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歷史:誰才是中國的國際大都市?北上廣或西安、揚州……吐魯番!

有一句話說的是沒文化真可怕。 事實或現實的確是這樣的。

如果今天人們還要說中國有多少國際化的大都市, 那一定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北京、上海和廣州, 也是不傳統意義上的西安或者揚州, 它應該是我們今天看來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新疆吐魯番。

沒錯, 在北京、上海、廣州經濟、貿易、物流、文化、科技、醫療都很發達, 那裡有我們夢想中的高樓、高鐵和高等學府, 那裡也有我們最大的生意場, 但它們都是算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都市, 為什麼呢?文化。

它們都不是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圈兒, 都沒有自然而然的文化滲透, 不過是知識的傳播與碰撞, 不是切膚入骨的, 也沒有真正的文化交融的氣象。

至於西安和揚州就更不用說了, 甚至連知識的傳播與碰撞都談不上, 尤其是西安, 在唐朝那陣子“胡風”刮過之後, 就剩下那麼點假惺惺的味道了。

所以,

我們今天說的國際大都市不是蓋了多少房子、掙了多少錢、掌握了多少知道知識、修了多少高鐵和機場, 而是最終要看文化交流的成果, 文化對人的那種從頭到腳、由外及裡的影響。 而我上面說到的那些城市到現在也不過是幹著一些有關文化的基礎性工作。

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有四千多年的文化積澱, 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 出土了從史前到近代4萬多件文物, 從目前出土文物來看, 吐魯番至少使用過18種以上的古文字、25種語言, 大量的文物和史實證明, 吐魯番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四大文化體系和薩滿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七大宗教的交融交匯點。

在中國, 沒有一個地方能像這樣, 甚至連敦煌也趕不上它, 差著老遠一截呢!

季羨林先生曾經這樣說過,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 世界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許多文化體系。 “依我的看法, 共有四大文化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穆斯林文化體系、西方文化體系。

四者又可合為兩個更大的文化體系:前三者合稱東方文化體系, 後一者可稱西方文化體系。 而這些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 世界上只有一個, 這就是中國的新疆。 ”(1981年《新疆與比較文學的研究》)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除了上面說的, 還有這麼幾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 幾千年來, 吐魯番一直處於中國文化圈這一基本事實沒有變。

中國文化, 是華夏文化為基礎, 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 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 特指社會意識形態, 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準的反映。 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 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吐魯番這個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當時吐魯番的人們以狩獵、採集為主。進入奴隸社會後,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並漸漸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下來。據《史記》的記載,生活於吐魯番盆地一帶的土著居民是姑師人。他們在吐魯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師(後稱車師)國、狐胡國、小金附國、車師後城長國、車師都尉國。其後,漢武帝將西域納入“中國文化圈”後,吐魯番的文化主體就一直沒有變過,從漢唐的軍隊後裔到到高昌回鶻和遼、宋、西遼,以及元、明、清直至現代,這個文化圈一直都沒有變。

二是,幾千年來,吐魯番一直以“中國文化圈”為基礎,承擔與其他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使命一直沒有變。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西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恒河谷地文明。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季先生說:“弄不清印度文明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決不限於漢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的研更為落後。這種現象決不能讓它繼續下去了。” (載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識》)

在吐魯番這個地方當然是能看到這種文明的,當然也在這個地域一度繁榮。

古代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後代歐洲文明發展的源頭。希臘人硬是憑著超凡的智慧和毅力,開闢出一個理想的生存空間,將荒山野嶺改造成果木飄香的綠園;使暴虐無常的海域變成了縱橫千里、貫通八方、儀態萬千、美不勝收的平川。而且就是這個空間,曾構成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結出了人類文明史上豐碩的果實。這裡曾形成了古代世界堪稱發達的外向型經濟。半島雖不宜農耕,卻適種果木,盛產葡萄、橄欖和無花果。葡萄可釀萄萄酒,橄欖可制橄欖油,而葡萄酒和橄欖油絕大部分用來出口……所有這些,在今天的吐魯番是再明顯不過的事情了。

伊斯蘭文明的本質是和平與順服。在漫長的中世紀,伊斯蘭文明承擔了連接東西方的責任,寬容並保護了歐洲古典文化的遺產,為今天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易中天認為:“伊斯蘭這個詞不但是宗教意識,是信仰體系還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所有穆斯林都是按照伊斯蘭教的教義在生活。能夠事無巨細地管到這種程度的,歷史上只有中國的儒家,但是儒家思想第一不與中華文明同步產生,第二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這點不用我多說,大家一看就能明白。

三是,吐魯番是中國內地連接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這一地理優勢是其成為國際大都市的特質。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烏魯木齊與河西走廊都趕不上它,而且歷史上的吐魯番也並非我們現在吐魯番市這樣一個概念,它是開闢西域的重要通道,西域“中國文化圈”接納、吸引、融合其他文化的中心區域。

吐魯番這個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當時吐魯番的人們以狩獵、採集為主。進入奴隸社會後,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並漸漸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下來。據《史記》的記載,生活於吐魯番盆地一帶的土著居民是姑師人。他們在吐魯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師(後稱車師)國、狐胡國、小金附國、車師後城長國、車師都尉國。其後,漢武帝將西域納入“中國文化圈”後,吐魯番的文化主體就一直沒有變過,從漢唐的軍隊後裔到到高昌回鶻和遼、宋、西遼,以及元、明、清直至現代,這個文化圈一直都沒有變。

二是,幾千年來,吐魯番一直以“中國文化圈”為基礎,承擔與其他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使命一直沒有變。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西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恒河谷地文明。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季先生說:“弄不清印度文明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決不限於漢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的研更為落後。這種現象決不能讓它繼續下去了。” (載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識》)

在吐魯番這個地方當然是能看到這種文明的,當然也在這個地域一度繁榮。

古代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後代歐洲文明發展的源頭。希臘人硬是憑著超凡的智慧和毅力,開闢出一個理想的生存空間,將荒山野嶺改造成果木飄香的綠園;使暴虐無常的海域變成了縱橫千里、貫通八方、儀態萬千、美不勝收的平川。而且就是這個空間,曾構成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結出了人類文明史上豐碩的果實。這裡曾形成了古代世界堪稱發達的外向型經濟。半島雖不宜農耕,卻適種果木,盛產葡萄、橄欖和無花果。葡萄可釀萄萄酒,橄欖可制橄欖油,而葡萄酒和橄欖油絕大部分用來出口……所有這些,在今天的吐魯番是再明顯不過的事情了。

伊斯蘭文明的本質是和平與順服。在漫長的中世紀,伊斯蘭文明承擔了連接東西方的責任,寬容並保護了歐洲古典文化的遺產,為今天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礎。易中天認為:“伊斯蘭這個詞不但是宗教意識,是信仰體系還是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所有穆斯林都是按照伊斯蘭教的教義在生活。能夠事無巨細地管到這種程度的,歷史上只有中國的儒家,但是儒家思想第一不與中華文明同步產生,第二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這點不用我多說,大家一看就能明白。

三是,吐魯番是中國內地連接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這一地理優勢是其成為國際大都市的特質。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烏魯木齊與河西走廊都趕不上它,而且歷史上的吐魯番也並非我們現在吐魯番市這樣一個概念,它是開闢西域的重要通道,西域“中國文化圈”接納、吸引、融合其他文化的中心區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