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網連中國]多城調查:人才大戰席捲全國 你會選擇哪裡打拼?

不久前, 朱正鵬從北京返回成都。 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 他看到四川省招才引智的看板, 不由回想起前幾日在深圳也看到過類似的廣告。

“在別的城市看到成都的宣傳廣告, 特別親切, 忍不住多看兩眼。 ”

5年前, 朱正鵬為了愛人放棄“北漂”, 來到成都。 如今, 朱正鵬在成都找到了歸屬感。 “成都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 讓我切身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人才的禮遇。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這句話,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 今年全國兩會, 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 本土人才、海歸人才要並用並重,

使他們在報效祖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城市發展, 人是關鍵性因素。 從去年開始, 國內多個城市就陸續出臺人才政策, 頻頻向各類優秀人才拋出“橄欖枝”, 這場“人才爭奪戰”已席捲全國。 受益于各地人才新政, 成千上萬的朱正鵬們正在不同城市中各盡其能、各安其所。

良禽擇木而棲 人才各安其所

在這場“搶人”大戰中, 科研創新型人才成為各省市競相爭奪的焦點。

2015年9月, 從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 李丹來到鄭州大學工作, 現在是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講師, 目前主要從事錫基硫化物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及儲鈉性能研究。

就業前, 李丹曾有機會留在澳大利亞、上海, 但沒有過多猶豫, 她還是選擇了鄭州。

“一來老家就在河南, 二來國內外科研條件差別並不大, 國內近些年發展快, 機遇多。 ”李丹說。

現實沒有讓她失望。 安家費10萬, 科研啟動經費10萬……一系列優厚待遇讓李丹安心在鄭州落戶。 “不需要再為科研經費操心, 沒有實驗環境的困擾, 才能一心一意做科研。 ”李丹獲得了第59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二等資助、第十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她感覺幹勁十足, 信心滿滿。

“看到鄭州現在的發展, 我越來越堅信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同事, 直誇鄭州這邊各項條件優越, 有些方面甚至比國外還要好, 滿足得不行呢。 ”她笑著說道, 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

李丹在實驗室

“我享受到了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的政策, 戶籍落在了武漢, 並且還入住了人才公寓, 這給了我歸屬感。 ”2015年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的碩士許瑞現在已變身為“留漢代言人”。 許瑞是安徽宿州人, 在武漢相繼推出吸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大政策後, 他覺得“太有吸引力”,

毅然決定在武漢創業, 紮根武漢謀求發展。

許瑞說, “為解決大學畢業生的落戶問題, 武漢率先在全國放開無門檻落戶, 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登記落戶, 兩周的時間我的戶籍就從安徽遷來了武漢, 只用在網上申請就可以輕鬆辦理, 特別高效, 我申請入住的人才公寓處於武漢的中心地帶, 一平米的租金30元左右, 是市場價的7折, 既方便又實惠。 ”

目前, 他和他的同學一起創辦的藝術培訓機構也慢慢走入了正軌, 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讓他心裡踏實, 創業政策讓他充滿信心, 他很感謝武漢這座城市的接納與支持。

武漢市人才公寓內景

除了高端人才和青年才俊, 技能型人才也是城市企業爭搶的對象。 紮根一線的高技能人才, 同樣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汪清是安徽江淮汽車公司一名機電維修技師, 有著22年機電維修經驗。 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對車輛返修通道進行工藝調整, 調整後, 返修效率能提高20%以上, 該技能工作室在5年多時間裡, 培養出了100多名高水準維修人才。

自2011年以來,合肥開展了技能大師工作室試點,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省級13家、市級12家。

未來3年,合肥還將在宣傳、文化、教育、衛生和工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以“名師帶徒”方式分批組建300多個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培育新人,政府給予每個工作室最高20萬元的工作經費。

“合肥每年將認定一次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次有20個左右。對新認定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合肥將給予相應的項目建設資金補助。”合肥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補助資金主要用於對技能大師的生活補助、技能大師工作室所需儀器設備購置、技能攻關、人才培養、技能交流等。

不僅是國內人才,吸引海外人才也成為重頭戲,真正做到了廣聚天下英才。

“在成都的國際酒店中,我們這裡居住的外籍人士最多,在這裡入住的世界500強高管也是最多的。”成都仁恒輝盛閣國際公寓的總經理王金德“蓉漂”已經6年,他告訴記者,除了居住服務外,他們還會為入住的外籍人士推薦成都的美食、美景,“甚至包括國際學校的相關資訊,以及最新的成都為外籍人才提供的出入境便利措施等資訊。”

2016年初,成都市啟動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隨著工程的深入推進,一大批直接對應外籍人士實際需求的務實舉措相繼落實。據2016年6月發起的“家在成都”外籍人士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外籍人士對成都的整體滿意率超過80%,96.0%的被訪者認為成都的生活舒適便利。

成都錦江區“外籍人士之家”。(圖片由牛沙路社區提供)

按需引才攬才 招來還需用好

縱觀各地人才引進政策,根據各自發展定位和特點,“定向”拋出橄欖枝成為一大特點。不少城市還對人才進行了分類認定,並設置本地緊缺人才目錄。

圖為石家莊市首批人才綠卡B卡持有者殷蓓(右一)以及曹東曉(左一)為本網展示人才綠卡。付兆颯 攝

3月21日,北京市發佈《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根據自身“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北京重點招攬“千人計畫”和“海聚工程”的中國籍入選專家,文化創意人才、體育人才、國際交往的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等。

作為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的城市,武漢卻一直苦於留不住人才。一年前,武漢將招才引智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提出要打造“青年之城、夢想之城”,針對落戶、安居、就業、創業等方面推出多項新政,目標是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江城。而這一戰,也為武漢扭轉了被動的局面。據統計,2017年,武漢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一年的2倍和6倍,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南京也格外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引進。今年1月,南京提出實施青年大學生“甯聚計畫”,即每年吸納20萬以上大學生在南京就業創業,“實行一條龍服務,積極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3月6日,“寧聚計畫”的相關配套政策落地:針對來南京面試的非在寧高校2018屆應屆畢業生,南京市將給予“面試補貼”,標準為人均1000元。除此之外,2018年1月1日起,大學生在南京首次創業,領取營業執照後,給予一次性2000元的開業補貼。

在青海,一套以“中端和初級人才培養計畫”為基礎、以生態環保等十個重點領域“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為支柱、以柔性人才和智力援青為兩翼的引才育才體系正在不斷完善。所謂柔性引進,就是在不改變人才人事、戶籍等關係的前提下,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專案委託、聯合攻關等靈活方式,為青海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服務,“候鳥式”柔性引才極大解決了青海“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瓶頸,也更適應青海的發展需求,符合實際需要。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國際著名肝膽外科專家董家鴻院士作為青海首批“千人計畫”的人才來到青海。圖為樊海甯在進行包蟲病手術。

雲南則對能源、先進製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旅遊文化等領域格外求賢若渴。日前,雲南省也放出“大招”,《雲南省“千人計畫”實施辦法(試行)》和《雲南省“萬人計畫”實施辦法(試行)》相繼出臺。這兩個飽含“真金白銀”的“計畫”,在項目設置、經費支援、服務管理、人才發展等方面均進行了明確,釋放出了雲嶺大地可以大有作為並且能夠大有作為的信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團隊 雲南省科技廳 供圖

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分佈不均、一些地方留不住人才,一些地區人才又不願去,造成一線城市人才集中,二、三線城市和部分行業人才匱乏。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指出,各地在制定引才新政時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人才戰略,注重差異化,不盲目跟風隨大流,突出當地核心優勢,實現最佳引才引智目標。

引進人才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成為各城市急需解決的問題。BOSS直聘發佈的《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5個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這五座城市。

寬鬆的人才政策以及城市為人才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等成為核心要素。除此之外,還需要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環境和生態,這也關係到引進人才後是否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專家指出,當前,各地急需不斷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環境,提高綜合治理水準等,為人才安心工作創造良好條件。(馬麗婭、朱殿平、趙越、石國慶、肖璐欣、朱虹、薛丹、楊陽 實習生 陳雨參與采寫)

自2011年以來,合肥開展了技能大師工作室試點,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省級13家、市級12家。

未來3年,合肥還將在宣傳、文化、教育、衛生和工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以“名師帶徒”方式分批組建300多個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培育新人,政府給予每個工作室最高20萬元的工作經費。

“合肥每年將認定一次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次有20個左右。對新認定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合肥將給予相應的項目建設資金補助。”合肥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補助資金主要用於對技能大師的生活補助、技能大師工作室所需儀器設備購置、技能攻關、人才培養、技能交流等。

不僅是國內人才,吸引海外人才也成為重頭戲,真正做到了廣聚天下英才。

“在成都的國際酒店中,我們這裡居住的外籍人士最多,在這裡入住的世界500強高管也是最多的。”成都仁恒輝盛閣國際公寓的總經理王金德“蓉漂”已經6年,他告訴記者,除了居住服務外,他們還會為入住的外籍人士推薦成都的美食、美景,“甚至包括國際學校的相關資訊,以及最新的成都為外籍人才提供的出入境便利措施等資訊。”

2016年初,成都市啟動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隨著工程的深入推進,一大批直接對應外籍人士實際需求的務實舉措相繼落實。據2016年6月發起的“家在成都”外籍人士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外籍人士對成都的整體滿意率超過80%,96.0%的被訪者認為成都的生活舒適便利。

成都錦江區“外籍人士之家”。(圖片由牛沙路社區提供)

按需引才攬才 招來還需用好

縱觀各地人才引進政策,根據各自發展定位和特點,“定向”拋出橄欖枝成為一大特點。不少城市還對人才進行了分類認定,並設置本地緊缺人才目錄。

圖為石家莊市首批人才綠卡B卡持有者殷蓓(右一)以及曹東曉(左一)為本網展示人才綠卡。付兆颯 攝

3月21日,北京市發佈《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根據自身“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北京重點招攬“千人計畫”和“海聚工程”的中國籍入選專家,文化創意人才、體育人才、國際交往的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等。

作為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的城市,武漢卻一直苦於留不住人才。一年前,武漢將招才引智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提出要打造“青年之城、夢想之城”,針對落戶、安居、就業、創業等方面推出多項新政,目標是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江城。而這一戰,也為武漢扭轉了被動的局面。據統計,2017年,武漢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一年的2倍和6倍,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南京也格外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引進。今年1月,南京提出實施青年大學生“甯聚計畫”,即每年吸納20萬以上大學生在南京就業創業,“實行一條龍服務,積極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3月6日,“寧聚計畫”的相關配套政策落地:針對來南京面試的非在寧高校2018屆應屆畢業生,南京市將給予“面試補貼”,標準為人均1000元。除此之外,2018年1月1日起,大學生在南京首次創業,領取營業執照後,給予一次性2000元的開業補貼。

在青海,一套以“中端和初級人才培養計畫”為基礎、以生態環保等十個重點領域“百千萬人才引育工程”為支柱、以柔性人才和智力援青為兩翼的引才育才體系正在不斷完善。所謂柔性引進,就是在不改變人才人事、戶籍等關係的前提下,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專案委託、聯合攻關等靈活方式,為青海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服務,“候鳥式”柔性引才極大解決了青海“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瓶頸,也更適應青海的發展需求,符合實際需要。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國際著名肝膽外科專家董家鴻院士作為青海首批“千人計畫”的人才來到青海。圖為樊海甯在進行包蟲病手術。

雲南則對能源、先進製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旅遊文化等領域格外求賢若渴。日前,雲南省也放出“大招”,《雲南省“千人計畫”實施辦法(試行)》和《雲南省“萬人計畫”實施辦法(試行)》相繼出臺。這兩個飽含“真金白銀”的“計畫”,在項目設置、經費支援、服務管理、人才發展等方面均進行了明確,釋放出了雲嶺大地可以大有作為並且能夠大有作為的信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團隊 雲南省科技廳 供圖

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分佈不均、一些地方留不住人才,一些地區人才又不願去,造成一線城市人才集中,二、三線城市和部分行業人才匱乏。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指出,各地在制定引才新政時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人才戰略,注重差異化,不盲目跟風隨大流,突出當地核心優勢,實現最佳引才引智目標。

引進人才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成為各城市急需解決的問題。BOSS直聘發佈的《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5個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這五座城市。

寬鬆的人才政策以及城市為人才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等成為核心要素。除此之外,還需要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環境和生態,這也關係到引進人才後是否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專家指出,當前,各地急需不斷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環境,提高綜合治理水準等,為人才安心工作創造良好條件。(馬麗婭、朱殿平、趙越、石國慶、肖璐欣、朱虹、薛丹、楊陽 實習生 陳雨參與采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