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南日報》頭版頭條: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看益陽!

發佈導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 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繼續努力先行, 在深化農村農業改革方面先試, 助推湖南由農產品供應基地向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今天, 湖南日報頭版頭條“三新”專欄, 以《益陽勁吹現代農業風》為題, 報導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全文如下

益陽勁吹現代農業風

——看全省唯一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如何先行先試

如今關注湖南現代農業發展, 很多人將目光投向益陽市。

益陽地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區域, 享有“中國黑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淡水魚都”等殊榮, 是國家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連續6年居全省第一。

益陽也是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目前唯一的現代農業改革試驗市, 創造了綠色農產品供給“益陽特色”、農業產業化“益陽路徑”、“互聯網+農業”“益陽模式”。

前不久, 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益陽市“三農”工作, 特別是在推進安化黑茶產業、“一縣一特”、“益村”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基地“綠”起來

4月5日, 在南縣華南農業現代科技示範園玻璃溫室大棚裡, 番茄像葡萄一樣掛在藤上, 辣椒長得像燈籠……與傳統種植方式不同的是, 這些果蔬不是長在泥土裡,

而是長在大棚裡的架子上, 直接從管道中吸收營養液, 不施肥不打藥。 這一從荷蘭引進的現代農業新技術, 使生產的果蔬既營養豐富又綠色生態。

依託科技創新, 益陽讓農業生產基地“綠”起來。 近年來, 該市著力提高農業供給品質, 初步形成了具有益陽特色的“五化”,即農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特色化、基地標準化、經營規模化、品牌綠色化。

為打好“綠色牌”,益陽做了一系列“加減法”。

加大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該市制(修)訂農業標準24個、技術操作規程158個,創建種植業標準化示範區145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特色產業園)21個、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戶)33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25個。赫山區、安化縣成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資陽區成為農業部首批漁業健康示範縣之一。

減少零星分散經營,加大規模經營力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

強化農業綠色生產,減少污染。全面開展洞庭湖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狠抓農業綠色防控,廣泛應用減肥減藥技術。赫山區成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縣,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成為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省級專案縣。

傳統農業煥發新的生機。目前,益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市80%以上的土地流轉,大宗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標誌的農產品有462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7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及中華老字型大小14個,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名牌產品125個。南縣成為全省“三品一標”示範基地縣。

產業強起來

3月1日,總投資超9億元的安化黑茶文化廣場正式動工;3月4日,總投資達100億元的安化黑茶特色小鎮項目正式簽約;3月31日,2018中國湖南·安化黑茶開園節舉行……近段時間,安化黑茶產業建設好消息接踵而至。

去年,安化茶業實現綜合產值152億元,黑茶產量連續第11年居全國第一。今年,該縣將緊緊圍繞建設“世界黑茶中心”發力,在中蒙俄萬里茶道、“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等地進行品牌宣傳推介,加快國際化進程。

近年來,益陽優化產業佈局,助推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增效。以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為主的湖區著重發展商品糧、蘆筍、水產和食品加工業,以安化縣、桃江縣為主的丘陵山區著重發展茶葉、竹筍、中藥材加工、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以赫山區、資陽區為主的中心城區發展糧食、食品加工和蔬菜產業,“一縣一特、一片一業”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龍頭帶動,品牌引領,產業逐步強起來。安化黑茶、桃江竹筍、赫山大米、沅江蘆筍、南縣小龍蝦、大通湖大閘蟹、資陽休閒食品等縣域農產品聲名遠播。“南縣小龍蝦”“安化黑茶”“大通湖大閘蟹”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安化黑茶”獲評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並成為中歐互認地標產品,安化縣獲評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桃江竹筍”“沅江蘆筍”獲頒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去年底召開的益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就發展現代農業作出重要部署。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大力推進“131千億級產業”工程,即“一強”,大力發展安化黑茶產業;“三優”,突出發展優質水產業、優質糧食產業、優質蔬菜產業;“一特”,即以益陽老字型大小、休閒食品為重點發展特色食品加工業,打造兩百億級以上茶產業、稻蝦產業、水產業與百億級以上蔬菜產業、休閒食品產業。

產品“紅”起來

4月10日,在桃江縣大栗港鎮電子商務服務站,200多件打包好的臘肉、竹筍片、竹筒酒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快遞發往各地。這樣的服務站點全縣有241個,外發快遞月均10多萬件,最高時達30多萬件,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桃江土特產品成為“網紅”,其中桃江竹涼席電商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30%以上,郵包出境量在全省位列第二。

近年來,益陽實施“寬頻鄉村”示範工程,建設“互聯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村物流、農產品銷售、農業農村管理開闢了一個新天地。益陽市政府與58集團合作開發“益村”平臺,已在全市1184個村發展用戶130多萬戶,除銷售農產品外,還提供綜合服務。各縣(市、區)也大力加強電商平臺建設,桃江、安化先後獲評為電子商務進農村全國綜合示範縣,南縣“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覆蓋率達到了25%。

益陽還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O2O(線上到線下)線上行銷與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並鼓勵品牌企業依託湘域電商、雨後電商、供銷e家、“阿裡巴巴”等,建立區域電子商務平臺和微信公眾號,支持品牌農產品入駐,開設旗艦店,將觸角延伸到市場最前沿。

借力互聯網,品牌生產與市場需求實現精准對接,安化黑茶、沅江蘆筍、南縣小龍蝦、大通湖大閘蟹等特色農產品銷量居全省榜首。目前,益陽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觸網”率超過50%,農產品年交易額過1000萬元的電商企業有21家,其中3家過億元。全市農產品電商年交易額突破50億元,居全省前列。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益陽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繼續努力先行,在深化農村農業改革方面先試,助推湖南由農產品供應基地向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益陽市委書記瞿海說。

來源 | 湖南日報

初步形成了具有益陽特色的“五化”,即農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特色化、基地標準化、經營規模化、品牌綠色化。

為打好“綠色牌”,益陽做了一系列“加減法”。

加大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該市制(修)訂農業標準24個、技術操作規程158個,創建種植業標準化示範區145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特色產業園)21個、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場(戶)33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25個。赫山區、安化縣成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資陽區成為農業部首批漁業健康示範縣之一。

減少零星分散經營,加大規模經營力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

強化農業綠色生產,減少污染。全面開展洞庭湖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狠抓農業綠色防控,廣泛應用減肥減藥技術。赫山區成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縣,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成為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省級專案縣。

傳統農業煥發新的生機。目前,益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市80%以上的土地流轉,大宗農產品綜合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市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標誌的農產品有462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7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及中華老字型大小14個,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名牌產品125個。南縣成為全省“三品一標”示範基地縣。

產業強起來

3月1日,總投資超9億元的安化黑茶文化廣場正式動工;3月4日,總投資達100億元的安化黑茶特色小鎮項目正式簽約;3月31日,2018中國湖南·安化黑茶開園節舉行……近段時間,安化黑茶產業建設好消息接踵而至。

去年,安化茶業實現綜合產值152億元,黑茶產量連續第11年居全國第一。今年,該縣將緊緊圍繞建設“世界黑茶中心”發力,在中蒙俄萬里茶道、“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等地進行品牌宣傳推介,加快國際化進程。

近年來,益陽優化產業佈局,助推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增效。以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為主的湖區著重發展商品糧、蘆筍、水產和食品加工業,以安化縣、桃江縣為主的丘陵山區著重發展茶葉、竹筍、中藥材加工、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以赫山區、資陽區為主的中心城區發展糧食、食品加工和蔬菜產業,“一縣一特、一片一業”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龍頭帶動,品牌引領,產業逐步強起來。安化黑茶、桃江竹筍、赫山大米、沅江蘆筍、南縣小龍蝦、大通湖大閘蟹、資陽休閒食品等縣域農產品聲名遠播。“南縣小龍蝦”“安化黑茶”“大通湖大閘蟹”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安化黑茶”獲評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並成為中歐互認地標產品,安化縣獲評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桃江竹筍”“沅江蘆筍”獲頒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去年底召開的益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就發展現代農業作出重要部署。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大力推進“131千億級產業”工程,即“一強”,大力發展安化黑茶產業;“三優”,突出發展優質水產業、優質糧食產業、優質蔬菜產業;“一特”,即以益陽老字型大小、休閒食品為重點發展特色食品加工業,打造兩百億級以上茶產業、稻蝦產業、水產業與百億級以上蔬菜產業、休閒食品產業。

產品“紅”起來

4月10日,在桃江縣大栗港鎮電子商務服務站,200多件打包好的臘肉、竹筍片、竹筒酒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快遞發往各地。這樣的服務站點全縣有241個,外發快遞月均10多萬件,最高時達30多萬件,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桃江土特產品成為“網紅”,其中桃江竹涼席電商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30%以上,郵包出境量在全省位列第二。

近年來,益陽實施“寬頻鄉村”示範工程,建設“互聯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村物流、農產品銷售、農業農村管理開闢了一個新天地。益陽市政府與58集團合作開發“益村”平臺,已在全市1184個村發展用戶130多萬戶,除銷售農產品外,還提供綜合服務。各縣(市、區)也大力加強電商平臺建設,桃江、安化先後獲評為電子商務進農村全國綜合示範縣,南縣“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覆蓋率達到了25%。

益陽還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O2O(線上到線下)線上行銷與線下體驗一體化經營,並鼓勵品牌企業依託湘域電商、雨後電商、供銷e家、“阿裡巴巴”等,建立區域電子商務平臺和微信公眾號,支持品牌農產品入駐,開設旗艦店,將觸角延伸到市場最前沿。

借力互聯網,品牌生產與市場需求實現精准對接,安化黑茶、沅江蘆筍、南縣小龍蝦、大通湖大閘蟹等特色農產品銷量居全省榜首。目前,益陽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觸網”率超過50%,農產品年交易額過1000萬元的電商企業有21家,其中3家過億元。全市農產品電商年交易額突破50億元,居全省前列。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益陽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繼續努力先行,在深化農村農業改革方面先試,助推湖南由農產品供應基地向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益陽市委書記瞿海說。

來源 | 湖南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