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辦好《紅色文化週刊》 讓閩西紅色文化“走出去 火起來”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 總結回顧《紅色文化週刊》一年多的發展歷程,

集思廣益、凝心聚力, 持續辦好《紅色文化週刊》, 更好地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服務老區發展, 4月13日, 閩西廣播電視報社在龍岩市國有資產管理協會會議室召開《紅色文化週刊》座談會。

會上, 與會嘉賓結合《紅色文化週刊》的實踐, 圍繞讓閩西紅色文化傳播“走出去”, 讓閩西紅色品牌“火起來”, 從做大做強閩西紅色文化緊迫性的理解和宣傳在其中的重要性, 《紅色文化週刊》在做大做強閩西紅色文化起到的引領作用, 《紅色文化週刊》擴版、內容提升、媒體融合、通聯發行, 黨委政府如何加強頂層設計, 加大扶持力度, 推動閩西紅色文化在全省“走前頭、做表率”等方面進行深入地探討、交流,

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 本刊特整理如下:

我是《紅色文化週刊》的忠實讀者, 退休後在市老促會工作, 老促會與紅色文化有種天然的緣分, 因此我們與該刊合作, 開闢了來自革命基點村及項南同志光輝事蹟的報導, 我覺得這個專刊設得非常好,

專門弘揚紅色文化的週刊, 在我們閩西、整個福建都應是第一家, 這對於宣傳老區的光榮歷史, 謳歌革命前輩的輝煌壯舉, 宣揚老一代革命家為新中國成立奮鬥的光輝足跡, 教育下一代牢記歷史, 不忘初心, 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希望《紅色文化週刊》越辦越好, 把握導向, 突出紅色宗旨, 挖掘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 發揚紅色傳統, 彰顯紅色精神。 第一要把導向豎起來, 旗幟鮮明, 這樣既可以得到黨政機關的認可, 又可以受到百姓的歡迎。 第二就是內容要豐富, 力出精品, 我建議可以再豐富些, 蓬勃向上, 形式更多樣, 創出特色, 要讓《紅色文化週刊》不同於其他的報刊, 要讓紅旗飄萬代, 重在教育下一代, 達到傳承目的。

閩西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彪炳千秋的“古田會議”所在地, 閩西的紅色教育資源極其豐富, 紅色文化地位十分凸顯。 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大力傳承紅色基因的指示時, 《閩西廣播電視報·龍岩新週刊》適時推出了《紅色文化週刊》, 搭建了我市傳媒宣傳紅色文化的專業平臺,

成為我市系統深入宣傳閩西紅色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視窗, 深受廣大讀者點贊。

如何把《紅色文化週刊》辦好?把閩西的紅色基因傳承好?我認為, 一是靠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在經費和人員編制上給予支持;二是靠宣傳文化部門加強指導, 積極支持廣電報社繼續做好《紅色文化週刊》cn刊號的申報推進工作;三是要加強採編力量, 突出辦刊特色, 提升辦刊水準, 豐富閱讀內容, 擴大宣傳效應, 建議增設“紅色檔”“紅色故鄉”“紅色經典”“紅色基地”“紅色景點”“紅色課堂”“讀者心語”等欄目;四是融合推進、廣泛宣傳, 發展APP用戶端, 讓讀者下載閱讀, 加強與宣傳、文博、文旅、文化、黨史等部門合作, 講好閩西紅色故事, 傳承蘇區紅色基因, 弘揚革命老區精神。

“要讓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這應該是《紅色文化週刊》的宗旨、使命。總結我們黨100年的革命鬥爭歷史,如何讓紅旗代代永遠飄揚,把閩西的紅色文化做大做強,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的紅色文化品牌,是《紅色文化週刊》的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紅色文化週刊》應該挑起重擔,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要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要見證閩西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

我寫的《項南傳》在《紅色文化週刊》上連載發表,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讓我對寫好紅色故事,有了強大的推動力。我認為一定要講好紅色故事,辦好《紅色文化週刊》,讓閩西紅色文化火起來。

我很榮幸能應邀參加《紅色文化週刊》座談會,目的就是讓閩西的紅色文化傳播樹起來,走出去,打造這塊金字品牌!

我們中華民族有上千年文明歷史和優秀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中創造和傳承、保留下來的豐厚寶貴的遺產,我們閩粵贛邊老同志,堅定信念,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紅旗不倒,建功立業,積累了先進文化和紅色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傳承和弘揚好,這點《紅色文化週刊》做得特別好,你們深入採訪挖掘,搶救歷史,刊發了大量的深度報導,很受廣大群眾點贊,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教材,是有權威性、史料性、可讀性、代表性的鮮活教科書。

我希望,我們的黨政和社會團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傳承、弘揚好紅色文化,使這一鮮活的教材,在建設新龍岩中發揮正能量。在傳承和弘揚閩西紅色文化中,建議政府部門要多關心多支持。

我是《龍岩新週刊》和《紅色文化週刊》的忠實讀者,發表了不少文章。2016年到文旅集團工作後,就更加關注紅色旅遊、紅色拓展、紅色文化,集團的使命就是傳承好紅色基因,打造好紅色品牌,與《紅色文化週刊》的宗旨不謀而合。

我認為該刊一要講好紅色故事,挖掘紅色內容,開展紅色精神內涵的研究,樹立紅色文化品牌,這對青少年的教育非常重要。二要擔當起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要立足閩西,跳出閩西,輻射全省,放眼全國。《紅色文化週刊》是以紅色為主的一份主題鮮明的報刊,要想辦法將紅色文化的研究拓展出去,讓受眾輻射至全國。三是要加強政府指導,強化市場運作,加強與紅色旅遊、紅色景點、紅色基地、紅色文化部門等企業的合作,如我們集團正在投資電影《古田軍號》,週刊可以和集團合作,深入採訪,連續報導,擴大宣傳效果,把聖地古田推向全國。今後可以考慮進行深度合作,一同做大做強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閩西大地開展革命活動所留存的各種史料,歷經幾十至上百年的歲月風塵,都無一例外地固化為遺址、遺跡和實物了。繼承和傳播閩西紅色文化,離不開對這些史料的保護、發掘和宣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閩西各級黨政和人民為此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努力。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閩西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必須順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時代要求,不斷改變舊方式、舊習慣,尋找新管道、新突破。應運而生的《紅色文化週刊》,無疑是新時代閩西紅色文化傳播的一個嶄新平臺,必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營養的精神食糧。

我認為《紅色文化週刊》這份報紙辦得很好,很活,在讀者中的印象也慢慢的顯露出來了。既然這是一個關於《紅色文化週刊》改擴版座談會,我認為辦報主體一定要很明確,目的、定位、宗旨都要很清楚,根據這些來設定欄目,立意鮮明,精確用稿,辦出特色。

宣傳紅色文化,就是不忘初心,牢記歷史,讓紅旗萬代飄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現在,對於紅色歷史這一塊,不但青少年接觸教育不夠,一些中青年也瞭解得不夠。因此,我認為《紅色文化週刊》要肩負起傳承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要有一雙挖掘紅色歷史的眼睛,發掘紅色歷史故事的時代意義,讓更多的人去瞭解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作為《紅色文化週刊》忠實的讀者和作者,我感受她的辦刊方向正確、深受讀者歡迎。我的建議有:一是提倡短文。針對淺閱讀年代,人們喜歡短文,以讀者為上帝,儘量多一些短文。一些長文,採取分為若干短文的方式,進行連載。二是通俗易懂。文章絕對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感到枯燥無味。要從讀者絕大多數是市民的角度出發,在接地氣和增加通俗性方面下功夫。三是古為今用。刊載的文章,要給人以現實啟示。如古田會議前紅四軍部分將士所犯的純粹軍事觀點,拿到今天來說,就是極個別單位重業務、輕黨建的表現;又如新泉整訓對今天是有大啟發的,就是為古田會議召開所做的準備工作,如今我們的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以及民主評議黨員,要求的會前準備工作就是借鑒了新泉整訓的做法。四是發行問題。今年以來,到龍岩接受紅色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閩西紅色教育更是紅火。建議把《紅色文化週刊》發放到古田幹部管理學院、紅原培訓等舉辦的紅色培訓活動中,讓省外、市外的黨員同志都能夠閱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西乃至福建重要的區域特色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和利用閩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紅色文化週刊》作為承擔我市紅色文化重要任務的刊物,要明確定位,突出特色,講好紅色故事,擴大閩西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要突出週刊特點。她既有報紙又有刊物的屬性,要講求時效性,對當前社會熱點、焦點保持高度敏感,與時代脈搏相吻合。但是,隨著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化,紙質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週刊要揚長避短,明確自身定位, 以時間換空間,在紅色文化上做深做精,獨樹一幟;要深入挖掘紅色基因。以週刊為陣地,堅持將紅色史料、搶救記錄與深入挖掘宣傳相結合,保護傳承弘揚好紅色基因。要堅持歷史傳承與時代主題緊密結合,將挖掘傳播紅色文化,融入龍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使紅色基因滲進人民的血液、浸入心扉,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文化開花結果;要認真講好紅色故事,著力深入挖掘無數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週刊的辦刊宗旨,就是為廣大讀者的文化和情感生活提供滋養,提供絢麗多彩的知識和資訊,讓讀者在閱讀的快感中得到精神的享受、文化的薰陶、情感的釋放。 所以,要將閩西的紅色故事講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適合於讀者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辦出特色,為社會大眾所喜歡。

近10年來我致力於搶救口述紅史、挖掘宣傳家鄉紅色文化,長期呼籲打造長汀縣濯田水口“紅旗躍過汀江戰地遺址公園”。先後發起促成了武平縣大禾鄉上湖戰鬥紅軍烈士陵園、長汀縣四都鎮“勝利的起點”紅軍紀念園、長汀縣紅山鄉童屋村苦竹山戰鬥無名紅軍烈士墓、長汀縣濯田鎮露潭村人民革命鬥爭史陳列館等,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為老區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當地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把閩西的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客家文化、美食文化等擰成一股繩來做,前景不可限量。

閩西是紅色資源的巨大寶庫,能夠為我所用、發揚光大的紅色遺址隨處可見、遍地開花。然而,要躋身全國著名老區的前列,迫切需要一個在全國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宣傳陣地和展示視窗。《紅色文化週刊》創辦以來已有相當積澱,獲得廣泛好評,發展勢頭強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有舍我其誰、時不我待的勇氣和力度,從資金、編制、人才等方面全方位支援,推進週刊辦成面向全國的週報。週報需要和旅遊產業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讓“紅色鄉愁”深入人心,紅色文化人人參與,紅色事業人人爭先,紅色效益處處顯現,啟示今人後人,為我們共同的生身之土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紅色文化世代繼承,不忘革命傳統,在新時代下勵志創新,奮勇前進,我認為,做好做大做強紅色閩西文化宣傳,非常緊迫,非常重要。

《紅色文化週刊》的創辦,立足閩西紅土地,突顯出閩西革命人物,深入挖掘歷史事蹟,發揮其在政治、歷史、文化、民俗、鄉愁、音樂方面的作用。要加大紅色文化宣傳,擴版時加入紅色民歌、紅色交通、紅色檔案館、紀念館資料等內容。

龍岩已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光芒四射。現在又與泉州市列入“創新城市”名列,市委、市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增加經費投入,推動閩西紅色文化,在全省“走前頭、做表率”,在新時代創新認識理念,解放思想先試先行,實現這一中國夢想。

我是廣東大埔人,是《紅色文化週刊》的忠實讀者,每到週一,我都會到閩粵贛邊老同志聯誼會,去那拿一份週刊回來閱讀和收藏。我以為,閩西的紅色文化做得比梅州好,我把許多報紙帶給老鄉們看後,他們也覺得這份報紙辦得很好,內容很豐富,歷史資料挖掘得很深,大家搶著看。

我認為,該刊除了登載閩西紅色文化外,還能一次次“走出去”,到廣東大埔青溪等第一線採訪“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的革命史實,刊發了“永遠的永豐號”“大埔,我魂牽夢縈的故鄉”等報導,讓閩西人民廣泛知道了青溪有個對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永豐號”,這個“走出去”的精神很好,擴大了紅色文化的範圍和視野,更擴大了“紅色週刊”的宣傳範圍和宣傳深度,我代表青溪人民感謝你們。

目前《紅色文化週刊》發行範圍只有訂閱“閩西廣播電視報”的人才能看到,書報亭也常常沒有賣,建議你們能擴大發行範圍,方便讀者,對於傳播紅色文化是大有好處的。也請黨委有關部門,要大力度支持《紅色文化週刊》的工作,使其更有戰鬥力。

《紅色文化週刊》創辦一年多來,以其鮮明的主題、精彩的內容,贏得了一片讚譽。現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報品質提些個人建議。

常言道,圖文並茂,圖片是報紙的重要表現載體、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週刊》的所用圖片總體品質不高(歷史照片除外),建議更加重視對圖片的徵集、使用及後期處理,切實提高圖片品質。

讀者來信通常是對報刊的讚賞或建議,這不是報刊的主體。目前《紅色文化週刊》刊登讀者來信過多,而且放在一版顯著位置,不合常規,有自我貼金之嫌。建議減少甚至不刊登讀者來信,確要刊登就必須挑選高品質的來信,並從一版顯著位置調到其他版適宜位置,不宜讓讀者來信喧賓奪主。同時,編輯部可回信致謝來信讀者,還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增強與讀者的互動。

下步《紅色文化週刊》將擴版,因而有更多空間來展現博大精深的紅色文化。建議拓展紅色文化的展現形式,增加些靈活性、可讀性強的欄目。比如,紅色文物故事、紅色圖片故事、紅色書信,紅色書畫作品等等。另外,我市已組織專家編寫《閩西革命故事集》,定稿後建議予以連載。

古田幹部學院已于2017年底開辦運營,常態化接納全國各地黨員幹部開展培訓,建議將《紅色文化週刊》作為學員們的課外讀物,這有助於學員們增強培訓效果。民營紅色教育培訓機構,同樣可以覆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建議組織《紅色文化週刊》進校園,引導學生多讀《紅色文化週刊》,傳承紅色基因。可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與學校聯合舉辦些有益活動,如悅讀《紅色文化週刊》、紅色文化手抄報、誦讀紅色經典徵文、紅色文化美術作品等比賽。

建議參照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等黨報,調小《紅色文化週刊》正文字型大小,可增加報紙容量。建議對《紅色文化週刊》的標題、小標題及標題下的作者名字的字體多作些變化,增強藝術性和觀賞性。目前清一色用黑體字,顯得十分呆板。還要提高報紙印刷品質。

此外,《紅色文化週刊》名為週刊,但更像是週報,名稱值得商榷。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紅色文化週刊》這份報紙,給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宣傳平臺。我目前供職于永定區博物館,我們在該刊設立了“紅色遺珍”欄目,館內不足館外補,讓紅色文物活起來。以物說史,該刊給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紅色文物故事飛入千家萬戶。

通過加強紅色文化的研究,擴大宣傳的作用,提高紅色文化、文物的影響力,讓革命文物活起來,還能為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在紅色文化轉載、創作上,有些隨意性,不夠嚴肅專業,有所出入,所以需要《紅色文化週刊》這一主題分明,具有專業性的刊物,來進行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報導。我建議要增強採編力量,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多與黨史、文博部門合作,爭取更多稿源、管道,增加文章品質及權威性。

可以說,十八大以來,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繼承、推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紅色文化週刊》順應而生,正逢其時。

但是,在紙質媒體塌方式衰落的時節,要使《紅色文化》叫好又賣座,我以為,應該緊緊把握“內容為王,挖深挖透”這8個字。

無論媒體如何變化,紙質、多媒體、互聯網形式如何發展,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去年1月《紅色文化週刊》推出後,推出了許多重磅文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深挖老一輩革命家在閩西的革命實踐,寫出時代感,寫出新意義,如追記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所悲未竟平生志 奮鬥唯期後死人》,寫李欣的《我有故鄉在長汀》等等。二是抓住一些偉人後代到龍岩的機會,獨家專訪,如專訪朱德的外孫劉建、劉武,專訪韓京之子韓晶晶等。三是留住歷史,口述實錄,主要是採訪閩粵贛邊縱倖存的老同志、老戰士,這些人大部分過去從來沒有被媒體關注採訪,他們的故事第一次見報,是他們給後代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十分珍惜。此外,還採訪了南下幹部、北上的新四軍和軍休所的一些老同志,如4次參加原子彈、氫彈試驗的戴木成,毛主席身邊的小戰士張國武等等。四是研究、傳承、傳播紅色文化的開拓者林開泰、章聯生,記錄傅柒生的《紅色專家,行者風範》,從收藏而成為專家的洪榮昌、李貞剛等,他們的事蹟很多也是第一次見諸媒體,在行業內引起很大反響。這些重頭稿,大多不惜版面,大標題、大照片,很是吸引眼球。在去年市政協推出的閩西文史資料彙編中,共收入50篇文章,其中有42篇首次在《紅色文化週刊》上發表。

抓住重大題材,策劃在重大紀念日,推出原創的、獨家的紅色專題報導,應該是《紅色文化週刊》的特色,也是一份獨特媒體的生存之道。

弘揚革命老區精神。

“要讓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這應該是《紅色文化週刊》的宗旨、使命。總結我們黨100年的革命鬥爭歷史,如何讓紅旗代代永遠飄揚,把閩西的紅色文化做大做強,打造在全國叫得響的紅色文化品牌,是《紅色文化週刊》的肩負的歷史使命。

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紅色文化週刊》應該挑起重擔,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要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要見證閩西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

我寫的《項南傳》在《紅色文化週刊》上連載發表,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讓我對寫好紅色故事,有了強大的推動力。我認為一定要講好紅色故事,辦好《紅色文化週刊》,讓閩西紅色文化火起來。

我很榮幸能應邀參加《紅色文化週刊》座談會,目的就是讓閩西的紅色文化傳播樹起來,走出去,打造這塊金字品牌!

我們中華民族有上千年文明歷史和優秀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中創造和傳承、保留下來的豐厚寶貴的遺產,我們閩粵贛邊老同志,堅定信念,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紅旗不倒,建功立業,積累了先進文化和紅色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傳承和弘揚好,這點《紅色文化週刊》做得特別好,你們深入採訪挖掘,搶救歷史,刊發了大量的深度報導,很受廣大群眾點贊,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教材,是有權威性、史料性、可讀性、代表性的鮮活教科書。

我希望,我們的黨政和社會團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傳承、弘揚好紅色文化,使這一鮮活的教材,在建設新龍岩中發揮正能量。在傳承和弘揚閩西紅色文化中,建議政府部門要多關心多支持。

我是《龍岩新週刊》和《紅色文化週刊》的忠實讀者,發表了不少文章。2016年到文旅集團工作後,就更加關注紅色旅遊、紅色拓展、紅色文化,集團的使命就是傳承好紅色基因,打造好紅色品牌,與《紅色文化週刊》的宗旨不謀而合。

我認為該刊一要講好紅色故事,挖掘紅色內容,開展紅色精神內涵的研究,樹立紅色文化品牌,這對青少年的教育非常重要。二要擔當起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要立足閩西,跳出閩西,輻射全省,放眼全國。《紅色文化週刊》是以紅色為主的一份主題鮮明的報刊,要想辦法將紅色文化的研究拓展出去,讓受眾輻射至全國。三是要加強政府指導,強化市場運作,加強與紅色旅遊、紅色景點、紅色基地、紅色文化部門等企業的合作,如我們集團正在投資電影《古田軍號》,週刊可以和集團合作,深入採訪,連續報導,擴大宣傳效果,把聖地古田推向全國。今後可以考慮進行深度合作,一同做大做強紅色文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閩西大地開展革命活動所留存的各種史料,歷經幾十至上百年的歲月風塵,都無一例外地固化為遺址、遺跡和實物了。繼承和傳播閩西紅色文化,離不開對這些史料的保護、發掘和宣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閩西各級黨政和人民為此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努力。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閩西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必須順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時代要求,不斷改變舊方式、舊習慣,尋找新管道、新突破。應運而生的《紅色文化週刊》,無疑是新時代閩西紅色文化傳播的一個嶄新平臺,必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營養的精神食糧。

我認為《紅色文化週刊》這份報紙辦得很好,很活,在讀者中的印象也慢慢的顯露出來了。既然這是一個關於《紅色文化週刊》改擴版座談會,我認為辦報主體一定要很明確,目的、定位、宗旨都要很清楚,根據這些來設定欄目,立意鮮明,精確用稿,辦出特色。

宣傳紅色文化,就是不忘初心,牢記歷史,讓紅旗萬代飄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現在,對於紅色歷史這一塊,不但青少年接觸教育不夠,一些中青年也瞭解得不夠。因此,我認為《紅色文化週刊》要肩負起傳承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要有一雙挖掘紅色歷史的眼睛,發掘紅色歷史故事的時代意義,讓更多的人去瞭解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作為《紅色文化週刊》忠實的讀者和作者,我感受她的辦刊方向正確、深受讀者歡迎。我的建議有:一是提倡短文。針對淺閱讀年代,人們喜歡短文,以讀者為上帝,儘量多一些短文。一些長文,採取分為若干短文的方式,進行連載。二是通俗易懂。文章絕對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感到枯燥無味。要從讀者絕大多數是市民的角度出發,在接地氣和增加通俗性方面下功夫。三是古為今用。刊載的文章,要給人以現實啟示。如古田會議前紅四軍部分將士所犯的純粹軍事觀點,拿到今天來說,就是極個別單位重業務、輕黨建的表現;又如新泉整訓對今天是有大啟發的,就是為古田會議召開所做的準備工作,如今我們的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以及民主評議黨員,要求的會前準備工作就是借鑒了新泉整訓的做法。四是發行問題。今年以來,到龍岩接受紅色教育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閩西紅色教育更是紅火。建議把《紅色文化週刊》發放到古田幹部管理學院、紅原培訓等舉辦的紅色培訓活動中,讓省外、市外的黨員同志都能夠閱讀,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閩西乃至福建重要的區域特色文化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和利用閩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紅色文化週刊》作為承擔我市紅色文化重要任務的刊物,要明確定位,突出特色,講好紅色故事,擴大閩西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要突出週刊特點。她既有報紙又有刊物的屬性,要講求時效性,對當前社會熱點、焦點保持高度敏感,與時代脈搏相吻合。但是,隨著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化,紙質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週刊要揚長避短,明確自身定位, 以時間換空間,在紅色文化上做深做精,獨樹一幟;要深入挖掘紅色基因。以週刊為陣地,堅持將紅色史料、搶救記錄與深入挖掘宣傳相結合,保護傳承弘揚好紅色基因。要堅持歷史傳承與時代主題緊密結合,將挖掘傳播紅色文化,融入龍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使紅色基因滲進人民的血液、浸入心扉,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文化開花結果;要認真講好紅色故事,著力深入挖掘無數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週刊的辦刊宗旨,就是為廣大讀者的文化和情感生活提供滋養,提供絢麗多彩的知識和資訊,讓讀者在閱讀的快感中得到精神的享受、文化的薰陶、情感的釋放。 所以,要將閩西的紅色故事講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適合於讀者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辦出特色,為社會大眾所喜歡。

近10年來我致力於搶救口述紅史、挖掘宣傳家鄉紅色文化,長期呼籲打造長汀縣濯田水口“紅旗躍過汀江戰地遺址公園”。先後發起促成了武平縣大禾鄉上湖戰鬥紅軍烈士陵園、長汀縣四都鎮“勝利的起點”紅軍紀念園、長汀縣紅山鄉童屋村苦竹山戰鬥無名紅軍烈士墓、長汀縣濯田鎮露潭村人民革命鬥爭史陳列館等,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為老區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當地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把閩西的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客家文化、美食文化等擰成一股繩來做,前景不可限量。

閩西是紅色資源的巨大寶庫,能夠為我所用、發揚光大的紅色遺址隨處可見、遍地開花。然而,要躋身全國著名老區的前列,迫切需要一個在全國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宣傳陣地和展示視窗。《紅色文化週刊》創辦以來已有相當積澱,獲得廣泛好評,發展勢頭強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有舍我其誰、時不我待的勇氣和力度,從資金、編制、人才等方面全方位支援,推進週刊辦成面向全國的週報。週報需要和旅遊產業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讓“紅色鄉愁”深入人心,紅色文化人人參與,紅色事業人人爭先,紅色效益處處顯現,啟示今人後人,為我們共同的生身之土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紅色文化世代繼承,不忘革命傳統,在新時代下勵志創新,奮勇前進,我認為,做好做大做強紅色閩西文化宣傳,非常緊迫,非常重要。

《紅色文化週刊》的創辦,立足閩西紅土地,突顯出閩西革命人物,深入挖掘歷史事蹟,發揮其在政治、歷史、文化、民俗、鄉愁、音樂方面的作用。要加大紅色文化宣傳,擴版時加入紅色民歌、紅色交通、紅色檔案館、紀念館資料等內容。

龍岩已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光芒四射。現在又與泉州市列入“創新城市”名列,市委、市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增加經費投入,推動閩西紅色文化,在全省“走前頭、做表率”,在新時代創新認識理念,解放思想先試先行,實現這一中國夢想。

我是廣東大埔人,是《紅色文化週刊》的忠實讀者,每到週一,我都會到閩粵贛邊老同志聯誼會,去那拿一份週刊回來閱讀和收藏。我以為,閩西的紅色文化做得比梅州好,我把許多報紙帶給老鄉們看後,他們也覺得這份報紙辦得很好,內容很豐富,歷史資料挖掘得很深,大家搶著看。

我認為,該刊除了登載閩西紅色文化外,還能一次次“走出去”,到廣東大埔青溪等第一線採訪“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的革命史實,刊發了“永遠的永豐號”“大埔,我魂牽夢縈的故鄉”等報導,讓閩西人民廣泛知道了青溪有個對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永豐號”,這個“走出去”的精神很好,擴大了紅色文化的範圍和視野,更擴大了“紅色週刊”的宣傳範圍和宣傳深度,我代表青溪人民感謝你們。

目前《紅色文化週刊》發行範圍只有訂閱“閩西廣播電視報”的人才能看到,書報亭也常常沒有賣,建議你們能擴大發行範圍,方便讀者,對於傳播紅色文化是大有好處的。也請黨委有關部門,要大力度支持《紅色文化週刊》的工作,使其更有戰鬥力。

《紅色文化週刊》創辦一年多來,以其鮮明的主題、精彩的內容,贏得了一片讚譽。現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報品質提些個人建議。

常言道,圖文並茂,圖片是報紙的重要表現載體、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週刊》的所用圖片總體品質不高(歷史照片除外),建議更加重視對圖片的徵集、使用及後期處理,切實提高圖片品質。

讀者來信通常是對報刊的讚賞或建議,這不是報刊的主體。目前《紅色文化週刊》刊登讀者來信過多,而且放在一版顯著位置,不合常規,有自我貼金之嫌。建議減少甚至不刊登讀者來信,確要刊登就必須挑選高品質的來信,並從一版顯著位置調到其他版適宜位置,不宜讓讀者來信喧賓奪主。同時,編輯部可回信致謝來信讀者,還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增強與讀者的互動。

下步《紅色文化週刊》將擴版,因而有更多空間來展現博大精深的紅色文化。建議拓展紅色文化的展現形式,增加些靈活性、可讀性強的欄目。比如,紅色文物故事、紅色圖片故事、紅色書信,紅色書畫作品等等。另外,我市已組織專家編寫《閩西革命故事集》,定稿後建議予以連載。

古田幹部學院已于2017年底開辦運營,常態化接納全國各地黨員幹部開展培訓,建議將《紅色文化週刊》作為學員們的課外讀物,這有助於學員們增強培訓效果。民營紅色教育培訓機構,同樣可以覆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建議組織《紅色文化週刊》進校園,引導學生多讀《紅色文化週刊》,傳承紅色基因。可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與學校聯合舉辦些有益活動,如悅讀《紅色文化週刊》、紅色文化手抄報、誦讀紅色經典徵文、紅色文化美術作品等比賽。

建議參照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等黨報,調小《紅色文化週刊》正文字型大小,可增加報紙容量。建議對《紅色文化週刊》的標題、小標題及標題下的作者名字的字體多作些變化,增強藝術性和觀賞性。目前清一色用黑體字,顯得十分呆板。還要提高報紙印刷品質。

此外,《紅色文化週刊》名為週刊,但更像是週報,名稱值得商榷。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紅色文化週刊》這份報紙,給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宣傳平臺。我目前供職于永定區博物館,我們在該刊設立了“紅色遺珍”欄目,館內不足館外補,讓紅色文物活起來。以物說史,該刊給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紅色文物故事飛入千家萬戶。

通過加強紅色文化的研究,擴大宣傳的作用,提高紅色文化、文物的影響力,讓革命文物活起來,還能為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在紅色文化轉載、創作上,有些隨意性,不夠嚴肅專業,有所出入,所以需要《紅色文化週刊》這一主題分明,具有專業性的刊物,來進行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報導。我建議要增強採編力量,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多與黨史、文博部門合作,爭取更多稿源、管道,增加文章品質及權威性。

可以說,十八大以來,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繼承、推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紅色文化週刊》順應而生,正逢其時。

但是,在紙質媒體塌方式衰落的時節,要使《紅色文化》叫好又賣座,我以為,應該緊緊把握“內容為王,挖深挖透”這8個字。

無論媒體如何變化,紙質、多媒體、互聯網形式如何發展,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去年1月《紅色文化週刊》推出後,推出了許多重磅文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深挖老一輩革命家在閩西的革命實踐,寫出時代感,寫出新意義,如追記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所悲未竟平生志 奮鬥唯期後死人》,寫李欣的《我有故鄉在長汀》等等。二是抓住一些偉人後代到龍岩的機會,獨家專訪,如專訪朱德的外孫劉建、劉武,專訪韓京之子韓晶晶等。三是留住歷史,口述實錄,主要是採訪閩粵贛邊縱倖存的老同志、老戰士,這些人大部分過去從來沒有被媒體關注採訪,他們的故事第一次見報,是他們給後代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十分珍惜。此外,還採訪了南下幹部、北上的新四軍和軍休所的一些老同志,如4次參加原子彈、氫彈試驗的戴木成,毛主席身邊的小戰士張國武等等。四是研究、傳承、傳播紅色文化的開拓者林開泰、章聯生,記錄傅柒生的《紅色專家,行者風範》,從收藏而成為專家的洪榮昌、李貞剛等,他們的事蹟很多也是第一次見諸媒體,在行業內引起很大反響。這些重頭稿,大多不惜版面,大標題、大照片,很是吸引眼球。在去年市政協推出的閩西文史資料彙編中,共收入50篇文章,其中有42篇首次在《紅色文化週刊》上發表。

抓住重大題材,策劃在重大紀念日,推出原創的、獨家的紅色專題報導,應該是《紅色文化週刊》的特色,也是一份獨特媒體的生存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