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相同的農產品,為什麼這裡滯銷,那裡供不應求?

導語:近日一則資訊在朋友圈刷屏:河南范縣2萬畝有機藕滯銷!不讓好藕爛在地裡, 許多人伸出援手, 展開愛心助農大行動, 緩解農民燃眉之急。 好消息令人暖心。 在欣慰、點贊之餘, 也有必要靜下來思考:農產品滯銷, 除了要想辦法消化, 還要找到長久暢銷的辦法!

文/神農島團隊

3月5日-3月11日, 新浪微輿情對“農產品滯銷”進行專項監測。 在一周的監測時間段內, 全網涉及農產品滯銷的資訊共有5242條, 涉及的農產品有:番茄、蓮藕、玉米、馬鈴薯、韭菜、榨菜、蕉柑和西藍花等。 滯銷地涉及四川、雲南、江西、河南和海南等地區。

據媒體報導, 導致以上農產品滯銷的原因, 包括產量過大、供大於求, 因天氣因素運輸受阻等。

近日一則資訊在朋友圈刷屏:河南范縣2萬畝有機藕滯銷!不讓好藕爛在地裡, 許多人伸出援手, 展開愛心助農大行動, 緩解農民燃眉之急。 好消息令人暖心。

在欣慰、點贊之餘, 也有必要靜下來思考:農產品滯銷, 除了要想辦法消化, 還要找到長久暢銷的辦法!

農產品區域性滯銷的原因是什麼?

近來, 愛心土豆、愛心蘿蔔等事件接連上演, 背後折射出小生產面對大市場的無奈。 如今, 農產品供求矛盾變了, 需求升級了, 有效供給跟不上, 階段性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並存。 種多了, 菜賤傷農;種少了, 菜貴傷民。 “種什麼、種多少”, 這個看似某個產區、某些農民一季接一季的押寶題, 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課題。

1.有品類無品牌

長期以來, 無數特產有品類無品品牌, 無數特產以自然狀態生存, 沒有規模, 沒有標準, 與現代商業不接軌。

2. 高度分散, 缺少帶頭大哥

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消費大市場, 以及高度發達的現代商業環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也就是說, 中國農業的落後, 主要不在規模、農業技術和機械化上, 最根本最主要是生產組織方式的落後, 是生產組織方式拖了農業現代化的後腿。

3.銷售管道沒有有效建立

這種情況一般會發生在新興產區。

這些地區往往是剛剛開始推廣種植, 總量不大, 並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吸引不到客戶的關注, 並且種植技術不成熟影響到了產品品質。

如何解決農產品區域性滯銷問題?

“市場缺什麼, 農民種什麼”, 道理簡單, 做起來卻不易。 這些年, 新型經營主體快速成長, 全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3, 但大多合作社、大戶、家庭農場實力不強, 重生產、輕市場, 往往什麼賺錢, 就一哄而上;產多了爛市, 又一哄而散。 一些地方政府習慣大包大攬, 調結構不做調研, 上產業貪大求快, 也埋下了市場隱患。 市場的結沒解開, 產銷難對路。 土豆不行改大棚菜, 白菜不值錢改種水果, 別人賺得盆滿缽滿, 自己跟風連連賠本, 這樣的案例不少見。

解決農產品賣難, 根子是讓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這既要一場生產力調整, 也需要一次深刻的生產關係變革。 “愛心菜”這樣的臨時措施, 只能解一時一地問題, 要除病根, 還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1. 品牌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抓手

當今時代,是一個品牌制勝的時代。如何在眾多的競品中脫穎而出,差異化的品牌定位是關鍵。

品牌農業是對農產品價值提升的促進,是農產品最終在市場上實現價值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農業與品牌農業一脈相承,同時,品牌農業是綱,綱舉目張。

品牌農業工作是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抓手,是農業走向市場的手段和落腳點,是打通食品業和農業的媒介,是農業和農業企業走向現代化的標誌。

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在《品牌農業》一書中總結出品牌的創建與發展必須把握的八大法則,即搶佔公共資源;以快制勝做老大;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內在差異化、外在化;外在形象化、差異化;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標準,引領農業;雜交創新;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2.政府主導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工作的第一重要力量

福來戰略品牌諮詢機構研究大量農業產業成敗案例發現,中國農業的經營主體還是太分散太弱小。實力型經營主體缺失,龍頭企業弱小分散,是農業產業不興旺、農產品區域品牌做不大甚至區域性產品滯銷的最大問題、最短的短板!

2018年年初,北京福來戰略品牌諮詢機構與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專家團隊針對在產業興旺工作中經營主體分散、弱小問題,提出了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模式,: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一個品牌統領一個品類,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引領一方經濟(詳情請點擊: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新模式發佈:政府和企業不要再走彎路了)

這個模式的關鍵是,組建農產品區域品牌經營主體。

政府主導作用不可或缺。

政府主導除了出臺產業政策,協調稅收信貸支持,調動政府社會資源支援外,一個最最重要的工作是,主導成立一個強大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經營主體,集中人財物把主體做強做大。

政府主導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工作的第一重要力量,政府要勇於主導這項工作,因為政府有資源、有能力,也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引導農民、服務農民、説明農民,但不能強迫農民。應該看到,結構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調到位。培育一個成熟的產業,叫響一個品牌,需要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當前重點是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缺資金,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聯動;缺資訊,加強市場分析、預警等服務;怕風險,加強政策性保險支持。從田間到餐桌,幫助農民解決現實難題,提升農業供給效益,提升產業競爭力,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3. 龍頭企業的引領是產業興旺之綱,綱舉目張

福來諮詢研究發現,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龍頭企業引領。龍頭企業的引領是產業興旺之綱,綱舉目張,解決好龍頭引領問題,其它問題迎刃而解。

摸行情、樹品牌,靠小農戶單打獨鬥不行,只要新型主體不要農民也不行。農業產業化,要從耕種收到產加銷,建立起利益緊密聯結的產業鏈,讓各類主體充分參與現代農業,各司其職,各歸其位。龍頭企業擅長市場,做好產銷銜接;合作社擅長管理,組織生產;農民擅長種植,負責田間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技術。理順體系,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從地頭到市場,資訊傳遞有效,生產組織有序,讓農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4.銷售前置化可減少在上市期的被動等待

將銷售做到種植之前,對銷售的思路和管道進行一定規劃,找准目標群體,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減少在上市期的被動等待。例如河北張北地區的一些馬鈴薯種植基地,聯合北京大型超市形成產銷對接,馬鈴薯在種植之前就已經被預定完畢,且價格比市場價要高出一部分,基地不用再考慮銷路問題,且生產出的貨源在農殘方面也可以達到超市的需要,達到了雙贏。

市場千變萬化,行情註定會起起落落。只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讓新型主體在市場摸爬滾打中更加成熟,農產品滯銷的遭遇也會更少些!

1. 品牌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抓手

當今時代,是一個品牌制勝的時代。如何在眾多的競品中脫穎而出,差異化的品牌定位是關鍵。

品牌農業是對農產品價值提升的促進,是農產品最終在市場上實現價值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農業與品牌農業一脈相承,同時,品牌農業是綱,綱舉目張。

品牌農業工作是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經營與發展的抓手,是農業走向市場的手段和落腳點,是打通食品業和農業的媒介,是農業和農業企業走向現代化的標誌。

神農島首席顧問婁向鵬在《品牌農業》一書中總結出品牌的創建與發展必須把握的八大法則,即搶佔公共資源;以快制勝做老大;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內在差異化、外在化;外在形象化、差異化;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標準,引領農業;雜交創新;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2.政府主導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工作的第一重要力量

福來戰略品牌諮詢機構研究大量農業產業成敗案例發現,中國農業的經營主體還是太分散太弱小。實力型經營主體缺失,龍頭企業弱小分散,是農業產業不興旺、農產品區域品牌做不大甚至區域性產品滯銷的最大問題、最短的短板!

2018年年初,北京福來戰略品牌諮詢機構與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專家團隊針對在產業興旺工作中經營主體分散、弱小問題,提出了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模式,: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一個品牌統領一個品類,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引領一方經濟(詳情請點擊: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新模式發佈:政府和企業不要再走彎路了)

這個模式的關鍵是,組建農產品區域品牌經營主體。

政府主導作用不可或缺。

政府主導除了出臺產業政策,協調稅收信貸支持,調動政府社會資源支援外,一個最最重要的工作是,主導成立一個強大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經營主體,集中人財物把主體做強做大。

政府主導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工作的第一重要力量,政府要勇於主導這項工作,因為政府有資源、有能力,也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引導農民、服務農民、説明農民,但不能強迫農民。應該看到,結構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調到位。培育一個成熟的產業,叫響一個品牌,需要三五年、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當前重點是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缺資金,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聯動;缺資訊,加強市場分析、預警等服務;怕風險,加強政策性保險支持。從田間到餐桌,幫助農民解決現實難題,提升農業供給效益,提升產業競爭力,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3. 龍頭企業的引領是產業興旺之綱,綱舉目張

福來諮詢研究發現,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龍頭企業引領。龍頭企業的引領是產業興旺之綱,綱舉目張,解決好龍頭引領問題,其它問題迎刃而解。

摸行情、樹品牌,靠小農戶單打獨鬥不行,只要新型主體不要農民也不行。農業產業化,要從耕種收到產加銷,建立起利益緊密聯結的產業鏈,讓各類主體充分參與現代農業,各司其職,各歸其位。龍頭企業擅長市場,做好產銷銜接;合作社擅長管理,組織生產;農民擅長種植,負責田間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技術。理順體系,啟動市場、啟動要素、啟動主體,從地頭到市場,資訊傳遞有效,生產組織有序,讓農業實現更高品質發展,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4.銷售前置化可減少在上市期的被動等待

將銷售做到種植之前,對銷售的思路和管道進行一定規劃,找准目標群體,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減少在上市期的被動等待。例如河北張北地區的一些馬鈴薯種植基地,聯合北京大型超市形成產銷對接,馬鈴薯在種植之前就已經被預定完畢,且價格比市場價要高出一部分,基地不用再考慮銷路問題,且生產出的貨源在農殘方面也可以達到超市的需要,達到了雙贏。

市場千變萬化,行情註定會起起落落。只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讓新型主體在市場摸爬滾打中更加成熟,農產品滯銷的遭遇也會更少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