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8歲農民上大學,並非只有普通的勵志意義

78歲農民上大學, 並非只有普通的勵志意義

喬志峰

河北78歲農民上大學:終身學習才能不斷向上。 4月15日, 2018年邢臺農業學校舉行春季開學典禮。 在現場的150名學員中, 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很是引人注目, 任民昌老人78歲了, 正式成為一名中國農業大學網路教育動物醫學專科的一名學員。 老人是獸醫, 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多技術難題無法解決, 於是萌發了上學深造的念頭。 2018年通過考試, 老人如願以償, 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網路教育動物醫學專業。 (4月16日中國新聞網)

78歲上大學, 堪稱是真正的“大”學生了。 這個“大”, 當然是年齡大的大。 實際上, 近年來大學裡的“大”學生是越來越多了, 他們不一定都有任民昌老人這麼高齡, 但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大學生並不罕見, 成為一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 他們的出現, 並非只有普通的勵志意義, 更是終身學習理念的體現, 他們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滿足虛榮,

而是學以致用。

“大”學生跟正常年齡的同學相比, 閱歷更豐富、心智更成熟, 較強的韌性等也都是他們的優勢。 但不得不承認, 年齡偏大的他們在某些方面卻也有不少劣勢。 正如一些教育者擔心的那樣, 無論是從記憶力、理解問題的能力還是體力方面來看, 大齡學生要完成繁重的大學學習任務肯定會或多或少有一些吃力。

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有利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改變的不僅是其本人和家庭的命運, 更會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上發揮良好的推動作用。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現象, 對此給予熱情洋溢的鼓勵。 在英國, 助學傾向支持大齡學生, 通過資金支持和不斷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來全方位的鼓勵那些希望繼續學習的人, 不論他們年齡多少, 不管他們工作與否。 而在美國, 一般情況下, 學校把大齡學生分為一個專門的申請群體。 一些學校並不強制要求他們通過標準化測試。 對那些比較適合中國教育情況的好的舉措, 我們不妨在嚴密論證的基礎上採取拿來主義。

對學校來說, 應當制定適合“大”學生的培養方案。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都是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精髓。 “大”學生有其特殊性, 就應當有更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 隨著“大”學生越來越多, 這個需求日漸迫切。 現在, 有的大學或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 有的學校卻對此重視不夠。 因此, 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此進行專題的調查研究, 及早出臺相應舉措, 將對“大”學生的培養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另外, 全社會也要為“大”學生更好學習、更好就業創造寬鬆環境, 盡最大努力拋棄傲慢與偏見, 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為所有願意學習深造的國民提供不間斷、無邊界的學習機會,

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 理應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讓“大”學生都學有所成、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前途, 需要一系列教育領域的改革來予以保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