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鄭和是從蘇州下西洋,帶紅了蘇州絲綢!

4月7日“絲綢蘇州2018”展會剛結束,

蘇州又拿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入場券!

這讓蘇州絲綢的知名度再一次打響!

不過話說回來,

蘇州絲綢是如何出名的呢?

其實一開始蘇州絲綢就很有名氣了,

但全世界有名多靠鄭和蘇州下西洋!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太湖美景迷天下,

四分之三在蘇州。

蘇州地處太湖流域,

氣候溫暖濕潤, 適合養蠶。

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蘇州古代人憑藉著這一優勢,

養成了養蠶繅絲的習俗。

並且在4000多年前,

蘇州就有了絲織物。

倘若說有何證據, 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蘇州周邊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得到了證實。 一九五九年, 在吳江梅堰鎮的新石器遺址中, 發掘出土和採集了諸多遺物, 其中有扁平圓形紡輪七件。 在出土的陶器紋飾上, 有兩條蠶形紋飾, 說明當時有了蠶桑的生產。 經鑒定, 它們的歷史距今四千年以上。

▲吳江梅堰鎮新石器遺址出土的蠶形紋飾

夏代 蘇州絲織物成為貢品

夏代蘇州屬揚州之域。

據《尚書·禹貢》記載,

禹定九州的貢物中,

這裡就有一種名為“織貝”的貢品。

這種所謂的“繒”,

實際上就是一種彩色的絲織錦帛,

由於具有貝殼的紋樣而得名。

▲貝織品

吳王將絲織品饋贈中原各國

經過周代絲綢生產的普及,

到春秋蘇州成為吳國的國都時,

絲織品的種類就有很多了,

並且在生產製造達到了相當的規模。

有利於國家經濟的資源誰都想佔有,

吳楚兩國還發起大規模戰爭爭奪邊界桑地,

最後, 國勢強盛的吳王在蘇州設置了“織裡”,

有了這樣獨到的資源怎麼也得顯擺一下,

就把絲織品饋贈給了中原各國。

就這樣, 蘇州絲綢開始出名了!

東渡外傳技藝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

絲綢技術就開始傳向國外了。

三國東吳時期,

太湖流域蠶桑絲綢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自己先進的絲織技術,

有了繒、綾、錦、綺、羅等幾大類,

也確立了自己絲綢之鄉的地位。

通過海上通道,

蘇州古人就東渡日本, 傳授技藝了!

並把絲綢賣到了國外!

繼續綢緞出口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

因為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穩定,

江浙一帶絲綢生產技藝日見精巧。

唐貞元以後,江南道的絲綢貢品花色最多,數量最大,除了進獻白編綾、吳綾等大宗絲綢外,還進奉紅綸巾、寶花羅、文吳綾、吳朱紗、禦服鳥眼綾等絲織物數十種。

發達的海外貿易,催生了專營販賣絲綢的絲行。蘇州等地的南方絲綢,經運河至長安城,再經西域,銷售到中亞歐洲,或者經過海路運到東南亞和南亞等地。而此時蘇州發達的造船業為絲綢貿易提供了交通保障。蘇州絲綢貿易往來的繁盛僅次於長安,蘇州也成為朝廷徵收絲綢的主要地區之一。

▲絲綢之路

象徵著皇家和貴族的尊貴與權勢

宋元時期,

隨著全國經濟中心的南移,

全國絲綢生產和技術重心,

向蘇州以及太湖流域發展成為了定局。

當時的絲綢,

已經跳出了傳統的工藝和服飾用途的界限,

更多是的一種藝術領域,

供文人雅客們玩賞。

▲現代用宋錦裝幀的產品

在元代時期,

朝廷在蘇州平門橋南專門設立了織造局,

為皇室生產高檔絲綢,

象徵著皇家和貴族的尊貴與權勢。

鄭和蘇州劉家港七下西洋絲綢想不出名都很難

明清時期的蘇州,

絲織業延續了官府織染局和民間共同發展,

此時的對外貿易也仍在加大。

明朝鄭和下西洋都知道吧?但是你應該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出發點是在蘇州太倉的劉家港。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去了成批的絲綢和絲綢製品,進行了大量的物對物貿易。蘇州絲綢想不紅都很難了!

在清代,蘇州織造局的生產規模是全國之冠,就像是歷史課本上說的那樣,“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盛澤、震澤、洞庭山三大絲綢集市也形成了,蘇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

到了近現代,迎來了機械化,

蘇州絲綢的發展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蘇州絲綢博物館

部分參考資料

[1]蘇州文化概論——蘇州的桑蠶絲綢文化

[2]隋唐宋元時期——手工業的發展與絲綢之路的起點

[3]蘇州絲綢博物館——絲綢歷史

繼續綢緞出口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

因為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穩定,

江浙一帶絲綢生產技藝日見精巧。

唐貞元以後,江南道的絲綢貢品花色最多,數量最大,除了進獻白編綾、吳綾等大宗絲綢外,還進奉紅綸巾、寶花羅、文吳綾、吳朱紗、禦服鳥眼綾等絲織物數十種。

發達的海外貿易,催生了專營販賣絲綢的絲行。蘇州等地的南方絲綢,經運河至長安城,再經西域,銷售到中亞歐洲,或者經過海路運到東南亞和南亞等地。而此時蘇州發達的造船業為絲綢貿易提供了交通保障。蘇州絲綢貿易往來的繁盛僅次於長安,蘇州也成為朝廷徵收絲綢的主要地區之一。

▲絲綢之路

象徵著皇家和貴族的尊貴與權勢

宋元時期,

隨著全國經濟中心的南移,

全國絲綢生產和技術重心,

向蘇州以及太湖流域發展成為了定局。

當時的絲綢,

已經跳出了傳統的工藝和服飾用途的界限,

更多是的一種藝術領域,

供文人雅客們玩賞。

▲現代用宋錦裝幀的產品

在元代時期,

朝廷在蘇州平門橋南專門設立了織造局,

為皇室生產高檔絲綢,

象徵著皇家和貴族的尊貴與權勢。

鄭和蘇州劉家港七下西洋絲綢想不出名都很難

明清時期的蘇州,

絲織業延續了官府織染局和民間共同發展,

此時的對外貿易也仍在加大。

明朝鄭和下西洋都知道吧?但是你應該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出發點是在蘇州太倉的劉家港。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去了成批的絲綢和絲綢製品,進行了大量的物對物貿易。蘇州絲綢想不紅都很難了!

在清代,蘇州織造局的生產規模是全國之冠,就像是歷史課本上說的那樣,“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盛澤、震澤、洞庭山三大絲綢集市也形成了,蘇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

到了近現代,迎來了機械化,

蘇州絲綢的發展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蘇州絲綢博物館

部分參考資料

[1]蘇州文化概論——蘇州的桑蠶絲綢文化

[2]隋唐宋元時期——手工業的發展與絲綢之路的起點

[3]蘇州絲綢博物館——絲綢歷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