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稻專家學者齊聚三亞 探討水稻科技、產業等未來發展方向

南海網、南海網用戶端三亞4月1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高鵬)4月17日, 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在三亞市召開, 在當天的科技與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 國內科研單位、企業代表等講解了水稻科技領域和水稻產業領域的創新發展, 同時對水稻育種、生產、應用推廣等領域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培松進行《轉型期水稻育種的思考》演講時說, 水稻生產要逐步改變“一家一戶”模式, 水稻生產者要從“農民身份”轉化為“職業農民”, 除了生產外, 還要懂經營, 實現規模化、輕簡化、職業化種植。

同時, 生產方式變革對品種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品種安全、優質、綠色、高效。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劉愛民在進行《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研究進展》報告時說, 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種技術已難以適應水稻種業發展需求, 亟需研究探討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 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是指從稻田耕整平整、播種移栽、施肥、植保、輔助授粉、收割到種子乾燥的各個環節均實現機械化作業。

劉愛民說, “未來, 水稻水稻機械制種技術要超機插秧育秧機械化、農用無人機全自主集群化作業、地面授粉機械的研製與應用、低溫穀物烘乾機的改進、落田谷成苗處理技術與水稻直播制種這些方面發展。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鄧華鳳認為,

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下降是農業轉型發展時期的暫時現象, 不影響雜交水稻的先進性, 優良雜交水稻仍然是農民的首選, 通過技術創新, 研究出混播混收種子生產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適應機械化種植的新型雜交水稻將解決以上問題。

對於雜交水稻未來的發展, 鄧華鳳說, 進一步提高雜交稻的產量潛力, 選育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型和適宜機械化種植的雜交水稻。 進行超級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種子生產技術研究, 規模化高效輕簡或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 還要研究超級雜交水稻新技術、新方法和特種專用型雜交水稻。

“優質米的標準是因時代而變化。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王豐說,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飲食習慣也開始發生變化, 尤其是城市居民對優質米的標準要求已趨於相同了, 喜歡吃直連澱粉含量相對較低的、口感更為軟滑的米飯。

王豐說, 水稻產業發展至今, 要根據市場新變化, 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生產符合市場需求, 確保水稻產業的穩步發展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目前, 高端化、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使我國大米產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對品牌建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推進大米品牌建設, 要做強企業品牌,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 支援企業與農戶共同培育塑造品牌。

論壇上, 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處處長趙炳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陳學偉、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羅志祥、農業大學稻作學院教授譚學林等專家學者,

還對水稻育種技術、品種選育、水稻機械化育種發展等進行探討, 全方位解析水稻發展方向和重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