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吉林省啟動白山松水民俗文化密碼,鄉村民俗遊一炮而紅,

​​海蘭江民俗生態園。 (資料圖片)

​舒蘭市“二合雪鄉”。 (資料圖片)

​舒蘭市“二合雪鄉”。 (資料圖片)

​舒蘭市“二合雪鄉”。 (資料圖片)

任何一個民族, 都有其源遠流長的優良文化傳統。 如果說, 在歲月積澱中繼承這些寶貴的民俗文化是源自本能, 那麼, 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去挖掘優秀民俗文化,

賦予其更為深刻的社會和經濟內涵, 則是新時代開拓者的本領。

在廣袤的吉林大地, 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用“旅遊+”思維啟動白山松水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密碼, 一步步文化風情交會、生態景觀交融的旅遊“好棋”層見迭出, 一個個讓旅遊業持續“生金”的市場經驗巧妙“落子”, 一幅幅文旅融合的產業演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鄉村民俗遊進入旺勢

初春時節, 來到海蘭江南岸的龍井市東盛湧鎮仁化村, 仁化湖的冰面漸漸消融, 清澈的空氣中似乎帶著泥土的芬芳。 這幾年, 在村支書元永鎮的帶領下, 這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小山村搭上了民俗旅遊業發展的快車。 人們在村頭的荒地上揮汗如雨近6載, 創造性地建起了占地面積達32公頃的“海蘭江民俗生態園”。

生態園裡, 朝鮮族傳統民宿村、原生態蒲棒濕地、長白山奇石館、日光生態主題餐廳、恐龍館等休閒旅遊項目交相輝映。

在民俗文化小廣場上, “辣白菜節”宣傳標語格外醒目。 不遠處的楊樹林裡, 朝鮮族的醬菜缸、漢族的酸菜缸等北方傳統農耕文化老物件, 一個壘一個, 高高疊放成立柱狀。 “這些缸啊、磨盤啊, 都是從周邊村子裡拾掇來的。 村民生活水準提高了, 老物件扔了可惜, 放在這裡, 做成景觀, 還挺受歡迎。 ”元永鎮介紹, 仁化村至延吉市的公路貫通指日可待, 更堅定了仁化村將以民俗文化旅遊業吸引城市居民前來休閒度假的信心。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 小時候一到過年,

鄉親們就聚在一起剪窗花、貼福字, 家裡都會燉上滿滿一鍋豬肉酸菜粉條兒。 我曾經以為, 咱的年味兒也是祖國各地共有的。 直到與外省的朋友聊起過年的習俗, 看到他們因為好奇瞪圓的眼睛, 才知道, 這東北的年味兒是我家鄉所獨有的民俗。 ”在長白山脈西麓老爺嶺腳下的舒蘭市“二合雪鄉”, 37歲的孫琳琳經營了一家集住宿、餐飲、休閒於一體的農家樂, 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 她既忙碌又快樂。 因為這個春節, 二合旅遊業太紅火了——

不大的小山村裡, 幾十家農家樂都迎來了客房爆滿, 村民和遊客一起貼年畫、包餃子、放鞭炮、演二人轉。 遊客們有的盤著腿, 坐上熱烘烘的火炕, 吃著熱騰騰的東北菜;有的擺弄著民宿裡陳列的關東老物件, 爭相跟籬笆院牆上懸掛的大紅燈籠、村頭新堆砌的苞米“黃金屋”拍照留念。

“2015年,二合為了轉型,村民集資成立旅遊公司。先用冰雪旅遊打開市場知名度,開春之後種花海,夏季主推避暑,秋季做採摘,我們想發展四季遊。”說起旅遊,村支書盧才書樂得合不攏嘴。

自2017年末至今,二合累計接待遊客10萬余人次,旅遊收入達1000多萬元。據統計,僅大年初三當天,二合就接待遊客近5000人次。

為了發展旅遊,這幾年,二合新修了路、安上了路燈,建起了室內衛生間、生物汙水處理廠和停車場,為城市遊客提供便利。不過,小山村的整體格局和餐飲結構,卻沒大變樣。其目的,就是為了保留最質樸的關東風情和濃濃的鄉土風貌。

“一站式”互動體驗受青睞

像二合一樣,剛剛過去的冬季,位於我省東南部的臨江松嶺雪村,也是篝火通紅,笑聲陣陣。

大年三十,來自廣州、合肥、成都等地的遊客,拖家帶口齊聚小山村,在漫天大雪裡體驗樂趣十足的關東大年。範建超經營的農家大院,在雪村很有名氣。發展鄉村旅遊十來年,他深信,“熱情的服務和地道的鄉音是咱東北旅遊最美麗的風景。”范建超邊說邊將室外凍得硬邦邦的黏豆包和大饅頭收進食品箱。轉身回屋,他又麻溜地用竹條串著紅彤彤的大山楂。

遇見松嶺雪村副書記李善梅時,她正領著20多名廣東遊客換上印有紅花綠葉圖案大花布棉襖。手把手教遊客們紮緊綠色頭巾,耍起粉色綢緞扇子,做足了扭一曲東北大秧歌的架勢。看著不遠處,木柵欄前方戲雪場地上的遊客們肆意地跑著、鬧著、笑著,堆著雪人、打著雪仗,李善梅告訴記者,這兩年,松嶺雪村憑藉淳樸的關東風情和水墨畫般的冬季雪景,在互聯網和微信平臺上“火”了起來,不少親子遊、研學游、攝影采風等旅遊團都紛至遝來。

在安圖縣前往長白山北景區的明東公路上,坐落著一個大名鼎鼎的朝鮮族村莊——萬寶鎮紅旗村。南來北往的遊客,不分季節,都會因其“中國朝鮮族第一村”的美譽慕名而至。青瓦白牆的朝鮮族民宿整齊劃一,朝鮮族特色飯店隨處可見,這是紅旗村最為成熟的民俗旅遊發展模式。走進紅旗村,悠揚的阿裡郎歌謠以伽倻琴為曲、以長鼓為奏。歌聲陣陣,彩裙飄飄,姑娘小夥跳起歡快的農樂舞,甩起吉祥象帽彩帶。圍繞村裡的旅遊產業,村民們有的專營旅遊商品,有的加入了民俗表演團隊,還有的因做得一手朝鮮族好菜而經營起小飯館。在紅旗村,遊客們不但能跟朝鮮族大爺大娘一起製作打糕、米腸和泡菜;身手敏捷的年輕人,還可以來到村部前院,體驗與岑天大秋千“試比高”的樂趣……現在,紅旗村不僅建成了水上休閒園、百年老宅、民俗體驗館、演藝中心等項目,整個村莊已被打造成集展示傳統民俗和現代生活於一體的“朝鮮族民俗博覽館”。

轉型蘊機遇,融合發展需深耕

其實,像二合雪鄉、紅旗村一樣,以提供高品質民俗文化旅遊要素而在旅遊經濟市場中嶄露頭角的文旅融合項目,在我省還有很多。例如查幹湖冬捕、敦化老白山雪村、和龍金達萊民俗村、通化東來鄉鹿圈子村、錦江木屋村等。探究其發展共性,都是在經濟、社會、文化均衡協調的實踐中,不斷從產業供給側發力,在民俗線性觀光產品的基礎上,延伸出旅遊餐飲、賓館住宿、交通、景觀旅遊、旅遊商品、娛樂休閒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旅遊供給側改革,需要抓准吉林特色。產業為基、文化為魂,在旅遊業硬體配套普遍趨於完善的時代,誰能以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質,誰能講好吉林故事,誰才能對遊客具備長足的吸引力。”在長春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源玉看來,通過資訊對稱來有針對性地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和創新整合行銷,是旅遊服務商需要探索的改革關鍵。隨著休閒旅遊時代到來,自駕遊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景區和旅行商的收入結構和產品服務都應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

“民俗文化抵抗市場經濟衝擊的能力較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對於傳統的民俗文化要弘揚和保護,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旅遊業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東北師範大學教師胡天舒認為,旅遊活動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的體驗,而民俗文化又是具有特殊文化內涵、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類型,在旅遊活動中對於遊客的吸引力較大。

“在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核。同時,應以高標準、高品位為原則,對於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行精雕細琢,形成區域特色。旅遊業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要注意調控,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合理地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避免多而不精、大而不強、活力不足等問題。”胡天舒說。

記者 李樊

編輯 馬賀​

爭相跟籬笆院牆上懸掛的大紅燈籠、村頭新堆砌的苞米“黃金屋”拍照留念。

“2015年,二合為了轉型,村民集資成立旅遊公司。先用冰雪旅遊打開市場知名度,開春之後種花海,夏季主推避暑,秋季做採摘,我們想發展四季遊。”說起旅遊,村支書盧才書樂得合不攏嘴。

自2017年末至今,二合累計接待遊客10萬余人次,旅遊收入達1000多萬元。據統計,僅大年初三當天,二合就接待遊客近5000人次。

為了發展旅遊,這幾年,二合新修了路、安上了路燈,建起了室內衛生間、生物汙水處理廠和停車場,為城市遊客提供便利。不過,小山村的整體格局和餐飲結構,卻沒大變樣。其目的,就是為了保留最質樸的關東風情和濃濃的鄉土風貌。

“一站式”互動體驗受青睞

像二合一樣,剛剛過去的冬季,位於我省東南部的臨江松嶺雪村,也是篝火通紅,笑聲陣陣。

大年三十,來自廣州、合肥、成都等地的遊客,拖家帶口齊聚小山村,在漫天大雪裡體驗樂趣十足的關東大年。範建超經營的農家大院,在雪村很有名氣。發展鄉村旅遊十來年,他深信,“熱情的服務和地道的鄉音是咱東北旅遊最美麗的風景。”范建超邊說邊將室外凍得硬邦邦的黏豆包和大饅頭收進食品箱。轉身回屋,他又麻溜地用竹條串著紅彤彤的大山楂。

遇見松嶺雪村副書記李善梅時,她正領著20多名廣東遊客換上印有紅花綠葉圖案大花布棉襖。手把手教遊客們紮緊綠色頭巾,耍起粉色綢緞扇子,做足了扭一曲東北大秧歌的架勢。看著不遠處,木柵欄前方戲雪場地上的遊客們肆意地跑著、鬧著、笑著,堆著雪人、打著雪仗,李善梅告訴記者,這兩年,松嶺雪村憑藉淳樸的關東風情和水墨畫般的冬季雪景,在互聯網和微信平臺上“火”了起來,不少親子遊、研學游、攝影采風等旅遊團都紛至遝來。

在安圖縣前往長白山北景區的明東公路上,坐落著一個大名鼎鼎的朝鮮族村莊——萬寶鎮紅旗村。南來北往的遊客,不分季節,都會因其“中國朝鮮族第一村”的美譽慕名而至。青瓦白牆的朝鮮族民宿整齊劃一,朝鮮族特色飯店隨處可見,這是紅旗村最為成熟的民俗旅遊發展模式。走進紅旗村,悠揚的阿裡郎歌謠以伽倻琴為曲、以長鼓為奏。歌聲陣陣,彩裙飄飄,姑娘小夥跳起歡快的農樂舞,甩起吉祥象帽彩帶。圍繞村裡的旅遊產業,村民們有的專營旅遊商品,有的加入了民俗表演團隊,還有的因做得一手朝鮮族好菜而經營起小飯館。在紅旗村,遊客們不但能跟朝鮮族大爺大娘一起製作打糕、米腸和泡菜;身手敏捷的年輕人,還可以來到村部前院,體驗與岑天大秋千“試比高”的樂趣……現在,紅旗村不僅建成了水上休閒園、百年老宅、民俗體驗館、演藝中心等項目,整個村莊已被打造成集展示傳統民俗和現代生活於一體的“朝鮮族民俗博覽館”。

轉型蘊機遇,融合發展需深耕

其實,像二合雪鄉、紅旗村一樣,以提供高品質民俗文化旅遊要素而在旅遊經濟市場中嶄露頭角的文旅融合項目,在我省還有很多。例如查幹湖冬捕、敦化老白山雪村、和龍金達萊民俗村、通化東來鄉鹿圈子村、錦江木屋村等。探究其發展共性,都是在經濟、社會、文化均衡協調的實踐中,不斷從產業供給側發力,在民俗線性觀光產品的基礎上,延伸出旅遊餐飲、賓館住宿、交通、景觀旅遊、旅遊商品、娛樂休閒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旅遊供給側改革,需要抓准吉林特色。產業為基、文化為魂,在旅遊業硬體配套普遍趨於完善的時代,誰能以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質,誰能講好吉林故事,誰才能對遊客具備長足的吸引力。”在長春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源玉看來,通過資訊對稱來有針對性地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和創新整合行銷,是旅遊服務商需要探索的改革關鍵。隨著休閒旅遊時代到來,自駕遊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景區和旅行商的收入結構和產品服務都應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

“民俗文化抵抗市場經濟衝擊的能力較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對於傳統的民俗文化要弘揚和保護,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旅遊業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東北師範大學教師胡天舒認為,旅遊活動是求新求異、愉悅身心的體驗,而民俗文化又是具有特殊文化內涵、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類型,在旅遊活動中對於遊客的吸引力較大。

“在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核。同時,應以高標準、高品位為原則,對於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行精雕細琢,形成區域特色。旅遊業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要注意調控,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合理地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避免多而不精、大而不強、活力不足等問題。”胡天舒說。

記者 李樊

編輯 馬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