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鄭州南關街,沒有人餓著肚子回家

在鄭州, 有那麼幾條街, 每家店鋪, 每個小攤都帶著老鄭州的氣息, 光聽名字就流口水。 南關街, 就是其中一個。

這條與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管城街四街交會的街道,

從鄭州還是鄭縣時便已存在, 見證過鄭州城牆的建立與倒塌, 與商城遺址一起, 經受過歷史暴風雨的沖刷與洗禮。

1968年的鄭州衛星圖

如今的南關街, 雖早已不是舊時模樣, 但那些歷史打磨出的獨特味道, 卻足以讓每一個從這裡經過的人,

都難以忘懷。

在這裡生活的老人, 都稱得上是根正苗紅的老鄭州, 別人當成景點遊玩的商城遺址, 對於他們可能只是踏青、打牌的後院罷了。

老街, 老人, 自然也少不了老館子。 在南關街上走一遭, 隨便進去的一家店可能都開了十年二十年, 甚至更久。

因為是老城區, 這裡的店鋪大多都有些“其貌不揚”。 可你若是嫌棄那門頭破爛, 裝潢不佳而捏著鼻子走過, 那對不起, 你剛剛錯過的, 可能便是鄭州最好吃的某家蒼蠅館子。

馬記老式燴面

據說, 全鄭州有兩千多家燴麵館子, 像馬記這樣能開上十多年的卻並不多。 和加了咖喱的四廠、加了鮑魚、海參的蕭記不同, 他家買的是傳統老式燴面, 這麼多年一直不變。

湯頭很濃,羊肉味比較重,除了海帶、粉條、千張,沒有多餘的配菜,地道的老式燴面的做法。只是肉煮的有些老,有些嚼不動。

這條街上與馬記齊名的,還有這家西三燴面,這家的羊肉肥瘦相間,麵條寬而彈,也是常年一到飯點就客滿。這兩家店裡的食客也大多都是中年人,不知道他們吃著這裡的燴面,是否會想起小時候的味道呢。

店名:馬記老式燴面

地址: 南關街與德濟路交叉口丁字路口路東(近隴海路)

人均:15元

老洛陽麵館

從西三燴面的招牌下穿過,走進大院,往深處走一段,可以看到一片紅彤彤的寫著“中華餐飲名店”招牌,老洛陽麵館便藏身於這深巷之中。我們去的時候是下午一點,看這門口林立的電動車,便知其生意的火爆。

糊塗面不愧是老洛陽名吃,口味在鄭州絕對數的進前十,而且量大實惠。花生碎、豆角攪開,挑一筷子面入口,再捧起碗喝上一口湯,胃裡頓時暖烘烘的。面很入味,軟而不碎,互相不粘連,配菜放了十足十,而且新鮮,實在是無可挑剔的美味。

除了招牌的糊塗面,米酒湯圓、焦炸丸子、鹵面也都是口碑爆棚的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甜味菜品真的挺捨得放糖的,醋醋這種甜食愛好者都有點略HOLD不住,大家小心踩雷。

甜到掉牙的米酒蛋花湯

店名:老洛陽麵館

地址: 南關街128號(西三燴面附近)

人均:10元

田記擀面皮大王

醋醋所說的“貌不驚人但超好吃”的館子,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這家田記擀面皮大王了。若不是來之前做了功課,看到這幽深的店面,油膩的捲簾門,還有旁邊的寵物門診,我一定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

不過,像這樣不“靠臉吃飯”而開了十幾年的飯店,果然有他的獨家絕學,麵條勁道,辣椒油奇香,真是欲罷不能。

聽拼桌的大姐說,她小時候在這片上學的時候,夏天最喜歡吃這家的擀面皮,那時候才三四塊錢一份,現在雖然漲到了七塊錢,但依然時常來光顧,這麼多年,還是原來的老味道。來這裡的人吃的不止是面皮,更是想尋找那些童年的美好回憶吧。

店名:田記擀面皮大王

地址: 南關街128號(西三燴面附近)

人均:7元

趙記米皮

說起酒香不怕巷子深,趙記也是其中之一。醋醋和文文在熊兒河橋上走了兩遭,靠著手機導航才終於找到了這個傳說中超正宗的米皮老店。

這是下午兩點鐘,店內的盛況,大家隨便感受一下南關街人民對趙記米皮的熱愛程度,而且據說他家現在的重頭不在堂食,而是外賣……

這兩天天氣熱,正是吃涼麵米皮的好時候,他家的鹵汁尤其好吃,拌出的米皮不鹹但卻能恰好入味,辣椒磨得很細,聞著就很香。

周遭的店面換了又換,這家店卻歷經風雨始終屹立不倒,靠的便是吸引回頭客的好味道吧!

店名:趙記米皮

地址: 南關街168號(近熊兒河)

人均:7元

宋老三蘇肉老店

說起宋老三,總覺得沒有叫高門台順口。因為一家店而帶火了一個地名的,全鄭州恐怕也是獨一份了。非常典型的蒼蠅館子,完全談不上什麼環境裝修,人多的時候,都得端著碗到對面花壇上去吃。即便如此,食客們依舊絡繹不絕。

羊肉都是當天早晨拉來現殺的羊羔肉,取的最嫩的肋條肉切片,肥瘦相間,生薑去腥,先煮後蒸,食客點單以後,用滾滾的羊肉湯那麼一燙,撒上一把香菜即可出鍋。食客按照自己的口味再加辣子和鹽。

肥肉入口即化,瘦肉鮮嫩易嚼,肉湯不膻不膩,配上香菜的清香,只有“好吃”二字能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除了可以吃到美食,更能感受到最正宗、最市井老鄭州生活氣息。喝上一碗熱湯,大聲用方言聊天,從裡到外沾上慢慢的煙火氣,和朋友們說笑著回家,這便是最鄭州的人生。

店名:宋老三蘇肉老店

地址: 南關街168號(近熊兒河)

人均:30元

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大致相同,老街卻各有各的風味。鋼筋水泥鑄成了一座城市的筋骨,隱藏其中的老街小巷,則如血管,讓之它鮮活,充滿生機。

記得最開始工作的時候,租住在CBD,想買個針線都要走好遠的路,鄧尼斯七天地很大,可卻找不到小時候喝過的一瓶廉價飲料。而回到二七、回到管城的時候,才重新獲得那種腳踏實地的安心感。

多少人在南關街長大、上學,在捲煙廠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最後又在這裡老去。南關街上的很多老地方已經永遠地消失在了地圖上,比如小廟、國營布店、高門台百貨……橋頭的石獅子也被人塗鴉上了一片紅色,失去了當年的莊重威嚴。

經濟飛速發展,老街也在不斷變化,多年以後,摩天大樓可能會被新的地標所取代,可那個廉價的路邊小攤、那個開了十幾年的滷味老鋪、那個樓下小超市里老闆熟悉的笑臉,卻會深深植根於記憶中,只要談起,便會心潮湧動。

總有一天,路邊打架子鼓的少年,也會變成公園裡的鶴髮老翁,曾經一起吃過地攤的夥伴也會散落西東。

可是醋醋仍然希望,幾十年後的一天,某個路人拿著地圖,向我問起隱藏於深巷的某某老館子的時候,我依然可以拄著拐杖,為他們引上一段路,嘮嘮這條街,這家店,回味一下當年的美好。

而這,大概就是一個城市的溫度與傳承。

湯頭很濃,羊肉味比較重,除了海帶、粉條、千張,沒有多餘的配菜,地道的老式燴面的做法。只是肉煮的有些老,有些嚼不動。

這條街上與馬記齊名的,還有這家西三燴面,這家的羊肉肥瘦相間,麵條寬而彈,也是常年一到飯點就客滿。這兩家店裡的食客也大多都是中年人,不知道他們吃著這裡的燴面,是否會想起小時候的味道呢。

店名:馬記老式燴面

地址: 南關街與德濟路交叉口丁字路口路東(近隴海路)

人均:15元

老洛陽麵館

從西三燴面的招牌下穿過,走進大院,往深處走一段,可以看到一片紅彤彤的寫著“中華餐飲名店”招牌,老洛陽麵館便藏身於這深巷之中。我們去的時候是下午一點,看這門口林立的電動車,便知其生意的火爆。

糊塗面不愧是老洛陽名吃,口味在鄭州絕對數的進前十,而且量大實惠。花生碎、豆角攪開,挑一筷子面入口,再捧起碗喝上一口湯,胃裡頓時暖烘烘的。面很入味,軟而不碎,互相不粘連,配菜放了十足十,而且新鮮,實在是無可挑剔的美味。

除了招牌的糊塗面,米酒湯圓、焦炸丸子、鹵面也都是口碑爆棚的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甜味菜品真的挺捨得放糖的,醋醋這種甜食愛好者都有點略HOLD不住,大家小心踩雷。

甜到掉牙的米酒蛋花湯

店名:老洛陽麵館

地址: 南關街128號(西三燴面附近)

人均:10元

田記擀面皮大王

醋醋所說的“貌不驚人但超好吃”的館子,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這家田記擀面皮大王了。若不是來之前做了功課,看到這幽深的店面,油膩的捲簾門,還有旁邊的寵物門診,我一定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

不過,像這樣不“靠臉吃飯”而開了十幾年的飯店,果然有他的獨家絕學,麵條勁道,辣椒油奇香,真是欲罷不能。

聽拼桌的大姐說,她小時候在這片上學的時候,夏天最喜歡吃這家的擀面皮,那時候才三四塊錢一份,現在雖然漲到了七塊錢,但依然時常來光顧,這麼多年,還是原來的老味道。來這裡的人吃的不止是面皮,更是想尋找那些童年的美好回憶吧。

店名:田記擀面皮大王

地址: 南關街128號(西三燴面附近)

人均:7元

趙記米皮

說起酒香不怕巷子深,趙記也是其中之一。醋醋和文文在熊兒河橋上走了兩遭,靠著手機導航才終於找到了這個傳說中超正宗的米皮老店。

這是下午兩點鐘,店內的盛況,大家隨便感受一下南關街人民對趙記米皮的熱愛程度,而且據說他家現在的重頭不在堂食,而是外賣……

這兩天天氣熱,正是吃涼麵米皮的好時候,他家的鹵汁尤其好吃,拌出的米皮不鹹但卻能恰好入味,辣椒磨得很細,聞著就很香。

周遭的店面換了又換,這家店卻歷經風雨始終屹立不倒,靠的便是吸引回頭客的好味道吧!

店名:趙記米皮

地址: 南關街168號(近熊兒河)

人均:7元

宋老三蘇肉老店

說起宋老三,總覺得沒有叫高門台順口。因為一家店而帶火了一個地名的,全鄭州恐怕也是獨一份了。非常典型的蒼蠅館子,完全談不上什麼環境裝修,人多的時候,都得端著碗到對面花壇上去吃。即便如此,食客們依舊絡繹不絕。

羊肉都是當天早晨拉來現殺的羊羔肉,取的最嫩的肋條肉切片,肥瘦相間,生薑去腥,先煮後蒸,食客點單以後,用滾滾的羊肉湯那麼一燙,撒上一把香菜即可出鍋。食客按照自己的口味再加辣子和鹽。

肥肉入口即化,瘦肉鮮嫩易嚼,肉湯不膻不膩,配上香菜的清香,只有“好吃”二字能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除了可以吃到美食,更能感受到最正宗、最市井老鄭州生活氣息。喝上一碗熱湯,大聲用方言聊天,從裡到外沾上慢慢的煙火氣,和朋友們說笑著回家,這便是最鄭州的人生。

店名:宋老三蘇肉老店

地址: 南關街168號(近熊兒河)

人均:30元

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大致相同,老街卻各有各的風味。鋼筋水泥鑄成了一座城市的筋骨,隱藏其中的老街小巷,則如血管,讓之它鮮活,充滿生機。

記得最開始工作的時候,租住在CBD,想買個針線都要走好遠的路,鄧尼斯七天地很大,可卻找不到小時候喝過的一瓶廉價飲料。而回到二七、回到管城的時候,才重新獲得那種腳踏實地的安心感。

多少人在南關街長大、上學,在捲煙廠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最後又在這裡老去。南關街上的很多老地方已經永遠地消失在了地圖上,比如小廟、國營布店、高門台百貨……橋頭的石獅子也被人塗鴉上了一片紅色,失去了當年的莊重威嚴。

經濟飛速發展,老街也在不斷變化,多年以後,摩天大樓可能會被新的地標所取代,可那個廉價的路邊小攤、那個開了十幾年的滷味老鋪、那個樓下小超市里老闆熟悉的笑臉,卻會深深植根於記憶中,只要談起,便會心潮湧動。

總有一天,路邊打架子鼓的少年,也會變成公園裡的鶴髮老翁,曾經一起吃過地攤的夥伴也會散落西東。

可是醋醋仍然希望,幾十年後的一天,某個路人拿著地圖,向我問起隱藏於深巷的某某老館子的時候,我依然可以拄著拐杖,為他們引上一段路,嘮嘮這條街,這家店,回味一下當年的美好。

而這,大概就是一個城市的溫度與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