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你焦慮的是不是教育和房價?讓我告訴你出國留學到底為的啥?

27日晚, 北京學區房政策再次收緊, 2017年北京幼升小將繼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並通過“隨機搖號”方式確定具體學校。 這意味著學區房不再確保孩子一定能進入目標學校。 近日來關於教育、房價的話題的討論不斷進入視野, 這背後折射的是父母的焦慮和教育資源的爭奪。 甚至影響到那些想要去留學的人的心。

房價, 學區房價, 讀書, 成功, 本該毫不相關的命題, 硬是湊了一桌。

身邊每個人都在討論房子, 所有人都在說房價。 你想抽離其中, 確實困難。

沒房的人焦慮, 怕徹底上不了這趟車, 有房的人也在焦慮, 擔心新一輪的財富分配, 自己無緣。

在坐著火箭飆升的房價面前, 每個人都深深無力著, 諾君身邊的小夥伴, 本想出國再讀博, 卻擔憂拿買房的錢出去學習幾年, 賺錢的速度趕不上房價的翻倍率。 是呀, 你再努力奔跑又怎樣呢?還是跑不過房價啊!你拼命創業,

你學富五車, 都敵不過緩緩伸出五個手指, “我有五套房”!

學區房究竟還和教育有多大關係, 這已然是道謎題。

有朋友最近也在看學區房, 每次梳洗精神, 鬥志昂揚去看房, 然後灰頭土臉, 鎩羽而歸, “北京有錢人太多了, 有人揣著全款, 看到好房源,

在仲介門店直接秒拍。 ”對, 那是好幾百萬、近千萬的房子, 並非白菜。

這樣的環境裡, 人很難不焦慮, “我必須趕緊、馬上搶到一個學區房”, 本是想給孩子爭取更好教育資源的心態異化成了對階層入場券的爭奪。 為何買學區房?到底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不知道, 這樣的初衷是否還有人記起?

教育成了軍備競賽, 成本高昂

不只是學區房。

每到週末, 學而思門外是北京最堵的地方之一, 除了奧數、英語這種課外輔導機構, 各種技能班、特長班, 也是門庭若市。 一些名聲好、性價比高的特長班, 比如中央音樂學院的聲樂輔導, 家長要上好鬧鐘, 守著官網, 定時秒殺, 比雙十一還壯烈。

朋友曾形容過自己的心情, 捧著錢, 等電話, 如果被通知, 允許交錢, 那簡直如神寵倖。 這時候, 就不要談什麼教育溢價了。

七七八八算下來, 一個孩子平均參與的興趣班得四到五個。 單純談費用, 一年四五萬的花費是少的, 如果再來點馬術、冰球這些高檔運動, 七八萬、小十萬不在話下。

這只是課外的。 幼稚園的學費,

公立園能控制在一千出頭, 但普通家庭基本別想。 私立幼稚園, 最一般的一個月大約四千多, 而那些號稱雙語或基於某教育理念, 往往要五六千, 乃至七八千、上萬。

等到了小學, 學區房、學費高昂的私立或者民辦校的高昂學費、各式各樣的課外輔導機構, 一樣樣都擺到了眼前,如果兩個孩子,費用還要雙倍。

而這些還都只是基本款。教育已然成為一場成本高昂的軍備競賽。

那我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如此全力投入,是真的因為孩子需要嗎?並不儘然。

或許,一個很重要原因,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在上。

舉個簡單例子,朋友曾是堅定地不報班家長,高調主張,童年要還給遊戲。可上了小學,在無情地現實面前,她還是敗下陣來。

小學一年級,因為什麼班也沒上,自己孩子只能做十以內加減法,而上了輔導班的孩子,知識已進階到分數和小數點。更可怕的是,班上一半的同學至少掌握了三位數以內加減法。沒了成就感,老師也不再用心教。朋友的孩子每天一頭霧水地上完課,一臉沮喪地回了家。

我們在用教育尋找確定性

其實,這一代父母很多是70、80後,我們接受了完整的應試教育,更清楚地知道,知識和技能的嫺熟並無意義。只要會使用計算器,別說三位數加減法,開根號也是so easy。所以,何必讓幼小的孩子,爭分奪秒,用大量時間去做毫無意義的比拼。

道理都懂,可我們依然馬不停蹄。

為什麼,因為你就是覺得我不能掉隊。

資源總歸是有限的。就算人人有份,先到的人也能挑到更好的。

這點來看,縱使時代進步,我們和父母並無二致。我們總嘲笑他們不排隊,上公交、地鐵一窩蜂地往上擠,那是因為,他們真正經歷過極度匱乏,不拼命擠,可能真就上不去車,而下趟車還會否抵達終點?誰也說不好。

所以,當我們爭搶著買房,排隊報各種班,這又有什麼差別呢?

所謂焦慮,源于對未來的不可控。未知的時間面前,我們渺小和無力。於是,試圖找尋確定,想抓住些什麼。而教育,成了最好的抓手。

我們相信,教育依然是進階之道,能通往更多的資源。買學區房的人,美其名曰要給孩子更公平的教育環境,可他們從未真正期望平等,只不過想讓自己孩子能更靠近鄙視鏈的頂端。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底層應試教育在鍛造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讓孩子有用、聽話,中產的素質教育,則是培養工藝品,目的在幫孩子變得更好,以便被挑選。而真正的精英教育裡,孩子們不需要更好,他們是挑選別人的人,只需有更強的決策能力。

生活不該有成敗,它不過是一種選擇

當用房價來衡量人生得失,社會就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

然而,現代社會讀多少書和掙多少錢,並沒啥必然聯繫,學校傳授的知識技能也並不必然帶來財富。

指望教育直接得來致富的金鑰匙,獲得階層躍升的通行卡,可能遠沒有早些年投身北京各大樓盤來的實在。

我們只遠觀到別人的華美錦袍,卻看不見上面爬滿的蝨子,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生命的無常和限制。

那麼話說回來:

留學算是對自身的投資。投資必然有風險,比如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如何預估留學值不值,評判指標因人而異。大致有這麼幾種觀點:

1. 常青藤的值,常青藤以外的不值

2. 金融、IT等方便進入高薪行業的熱門專業值,liberal arts不值

3. 開心就好,能增長見識就值

理論上說,讀書是為了求道,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持第一種觀點的人,有的就是為了讀書求道,完全是因為熱愛,因為渴望在世界頂級的學府徹底地學習自己所愛的專業;而有的,是為了使自己的學歷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甚至用畢業證換房產證,因為大多數人的“理想”其實包含了更好的物質條件——這和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不謀而合。

到國外學習熱門專業,諾君覺得固然十分有意義,但學習純文科也是很有價值的事。文史哲等專業做不到像熱門專業一樣掙快錢,出國學習純文科的學生多是所謂的“富學文史”,有資本追求超越金錢的價值。人一生中能完全用來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追求知識、追求精神的時間少之又少,能充分享受這段時間,無需向世俗的考量低頭,是非常好的事。

而持第三種觀點,似乎和到國外學習liberal arts類似,是更為純粹的。當然,不可否認,這種純粹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條件充裕,無需考慮功利性的回報。畢竟同樣是60萬,對有的家庭是傾其所有;對有的家庭來說,只是一年的收入而已。應不應該為增長見識而留學,還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買不起一線城市的房和車,是年輕一代十分正常普遍的現象。這和出不出國讀書沒關係,可能和爹媽是誰,比較有關係。而遠赴海外,花費高昂的學費和若干年光陰,讀個更好的學校,是為了增加以後買得起的幾率。

讓出國值回票價的,不只是眼前的經濟回報,更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樣樣都擺到了眼前,如果兩個孩子,費用還要雙倍。

而這些還都只是基本款。教育已然成為一場成本高昂的軍備競賽。

那我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如此全力投入,是真的因為孩子需要嗎?並不儘然。

或許,一個很重要原因,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在上。

舉個簡單例子,朋友曾是堅定地不報班家長,高調主張,童年要還給遊戲。可上了小學,在無情地現實面前,她還是敗下陣來。

小學一年級,因為什麼班也沒上,自己孩子只能做十以內加減法,而上了輔導班的孩子,知識已進階到分數和小數點。更可怕的是,班上一半的同學至少掌握了三位數以內加減法。沒了成就感,老師也不再用心教。朋友的孩子每天一頭霧水地上完課,一臉沮喪地回了家。

我們在用教育尋找確定性

其實,這一代父母很多是70、80後,我們接受了完整的應試教育,更清楚地知道,知識和技能的嫺熟並無意義。只要會使用計算器,別說三位數加減法,開根號也是so easy。所以,何必讓幼小的孩子,爭分奪秒,用大量時間去做毫無意義的比拼。

道理都懂,可我們依然馬不停蹄。

為什麼,因為你就是覺得我不能掉隊。

資源總歸是有限的。就算人人有份,先到的人也能挑到更好的。

這點來看,縱使時代進步,我們和父母並無二致。我們總嘲笑他們不排隊,上公交、地鐵一窩蜂地往上擠,那是因為,他們真正經歷過極度匱乏,不拼命擠,可能真就上不去車,而下趟車還會否抵達終點?誰也說不好。

所以,當我們爭搶著買房,排隊報各種班,這又有什麼差別呢?

所謂焦慮,源于對未來的不可控。未知的時間面前,我們渺小和無力。於是,試圖找尋確定,想抓住些什麼。而教育,成了最好的抓手。

我們相信,教育依然是進階之道,能通往更多的資源。買學區房的人,美其名曰要給孩子更公平的教育環境,可他們從未真正期望平等,只不過想讓自己孩子能更靠近鄙視鏈的頂端。

此前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底層應試教育在鍛造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讓孩子有用、聽話,中產的素質教育,則是培養工藝品,目的在幫孩子變得更好,以便被挑選。而真正的精英教育裡,孩子們不需要更好,他們是挑選別人的人,只需有更強的決策能力。

生活不該有成敗,它不過是一種選擇

當用房價來衡量人生得失,社會就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

然而,現代社會讀多少書和掙多少錢,並沒啥必然聯繫,學校傳授的知識技能也並不必然帶來財富。

指望教育直接得來致富的金鑰匙,獲得階層躍升的通行卡,可能遠沒有早些年投身北京各大樓盤來的實在。

我們只遠觀到別人的華美錦袍,卻看不見上面爬滿的蝨子,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生命的無常和限制。

那麼話說回來:

留學算是對自身的投資。投資必然有風險,比如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如何預估留學值不值,評判指標因人而異。大致有這麼幾種觀點:

1. 常青藤的值,常青藤以外的不值

2. 金融、IT等方便進入高薪行業的熱門專業值,liberal arts不值

3. 開心就好,能增長見識就值

理論上說,讀書是為了求道,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持第一種觀點的人,有的就是為了讀書求道,完全是因為熱愛,因為渴望在世界頂級的學府徹底地學習自己所愛的專業;而有的,是為了使自己的學歷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甚至用畢業證換房產證,因為大多數人的“理想”其實包含了更好的物質條件——這和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不謀而合。

到國外學習熱門專業,諾君覺得固然十分有意義,但學習純文科也是很有價值的事。文史哲等專業做不到像熱門專業一樣掙快錢,出國學習純文科的學生多是所謂的“富學文史”,有資本追求超越金錢的價值。人一生中能完全用來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追求知識、追求精神的時間少之又少,能充分享受這段時間,無需向世俗的考量低頭,是非常好的事。

而持第三種觀點,似乎和到國外學習liberal arts類似,是更為純粹的。當然,不可否認,這種純粹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條件充裕,無需考慮功利性的回報。畢竟同樣是60萬,對有的家庭是傾其所有;對有的家庭來說,只是一年的收入而已。應不應該為增長見識而留學,還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買不起一線城市的房和車,是年輕一代十分正常普遍的現象。這和出不出國讀書沒關係,可能和爹媽是誰,比較有關係。而遠赴海外,花費高昂的學費和若干年光陰,讀個更好的學校,是為了增加以後買得起的幾率。

讓出國值回票價的,不只是眼前的經濟回報,更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