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海南水務發展邁向“新征程”

萬物皆源于水, 水是生命之源, 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從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 海南對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歇。 2003年開始, 我省率先全國探索水務一體化改革, 行政部門管理範圍從傳統水利的灌溉、防洪、抗旱向城市供水、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環境保護等方面拓展, 水務工作實現了從單一的農村水利管理, 逐步向城鄉一體化管理轉變。

水務一體化改革後, 全省水務工作也邁入了新階段, 在體制機制繼續不斷優化的基礎上, 我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統籌城鄉、區域供水, 統籌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

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 滿足人民群眾對水務發展的新需求, 並對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出重要作用。

率先全國探索水務一體化 從 “多龍管水”到團結治水

松濤水庫, 作為全省最大的水庫, 也是全國十大水庫之一, 集水面積達到了1440平方公里, 是國內知名的水利風景區之一。 每當夕陽西下, 湖面霞光四射, 重疊起伏的山巒和婆娑的椰林, 吸引了四面八方遊客前來觀光遊玩。

“這些年政府對松濤水庫生態保護力度加大了, 以前臨岸建設的房屋都被拆除了, 也沒有人開燃油船到湖上釣魚吃魚宴了, 水庫的水也變得越來越清澈。 ”家住松濤水庫附近的儋州市南豐鎮志文村村民符木裡說。

近10年來, 松濤水庫的發展理念從水資源管護到水生態治理轉變,

是我省水務一體化改革的一個側面體現。

建省以來, 我省城鎮化進程加快, 城市發展涉及到的防洪、排澇、供水、汙水處理及回收利用管理職能分佈在不同部門, 各部門各自為政, 資訊難以互通, 常常造成資源重複浪費;另一方面, 農村農業發展涉及到的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等需要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和統一管理, 進行水務一體化管理是為進一步優化配置水資源配置, 更是統籌城鄉發展, 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自1990年以來, 我省政府已經明確全省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的體制。 2003年, 省委主要領導曾到省水利局進行調研, 並深入到松濤水庫調研, 提出了松濤水庫“九問”,

在此基礎上, 我省繼而形成了水務一體化管理的設想。

2003年5月, 省水務局正式成立, 這意味著我省正式開始全面探索水務一體化改革。 2004年, 海南省第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對《海南經濟特區水條例》第七條內容的修訂, 我省經濟特區實施涉水事務統一管理體制正式以立法形式確定下來。

2009年7月, 省水務廳正式成立。 省水務廳在原水務局和三防辦職能的基礎上, 增加了城鎮供水、排水和汙水處理的管理職能。 從此, 我省建立了水源—水廠—水龍頭—排水—治汙的一條龍供、用、排水管理體制, 標誌著我省水務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並為進一步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省水務廳相關負責人認為,

水務一體化是我省實行省直管縣體制, “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下應勢而生, 實現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統一管理, 建立水源—水廠—水龍頭—排水—治汙的一條龍供、用、排水管理體制, 使水資源管理得到切實加強, 規範防汛抗旱工作組織體系, 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實現了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水務發展目標。

貫徹落實城鄉統籌發展理念 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邊村村民王萬征, 幹完農活後喜歡在村口的小花園休憩。 王萬征告訴記者, 這座小花園地底下埋著汙水處理設備, 全村的生活污水從管道運送到污水設備進行淨化處理, 變成清水排進池塘。

“早在10多年前, 我們喝水都還得自己去挑, 哪能想到今天不但有自來水輸送到家, 連污水都能回收利用了。 ”

自2009年成立以來, 省水務廳對全省水資源進行綜合規劃, 制定和實施水務發展與改革規劃。 先是率先全國完成了全省水資源綜合規劃, 並先後完成全省水務發展與改革規劃、全省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水網建設規劃等一批綜合和專項規劃, 強化頂層設計, 奠定全省水務發展基礎。

省水務廳相關負責人指出, 這些規劃的最大特點, 就是根據職能的調整, 適時增加了城市供水、排水、汙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等方面的內容, 充分體現了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的要求。

依據規劃目標, 我省逐步將城市水廠管網延伸至周邊鄉鎮、農村, 統籌建設城市、鄉鎮汙水處理廠,將農村優質的水資源輸送到城市,統一調配,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證率,統籌城鄉推進的發展理念貫徹至我省水務工作的方方面面。

截至目前,全省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3%,汙水處理率由40%提高到81.6%,海南也成為全國汙水處理“縣縣通水”第七個省份。改革近10年,我省水務一體化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單一的農村水利管理,逐步向城鄉一體化管理轉變。“水利進城,水務下鄉”已成為海南水務工作的一大亮點。

10多年中,全省水務基礎設施逐步鋪開建設,依託水務一體化改革,我省也組建了水務集團,著力創新水務投融資機制,多管道籌集水務建設資金。從水務一體化改革以來,截至2017年,全省新建城鎮水廠6個,擴大淨水規模70萬噸,城鎮供水能力由165萬噸增加到235萬噸。

同時,針對我省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的狀況,省水務廳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快專案前期工作,整合水務資產,構築投融資平臺,全面推進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建設了23個城鎮集中汙水處理廠及管網工程。

此外,我省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也正在加快建設中,民生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大隆水庫、戈枕樞紐工程、紅嶺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大廣壩二期灌區工程、紅嶺灌區工程、海口市南渡江飲水工程等灌區、引水工程陸續開工建設,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全國率先推行河長制 營造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指出: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近幾年來,我省上下牢記習總書記的重托,高度重視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創新江河湖泊管理制度,出重拳加大整治力度,水生態文明水準不斷提升。

作為島嶼型省份,海南屬於獨立海島體系,江河湖泊有獨特的地緣優勢,但也有脆弱憂患。2015年,我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全省約有10%的地表水存在輕度或中度污染,城市內河、中小河流和江河入海河段受城市生活污水、城市面源廢水和農村、農業廢水排放影響,污染物超標。

時任省長劉賜貴當時提出,要對全省內河水系進行檢查,摸清水質狀況,分析原因,全面整改。2015年11月,省政府出臺《海南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對全省受污染的64條城鎮內河(湖)進行集中專項治理,確保到2018年,治理範圍內河流段及流經城鎮河段消除劣Ⅴ類水體,實現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省城鎮內河(湖)水環境品質總體明顯改善。

省水務廳廳長王強認為,海南河湖眾多,自然稟賦不同,面臨的主要問題各異,要堅持問題導向,因河施策、系統治理。借助治理64條城鎮內河(湖)的治理行動,海南首先在64條內河(湖)試點河長制,由市縣政府分管負責人擔任轄區內河(湖)河長,鄉鎮政府領導擔任河段長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河長負責指導制定內河(湖)治理方案,協調、監督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推進內河(湖)的治理中,我省突出抓好海口、三亞等示範區的治理。尤其是海口的美舍河,河流貫穿海口城區,治理難度極高。推行河長制後,海口以美舍河治理為突破口,採用“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水環境提升戰略,構建起良性水循環系統。

治理後的美舍河面貌日新月異,5個示範段水體淨化能力提升,沿岸樹木蔥蔥,流水生風,蝴蝶翩翩。2017年,水利部將美舍河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海口市也在將美舍河逐步打造成城區重要的水生態景觀廊道,成為海口乃至全省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示範專案。

經過一年的試點治理,64條內河(湖)治理成效明顯,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64條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已全面開工治理,水體達成率從2015年的4.3%提高到55%。以此次治理行動試點的河長制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並逐步以點帶面推行至全省。目前,全省共設立四級河長1743名,配備河道管護員2164名,豎立河長公示牌4808塊,實現全省每一條河(湖)都有河長。

為配合全省大規模江河湖泊治理,我省也利用經濟特區的立法優勢,先後制定出臺《海南省河道采砂管理規定》《海口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三亞市河道生態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松濤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萬泉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等法規,為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依據相關法規,我省加大對河道生態破壞整治力度,省公安廳成立省旅遊與環境資源員警總隊,澄邁等市縣也相繼成立旅遊與環境員警大隊,加大執法力度,打擊遏制河道非法采砂等行為。規範河道采砂權出讓,保障河砂市場供應,維護采砂正常秩序。

2018年,省水務廳借助編制“一河一策”為重點,開展全省入河排污口調查摸底和規範整治等九項專項行動,並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打擊非法采砂,同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小流域水土綜合治理等等,多管齊下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本報海口4月16日訊)

水務發展大事記

1988年

建省之初,我省共有水庫1002座,到2017年底,我省共有水庫1105座,較建省之初增加103座,全省水庫總庫容增加33.4億立方米。

2003年

海南省水務局成立,工作職責逐步由農村水利向城鄉一體化水利轉變,建立健全與之相對應的水務管理機構。

2005年

我省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把農村飲水解困提升到飲水安全高度。截至2015年底,我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2.1%,城鎮自來水管網覆蓋行政村比例達42.4%。

2009年

海南省水務廳成立,為履行涉水事務管理職責奠定基礎。

2011年

全省汙水處理廠縣縣通水全覆蓋,是全國實現汙水處理“縣縣通水”第七個省份。

2014年

我省印發《關於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結合我省省直管市縣實際情況,將原由村、鎮(鄉)管理的小型水庫全部收歸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

2016年

國家開始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截至2017年底,我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5%,城鎮自來水管網覆蓋行政村比例達44%。

海南省水務集團註冊成立,按照省“多規合一”要求,推進實現我省水務產業一體化、統一資源配置、統一運營管理、統一調度指揮和規模化經營。

2017年

全省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3%,汙水處理率由40%提高到81.6%。

我省全面貫徹落實河長制,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1743名。

統籌建設城市、鄉鎮汙水處理廠,將農村優質的水資源輸送到城市,統一調配,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證率,統籌城鄉推進的發展理念貫徹至我省水務工作的方方面面。

截至目前,全省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3%,汙水處理率由40%提高到81.6%,海南也成為全國汙水處理“縣縣通水”第七個省份。改革近10年,我省水務一體化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單一的農村水利管理,逐步向城鄉一體化管理轉變。“水利進城,水務下鄉”已成為海南水務工作的一大亮點。

10多年中,全省水務基礎設施逐步鋪開建設,依託水務一體化改革,我省也組建了水務集團,著力創新水務投融資機制,多管道籌集水務建設資金。從水務一體化改革以來,截至2017年,全省新建城鎮水廠6個,擴大淨水規模70萬噸,城鎮供水能力由165萬噸增加到235萬噸。

同時,針對我省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的狀況,省水務廳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快專案前期工作,整合水務資產,構築投融資平臺,全面推進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建設了23個城鎮集中汙水處理廠及管網工程。

此外,我省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設也正在加快建設中,民生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大隆水庫、戈枕樞紐工程、紅嶺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大廣壩二期灌區工程、紅嶺灌區工程、海口市南渡江飲水工程等灌區、引水工程陸續開工建設,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保障。

全國率先推行河長制 營造人水和諧的水生態環境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指出: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近幾年來,我省上下牢記習總書記的重托,高度重視水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創新江河湖泊管理制度,出重拳加大整治力度,水生態文明水準不斷提升。

作為島嶼型省份,海南屬於獨立海島體系,江河湖泊有獨特的地緣優勢,但也有脆弱憂患。2015年,我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發現,全省約有10%的地表水存在輕度或中度污染,城市內河、中小河流和江河入海河段受城市生活污水、城市面源廢水和農村、農業廢水排放影響,污染物超標。

時任省長劉賜貴當時提出,要對全省內河水系進行檢查,摸清水質狀況,分析原因,全面整改。2015年11月,省政府出臺《海南省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對全省受污染的64條城鎮內河(湖)進行集中專項治理,確保到2018年,治理範圍內河流段及流經城鎮河段消除劣Ⅴ類水體,實現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省城鎮內河(湖)水環境品質總體明顯改善。

省水務廳廳長王強認為,海南河湖眾多,自然稟賦不同,面臨的主要問題各異,要堅持問題導向,因河施策、系統治理。借助治理64條城鎮內河(湖)的治理行動,海南首先在64條內河(湖)試點河長制,由市縣政府分管負責人擔任轄區內河(湖)河長,鄉鎮政府領導擔任河段長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河長負責指導制定內河(湖)治理方案,協調、監督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工作。

在推進內河(湖)的治理中,我省突出抓好海口、三亞等示範區的治理。尤其是海口的美舍河,河流貫穿海口城區,治理難度極高。推行河長制後,海口以美舍河治理為突破口,採用“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水環境提升戰略,構建起良性水循環系統。

治理後的美舍河面貌日新月異,5個示範段水體淨化能力提升,沿岸樹木蔥蔥,流水生風,蝴蝶翩翩。2017年,水利部將美舍河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海口市也在將美舍河逐步打造成城區重要的水生態景觀廊道,成為海口乃至全省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示範專案。

經過一年的試點治理,64條內河(湖)治理成效明顯,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64條城鎮內河(湖)污染水體已全面開工治理,水體達成率從2015年的4.3%提高到55%。以此次治理行動試點的河長制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並逐步以點帶面推行至全省。目前,全省共設立四級河長1743名,配備河道管護員2164名,豎立河長公示牌4808塊,實現全省每一條河(湖)都有河長。

為配合全省大規模江河湖泊治理,我省也利用經濟特區的立法優勢,先後制定出臺《海南省河道采砂管理規定》《海口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三亞市河道生態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南渡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松濤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規定》《海南省萬泉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定》等法規,為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依據相關法規,我省加大對河道生態破壞整治力度,省公安廳成立省旅遊與環境資源員警總隊,澄邁等市縣也相繼成立旅遊與環境員警大隊,加大執法力度,打擊遏制河道非法采砂等行為。規範河道采砂權出讓,保障河砂市場供應,維護采砂正常秩序。

2018年,省水務廳借助編制“一河一策”為重點,開展全省入河排污口調查摸底和規範整治等九項專項行動,並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打擊非法采砂,同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小流域水土綜合治理等等,多管齊下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本報海口4月16日訊)

水務發展大事記

1988年

建省之初,我省共有水庫1002座,到2017年底,我省共有水庫1105座,較建省之初增加103座,全省水庫總庫容增加33.4億立方米。

2003年

海南省水務局成立,工作職責逐步由農村水利向城鄉一體化水利轉變,建立健全與之相對應的水務管理機構。

2005年

我省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把農村飲水解困提升到飲水安全高度。截至2015年底,我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2.1%,城鎮自來水管網覆蓋行政村比例達42.4%。

2009年

海南省水務廳成立,為履行涉水事務管理職責奠定基礎。

2011年

全省汙水處理廠縣縣通水全覆蓋,是全國實現汙水處理“縣縣通水”第七個省份。

2014年

我省印發《關於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結合我省省直管市縣實際情況,將原由村、鎮(鄉)管理的小型水庫全部收歸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

2016年

國家開始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截至2017年底,我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5%,城鎮自來水管網覆蓋行政村比例達44%。

海南省水務集團註冊成立,按照省“多規合一”要求,推進實現我省水務產業一體化、統一資源配置、統一運營管理、統一調度指揮和規模化經營。

2017年

全省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3%,汙水處理率由40%提高到81.6%。

我省全面貫徹落實河長制,設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1743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