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信朋友圈中有哪些行為或做法顯得個人檔次低?

作為社交網路的延伸部分, 微信朋友圈的價值非常巨大, 畢竟, 並沒有那麼多直接的社交需求存在, 而微信朋友圈卻可以繼續連接社交的價值, 好友之間可以繼續在朋友圈裡進行互動。

但正是因為朋友圈的價值巨大, 卻讓微信朋友圈也顯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形態, 朋友圈裡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人, 有工作狂人、廣告達人、自拍達人等各種都有, 而最奇葩的當屬把朋友圈徹底當秀場的人,

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行為/做法會顯得個人檔次低, 但這些人卻絲毫不覺得, 微信朋友圈中有哪些行為或做法顯得個人檔次低呢?

(1)硬炫耀。 要是真正非常非常有錢也就罷了, 但一些人並不比身邊的好多少, 卻硬生生在朋友圈炫耀出一種逼格, 一種比別人高人一等的感覺, 比如, “我開的也是好車……”、“我戴的帽子是XXX牌子, 從美國XXX專門買回來的”、“我一年四季也經常旅遊…….”、“我這樣子自拍可還行?是不是很帥?”

諸如以上, 確實有不少人喜歡硬炫耀, 明明已經四五十的年紀, 長相很普通, 卻硬要說自己帥, 然後還希望別人誇他的人也是醉了。 可對於其他用戶來說, 第一次炫耀用戶可能覺得確實不錯, 但屢屢在朋友圈造出“我很牛”的狀態,

卻也容易讓人厭煩。 有意思的是, 使用者對於自己的這些狀態並不自知, 反而樂此不彼。

(2)把工作當做生活的全部。 生活中許多人非常敬業, 排名第一的當屬微商, 畢竟微商就是他們的全部事業, 賺不賺錢, 就看生意好不好, 如今的微商雖然不如以前瘋狂, 但還是有人在做微商。 實際上微商只是敬業的部分代表, 敬業的仍有不少, 其顯著表現就是把微信朋友圈當工作社交圈, 朋友圈裡全是跟公司相關的各種資訊, 在他眼裡, 認為是對他人有用的, 但在使用者眼裡, 這些資訊明顯是無用的資訊。 當然, 肯定有用戶認為, 既然不想看就不要看了, 直接遮罩即可, 遮罩別人的朋友圈, 如果沒被發現也還好, 如果被對方發現的話,

還是蠻尷尬的, 臉皮薄的人會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網路的一部分, 並非是工作的全部, 其他好友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一個工作狂, 一個只有自己不想要的資訊機。

(3)蹭熟度。 加微信是非常常見的場景, 可能是與其他有人吃飯、聚會、唱歌的過程中, 都有可能加好友, 但加上了好友並不意味著彼此就很熟絡。 而有些人是典型的自來熟, 這在他人眼裡其實非常尷尬, 因為有些人會口無遮攔, 如果是非常熟悉的好友也無所謂, 但明顯彼此並不熟悉, 非要去蹭熟度, 有的時候反而會造成尷尬。

(4)嘴碎,太以自我為中心。說話和評論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力,但這也要分場合,有些人在生活中就不太會控制自己,在社交網路上就更不會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更容易把這些喜怒哀樂帶近社交場中,經常在別人的微信朋友圈中說一些不太好聽的話,純粹的恭維也不好,但是嘴碎的話,可能會引發別人的誤解和反感。

還有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別人出去玩,就留言說“給我帶XXX禮物哦,其實自己出門從沒給對方帶過禮物”、看到對方發美食,就留言說“有好吃的為啥不帶上我呢?”,看到對方的東西,總希望對方為自己著想,但自己卻從未向對方著想。

(5)不分青紅皂白的心靈雞湯、養生內容。有一種人的朋友圈,真的沒法兒看,全是各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心靈雞湯、養生類內容,比如“XXX不能吃”、“XXX對身體有利”、“XXX歲的人還在奮鬥”等等,這些轉發的號大多是垃圾帳號,全文排版花裡胡哨的,而且到處都是廣告資訊,看具體資訊的出處完全就不知道,很有可能就是對方摘抄後瞎編的。

從理性和邏輯上判斷的話,這些內容完全沒辦法看,比如信源出處,比如換一種場景,雞湯是否還有效呢?總是把好的一面替換成自己,把不好的一面展現給他人。

當然,使用者轉發這些內容也沒有惡意,純粹是“為他人著想”,希望對他人有用。但要知道的是,這些沒有信源、沒有出處的內容,根本分不清楚真假,這些心靈雞湯也不會讓你變的更好,要想生活變的美好,只有一個字,幹,努力幹、用心幹。

社交網路,其實也有社交網路禮儀的,雖然它並不顯性存在,但無形之中都會體現。

有的時候反而會造成尷尬。

(4)嘴碎,太以自我為中心。說話和評論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力,但這也要分場合,有些人在生活中就不太會控制自己,在社交網路上就更不會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更容易把這些喜怒哀樂帶近社交場中,經常在別人的微信朋友圈中說一些不太好聽的話,純粹的恭維也不好,但是嘴碎的話,可能會引發別人的誤解和反感。

還有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別人出去玩,就留言說“給我帶XXX禮物哦,其實自己出門從沒給對方帶過禮物”、看到對方發美食,就留言說“有好吃的為啥不帶上我呢?”,看到對方的東西,總希望對方為自己著想,但自己卻從未向對方著想。

(5)不分青紅皂白的心靈雞湯、養生內容。有一種人的朋友圈,真的沒法兒看,全是各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心靈雞湯、養生類內容,比如“XXX不能吃”、“XXX對身體有利”、“XXX歲的人還在奮鬥”等等,這些轉發的號大多是垃圾帳號,全文排版花裡胡哨的,而且到處都是廣告資訊,看具體資訊的出處完全就不知道,很有可能就是對方摘抄後瞎編的。

從理性和邏輯上判斷的話,這些內容完全沒辦法看,比如信源出處,比如換一種場景,雞湯是否還有效呢?總是把好的一面替換成自己,把不好的一面展現給他人。

當然,使用者轉發這些內容也沒有惡意,純粹是“為他人著想”,希望對他人有用。但要知道的是,這些沒有信源、沒有出處的內容,根本分不清楚真假,這些心靈雞湯也不會讓你變的更好,要想生活變的美好,只有一個字,幹,努力幹、用心幹。

社交網路,其實也有社交網路禮儀的,雖然它並不顯性存在,但無形之中都會體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