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南繁矽谷”為“中國飯碗”築牢底座

海南日報記者林詩婷 袁宇 徐慧玲

春光四月, 蛙鳴山翠。 位於三亞水稻公園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 清風吹拂, 稻浪滾滾, 百花飄香, 一派生機勃勃。

春去秋來, 60餘年來, 三亞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計的南繁科研工作者, 前來開展育種、制種等農業科研工作, 屢屢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讓一顆顆“金種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十分寶貴。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

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 ”4月12日下午, 習近平總書記冒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 查看了南繁優質品種樣品, 瞭解“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和南繁優質水稻的產量、口感和推廣情況, 對奮戰在一線的農業科研工作者留下了殷殷囑託與真切期許。

“新時代的農業科研要邁上新水準, 我們要研究更優質的水稻品種, 積極發揮農業創新、科技聚集與成果擴散作用, 以農業科技扛起‘國家擔當’, 不辜負習總書記的深情囑託與期望。 ”福建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謝華安說。

朝著習總書記的指引方向, 海南不負使命,

砥礪前行, “南繁矽谷”定將扛起“國家擔當”!

當好“火車頭”引領農業發展

今天,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 綠意青蔥, 稻穗搖曳。 水稻新品種展示基地中, 田埂兩側種滿了來自18個省、70家單位的500個水稻品種, 集中展示了國內前沿的農業科研成果, 產量、外觀、抗性各有千秋, 好似一場“擂臺賽”。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回憶說道:“習總書記說的‘十幾億人口要吃飯, 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這句話, 情真意切, 鼓舞人心, 我們將依託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通過打造南繁試驗基地平臺、公共開放實驗室、南繁資訊服務平臺等, 彙聚人才資源, 為‘種好米’‘吃好飯’破題開方, 讓中國百姓不僅能‘吃飽飯’, 還要‘吃好飯’。 ”柯用春說。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熱帶農業資源,

海南具有發展南繁育種無可比擬的優勢, 從1956年第一批科研工作者踏入這片熱土起, 迄今已有60餘年。 如今, 三亞南繁基地已成為中國農業科技和國家種業的“矽谷”, 每年都有數千名科研工作者活躍于此, 並吸引了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的科學家前來選育品種。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習總書記對糧食問題的高度重視, 激勵著柯用春等一代代農業科技人員刻苦鑽研、甘於奉獻。

謝華安也不會忘記, 習總書記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 對農業科研專家們的真切關懷, “總書記非常關心農業科技工作, 他特地來水稻田考察, 問產量,

問品質, 對國人溫飽與糧食安全充滿了牽掛, 激勵著我們要進一步引領農業科技事業發展, 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 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讓種水稻的農民收益更高。 ”

當好“助推器”助力農業提質

5年前, 習總書記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東港村育種基地視察時, 曾對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朱仁山等在場的農業科研工作者說:“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5年後, 習總書記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 同樣對朱仁山等奮戰一線的南繁工作者留下了真切囑託。

相似的高溫天氣, 熟悉的田間, 溫暖的話語, 回憶起這段經歷, 朱仁山深有感觸:“習總書記對我們提出了具體要求, 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重托與期望,

繼續紮根一線, 努力將科研工作做得更好, 育出更切合實際、更易於大面積推廣、生產的品種, 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

發揮南繁優勢, 加強科技創新, 促進農業提質。 一代又一代揮汗田間的農業科技人員深知, 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關乎粒粒糧食的安全, 關乎百姓的生產、生活, 關乎一個大國的發展自信。

近年來, 一系列推動南繁科研育種事業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2015年10月,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正式出臺, 對南繁的基地建設和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此外, 海南以三亞、樂東、陵水等市縣為中心, 核准劃定南繁保護區和核心區, 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範圍重點保護, 持續支持南繁科研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投身南繁事業30餘年的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華澤田說:“習總書記關心我國優質稻米育種工作,為農業科研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緊緊圍繞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水稻育種升級轉型,從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轉變,讓中國稻香飄出國門。”

當好“接力棒”傳承科研技術

4月12日17時許,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稻田生機勃勃,和煦的陽光映照在幾張青春活力的臉龐上——來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陳濤、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猶召、中國水稻研究所的張華麗等“80後”農業科技人員在田間交流、學習,回味著習總書記對年輕一代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溫馨話語與真情鼓勵。

“總書記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時,還親切地與我們握手、交流,對我說‘你很年輕’,讓我感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對年輕一代農業科研工作人員的殷切希望和關懷。”陳濤說,作為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們將不辜負習總書記的真切囑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水稻育種的“接力棒”傳承下去,培育更好的品種,造福更多的農民,為中國種業加快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十分寶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我們更要倍加珍惜、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以自己的綿薄力量,助力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張華麗說。(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4月12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農業技術工作人員在田間工作。本報記者李英挺攝

4月12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遊客在稻田間參觀。本報記者李英挺攝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海南南繁走向世界的中國“種業矽谷”

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林詩婷 徐慧玲

走進位於三亞海棠灣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大片綠汪汪的水稻整齊豐茂,稻穗籽粒膨大,長勢喜人。這片水田裡,種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197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在三亞發現野生稻“野敗”,隨後“南優”“矮優”“威優”“汕優”等系列秈型雜交水稻相繼湧現,“吃飽飯”不再遙不可及。

資料顯示,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中國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中,有1345個出自南繁,占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育自南繁的占比超過九成。憑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種質資源,占地僅20萬畝的南繁科研育制種基地已成為“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

南繁,中國種業“加速器”

一組數字,振奮人心。1997年,中國超級稻接連突破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關目標;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千億斤的新臺階;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超優千號”實現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現在,我國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應該歸功於南繁。”袁隆平說,從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到了1998年,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近半個世紀以來,南繁種業為全國農業發展,尤其是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正因有了南繁這個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推廣明顯提速。通過南繁,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我國得以在水稻育種技術取得多項突破,得以利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彰顯了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貢獻。

經過60餘年的發展,我國已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抗蟲害的棉花,海南這片熱土上接連出現了一個個農業奇跡。

南繁,走向世界的“種業矽谷”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種源超過八成來自海南。

“最開始是單純的育制種,借助南繁平臺,在資源資訊技術等方面開展交流、成果轉化與交易種質。”今年63歲的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華澤田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身南繁,他說,“如今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水稻已經走出了國門,成為世界品牌。”

“2016年的資料顯示,雜交稻在國外的種植面積達到600萬公頃。”袁隆平自豪地說,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十足,不僅口感一流,畝產量更是世界領先。

“中國種業走向世界,海南南繁是‘中轉站’和‘出海口’。”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介紹,東南亞是世界水稻種植的重要區域,而三亞的水稻生態、生產條件與東南亞國家相近,在三亞培育的水稻品種符合東南亞的水稻生產條件。為此,三亞每年吸引了數十批次、上百人的國外專家和學員前來考察學習農業技術、南繁品種,尋求南繁育種支持。

隆平高科副總裁、雜交水稻國際研發首席專家謝放鳴透露,2017年,隆平高科成立三亞海外研發中心總部,利用在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建立的研發站,進一步開拓當地市場,“越南是最早進行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的東南亞國家,雜交水稻種子進口量最高達2萬噸。”

風吹稻葉百花香。最近15年來,從三亞走出的種子頗受農民和市場的喜愛。“近年通過南北穿梭育種,選育的‘紅冠’‘牛美龍3號’等厚皮網紋甜瓜品種已成為海南主栽品種,還成功推廣到甘肅、陝西、福建、江西等省。”海南錦田種業副總經理杜平介紹,三亞培育出的種子品質好、適應性強,種植戶非常喜歡。其中南繁兩系雜交稻親本繁種更占到全國兩系親本繁種總量的80%。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給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送來了大禮包,提出要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支援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柯用春說,這將進一步推動南繁成果走出去。

南繁,為海南帶來發展紅利

如何守好南繁寶庫?海南給出了堅定答案: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範圍。

“南繁對內扛起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對外要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打造世界級種業產業集群。”柯用春說,南繁位列中國農業科研的最尖端領域,其人才背後的資源值得利用,“我們可以一方面借助南繁加強自身品種的更新換代,促進良種培育,另一方面挖掘南繁周邊資源,如開展稻種種權交易、資訊交流、發展迴圈農業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三亞就支持籌建國際種子現貨和期貨交易中心,推進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和海棠灣國家水稻公園建設,啟用了海南國家南繁研發中心暨公共試驗服務平臺。當前,三亞正在建海棠灣南繁小鎮,建設集科研、旅遊、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南繁中心,把三亞南繁打造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種業創新高地。

“2017年三亞南繁迎來印尼學生求學,巴基斯坦的學生也將來三亞學習,這也是三亞農業科研實力強勁的有力證明。”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三亞將繼續利用南繁資源優勢培育本地農業科技企業,同時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與瀾湄國家在農業、科研、教育、經貿方面的合作,為東盟國家6億人口提供前沿農業良種和技術,讓南繁成為驅動三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助力海南農業轉型升級。

(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三亞水稻公園一期規劃面積2800畝,計畫總投資23億元人民幣,將打造成集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耕文化、稻作文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動感體驗、民俗風情、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景區。本報記者武威攝

投身南繁事業30餘年的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華澤田說:“習總書記關心我國優質稻米育種工作,為農業科研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緊緊圍繞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水稻育種升級轉型,從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轉變,讓中國稻香飄出國門。”

當好“接力棒”傳承科研技術

4月12日17時許,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稻田生機勃勃,和煦的陽光映照在幾張青春活力的臉龐上——來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陳濤、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猶召、中國水稻研究所的張華麗等“80後”農業科技人員在田間交流、學習,回味著習總書記對年輕一代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溫馨話語與真情鼓勵。

“總書記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時,還親切地與我們握手、交流,對我說‘你很年輕’,讓我感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對年輕一代農業科研工作人員的殷切希望和關懷。”陳濤說,作為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們將不辜負習總書記的真切囑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水稻育種的“接力棒”傳承下去,培育更好的品種,造福更多的農民,為中國種業加快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十分寶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我們更要倍加珍惜、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以自己的綿薄力量,助力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張華麗說。(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4月12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農業技術工作人員在田間工作。本報記者李英挺攝

4月12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遊客在稻田間參觀。本報記者李英挺攝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海南南繁走向世界的中國“種業矽谷”

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林詩婷 徐慧玲

走進位於三亞海棠灣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大片綠汪汪的水稻整齊豐茂,稻穗籽粒膨大,長勢喜人。這片水田裡,種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197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在三亞發現野生稻“野敗”,隨後“南優”“矮優”“威優”“汕優”等系列秈型雜交水稻相繼湧現,“吃飽飯”不再遙不可及。

資料顯示,最近10年,主要農作物中,由中國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中,有1345個出自南繁,占總數的86%;由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育自南繁的占比超過九成。憑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種質資源,占地僅20萬畝的南繁科研育制種基地已成為“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

南繁,中國種業“加速器”

一組數字,振奮人心。1997年,中國超級稻接連突破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攻關目標;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邁上千億斤的新臺階;2017年,袁隆平創新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超優千號”實現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現在,我國雜交水稻年增產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勞應該歸功於南繁。”袁隆平說,從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到了1998年,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近半個世紀以來,南繁種業為全國農業發展,尤其是解決13億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正因有了南繁這個農作物育種的“加速器”,我國農作物品種選育推廣明顯提速。通過南繁,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我國得以在水稻育種技術取得多項突破,得以利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彰顯了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貢獻。

經過60餘年的發展,我國已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抗蟲害的棉花,海南這片熱土上接連出現了一個個農業奇跡。

南繁,走向世界的“種業矽谷”

一碗白米飯,送到嘴邊,你也許想不到,它的種源超過八成來自海南。

“最開始是單純的育制種,借助南繁平臺,在資源資訊技術等方面開展交流、成果轉化與交易種質。”今年63歲的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華澤田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身南繁,他說,“如今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水稻已經走出了國門,成為世界品牌。”

“2016年的資料顯示,雜交稻在國外的種植面積達到600萬公頃。”袁隆平自豪地說,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十足,不僅口感一流,畝產量更是世界領先。

“中國種業走向世界,海南南繁是‘中轉站’和‘出海口’。”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介紹,東南亞是世界水稻種植的重要區域,而三亞的水稻生態、生產條件與東南亞國家相近,在三亞培育的水稻品種符合東南亞的水稻生產條件。為此,三亞每年吸引了數十批次、上百人的國外專家和學員前來考察學習農業技術、南繁品種,尋求南繁育種支持。

隆平高科副總裁、雜交水稻國際研發首席專家謝放鳴透露,2017年,隆平高科成立三亞海外研發中心總部,利用在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建立的研發站,進一步開拓當地市場,“越南是最早進行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的東南亞國家,雜交水稻種子進口量最高達2萬噸。”

風吹稻葉百花香。最近15年來,從三亞走出的種子頗受農民和市場的喜愛。“近年通過南北穿梭育種,選育的‘紅冠’‘牛美龍3號’等厚皮網紋甜瓜品種已成為海南主栽品種,還成功推廣到甘肅、陝西、福建、江西等省。”海南錦田種業副總經理杜平介紹,三亞培育出的種子品質好、適應性強,種植戶非常喜歡。其中南繁兩系雜交稻親本繁種更占到全國兩系親本繁種總量的80%。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給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送來了大禮包,提出要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支援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柯用春說,這將進一步推動南繁成果走出去。

南繁,為海南帶來發展紅利

如何守好南繁寶庫?海南給出了堅定答案: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範圍。

“南繁對內扛起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對外要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打造世界級種業產業集群。”柯用春說,南繁位列中國農業科研的最尖端領域,其人才背後的資源值得利用,“我們可以一方面借助南繁加強自身品種的更新換代,促進良種培育,另一方面挖掘南繁周邊資源,如開展稻種種權交易、資訊交流、發展迴圈農業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三亞就支持籌建國際種子現貨和期貨交易中心,推進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和海棠灣國家水稻公園建設,啟用了海南國家南繁研發中心暨公共試驗服務平臺。當前,三亞正在建海棠灣南繁小鎮,建設集科研、旅遊、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南繁中心,把三亞南繁打造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種業創新高地。

“2017年三亞南繁迎來印尼學生求學,巴基斯坦的學生也將來三亞學習,這也是三亞農業科研實力強勁的有力證明。”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三亞將繼續利用南繁資源優勢培育本地農業科技企業,同時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與瀾湄國家在農業、科研、教育、經貿方面的合作,為東盟國家6億人口提供前沿農業良種和技術,讓南繁成為驅動三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助力海南農業轉型升級。

(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三亞水稻公園一期規劃面積2800畝,計畫總投資23億元人民幣,將打造成集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耕文化、稻作文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動感體驗、民俗風情、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景區。本報記者武威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