貴的紀念物, 是留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造成的改變。

(作者系北京大學市場與網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對國民收入核算有所瞭解的讀者應該知道,GDP所統計的,是市場上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這裡有兩個關鍵字要注意,一是“市場”,二是“價格”。先看“市場”,並不是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被計入GDP。那些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的經濟活動,例如家庭勞動、黑市交易等都不會出現在GDP當中。再看“價格”,只有那些在市場上能賣出價格的產品,才會被統計到GDP當中,否則就不會被計入。

在工業時代,這兩個問題並不是很大——從總體上講,出現在市場上,並且可以被價格度量的經濟活動,佔據了總體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因此,GDP大體上可以刻畫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但進入數位經濟時代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由於技術的急速進步,很多東西的價格開始不斷降低,甚至很多免費的商品也開始出現。以互聯網的使用為例,在我剛接觸網絡時,上網絕對是一件奢侈的事——去網吧包個夜要花上好幾十塊錢,這在當時的收入條件下,這絕對是一筆“鉅款”。但在20多年後,網路的使用成本已經基本降到了零——只要你想,隨處都有免費的WIFI可以“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看對GDP的貢獻,那麼上網費的貢獻絕對是在不斷下降的。但我們可以說,這種變化對於我們的生活是沒有貢獻的嗎?

我喜歡用一個比喻:在伊甸園中,人們無所不有。但由於一切都太富饒了,所以都不用花費代價去獲取,換言之,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是零。如果我們要統計伊甸園的GDP,那毫無疑問就是零。而當人們被趕出伊甸園後,一切都變得稀缺了,於是所有東西都有了價格,GDP也瞬間暴漲了。但是,如果從人們的福利來看,被趕出伊甸園無意是一個巨大的損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GDP並不能很好刻畫經濟活動,更不能度量生活水準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字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就是一個從人間回到伊甸園,從稀缺走向富饒的過程,雖然從GDP上並看不出這些,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

二是,並沒有很好刻畫出數字經濟的本質。數字經濟和傳統經濟有很多不同。除了帶來收費到免費的改變外,數字經濟帶來的影響至少還有兩個方面:產品品質的巨大改進以及產品種類的極大豐富。

先看產品品質。木心先生有一首詩,叫《從前慢》。裡面有一句叫“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聽起來很感人,但如果我們拋去詩中那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得到的就是一個並不美好的過去——緩慢的交通、惡劣的通訊,巨大的交易成本,並不便利的生活。而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們出門還坐車,但車的速度已經快了;我們已經不用信件,但email的效率卻要比信件不知道快多少。或許,除了我們更難獲得真愛外,一切物質世界的產品品質都比以前要好了。

再看種類。在過去,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商品,不過幾百件上千件。“百貨”已經可以被用來形容商品的琳琅滿目。而現在,只要你打開淘寶或者京東,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甚至億計的商品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所有這些,都是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通過一種平臺的組織,就能輕鬆獲取到。

從直觀上看,品質的進步和種類的增加都應該被反映到統計當中去,但很遺憾的是,現有的統計並沒有考慮這些。

三是,沒有考慮數位技術的“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特徵。數位經濟是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它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本產業產值的提升上,更反映在對其他產業的生產率提升、產出增加上。因此,如果要全面刻畫數字經濟的貢獻,我們就不能僅僅考慮ICT產業這個單一的產業,而應該算上它對農業的貢獻、它對工業的貢獻、它對金融業的貢獻……只有這樣,整個測算在邏輯上才是完全的。

由於有以上三方面問題的存在,目前的統計事實上很難反應出數字經濟的貢獻,因此相關的統計方法亟待改進。

可能的測算之路

在知道了現有統計存在的問題後,我們就能夠得到一些測算數字經濟貢獻的新思路。在OECD的一份報告中,就提出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框架。這份報告認為,數字經濟帶來的經濟貢獻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直接貢獻、間接貢獻,以及福利改進。

直接貢獻容易理解,它大體上可以被解讀為ICT產業本身的產值。間接貢獻指的是數位技術對其他部分所帶來的產值增量貢獻。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法計算出ICT產業對其他產業的乘數後來估算這部分的數值。相比於其他兩個方面,福利改進是比較微妙的。簡而言之,它刻畫的是從價格、品質、種類等變化給人帶來的影響究竟相當於在原有條件下給人多發了多少錢。

在文獻中,測算福利改進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直接陳述法、特徵價格法等。在數字經濟領域,被採用較多的是一種基於時間分配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於已故諾獎得主加里·貝克爾的經典論文《時間分配理論》。在這篇論文中,貝克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時間是有價的,人們可以用它來賺錢,也可以用它來消費。當人們把時間用於消費時,其機會成本就可以用這段時間內他可以獲得的收入來衡量。這個觀點,對於測算數字經濟的貢獻十分重要,因為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的很多活動(例如上網)其實並不花錢,但是要花時間。因此通過活動的時間,就可以刻畫出活動的價值。我和幾位合作者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2014年互聯網為消費者創造出的價值大約相當於當年GDP的11%。有這個數字,我們可以得到結論:數字經濟對經濟造成的貢獻其實相當可觀,只不過在現有的統計方法下,它們被漏算了而已。

當然,關於數字經濟的貢獻,尤其是福利改進的度量,學者們還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就在幾天前,《第二次機器革命》的作者之一布雷恩·約弗森剛在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的網站上貼出了一篇工作論文,論文講述了他如何利用大規模的網上實驗來刻畫數字經濟帶來的福利改進。我想,這些新的方法應當會幫助我們更為深刻、全面地理解數字經濟的貢獻。

數字之外

截止目前為止,我們的探討還是如何用數位來度量數位經濟。但不容忽視的是,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影響,恐怕還遠遠超出了用數字可以刻畫的範疇。

首先,數位經濟會帶來生產和經營方式的改變。例如,在傳統經濟下,市場和企業正如科斯所言的形成了一種“二分”的關係。但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既是企業又是市場的新型組織形式——平臺卻異軍突起。在平臺的推動下,出現了分享經濟、零工經濟、眾包、眾籌等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其次,數字經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傳統經濟下,我們要購物就要出門,要交談就要見面或者電話。而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所有的這一切都可以在電腦前,在手機旁完成,這一切對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是不容忽視的。

再次,數位經濟還會帶來思維方式的改變。在傳統條件下,我們習慣的是直線型的思維;而在數位經濟的推動下,網路思維、連接思維已經悄然植入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在思考時也往往會不知不覺變得更為全面了。

臺灣藝人蔡康永曾說過一段話:“戀愛的紀念物,從來就不是那些你送給我的手錶和項鍊, 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戀愛最珍貴的紀念物, 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那些你對我,造成的改變。”如果套用這個邏輯,我們或許可以說,數字經濟的紀念物,從來不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軟硬體投資,甚至也不是那些只能用數字表達的GDP和TFP。數字經濟最珍貴的紀念物, 是留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造成的改變。

(作者系北京大學市場與網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