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需要更好的故事,或更多電影

一直憋著想寫這篇文章。

十餘年科技企業品牌傳播的工作讓我得到一個結論——傳播技術, 更需要“懂人性, 有人味兒”。

先看一支獵豹移動最近發佈的機械臂廣告。

視頻載入中...

我看過的感受是:一個科技公司, 終於知道要避開晦澀的技術名詞和枯燥的技術介紹, 不自說自話, 不自嗨, 而是圍繞“技術能給人帶來什麼”, 講一個關於“人”的故事。

美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 每次震驚世界, 靠的都是自己悄悄放出一支20秒至3分鐘不等的小視頻。

▲ 波士頓動力“低調”發佈機器人視頻的頁面

這些精心策劃和設定的“場景”, 就像是給科幻故事開了個頭, 它刺激了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繼續想像, 續寫接下來的情節。

波士頓動力剛發佈機器狗SpotMini, 就引出了Netflix熱播劇“黑鏡”第四季的一個故事《金屬頭》。

暫不論影片的想像是否合理, 機器人公司的做法已經在傳播上征服了世界。

波士頓動力被視為“比穀歌更性感的科技公司”。

用自己的產品做主角, 想個好故事, 再以適當的方式展現出來——打造出“好萊塢”的美國人已經熟練掌握了這個技巧, 中國企業正在“開竅”中。

電影埋下欲望的種子

一位資深的電影製片人曾經跟我說:“你沒發現, 西部片其實就是美國牛仔褲的廣告嗎?”

“醍醐灌頂”——我一個廣告做了那麼久的人, 居然需要電影創作者提示這一點。

野蠻荒涼的西部背景, 弱肉強食、盪氣迴腸的英雄美人愛情悲劇......我們看見牛仔褲, 腦子裡想的是成為那樣的電影主角。

▲ 好萊塢“偶像”詹姆斯·迪恩和伊莉莎白·泰勒在西部片《巨人》中

電影, 是一種“意識植入”(Inception)。

90分鐘置身於黑暗環境中, 一批批觀眾“沉浸”在一個故事裡, 感官和情緒被調動、被激發——很久沒愛的, 在電影裡愛;很久沒哭的, 因電影而流淚。

那一刻, 觀眾感受到“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體驗,

肯定會對這樣的體驗產生(也許是虛妄的)渴望。

這是奇跡發生的時刻——電影給觀眾腦子裡植入了一個“欲望”。

▲ 電影《盜夢空間》

如果這個欲望跟某個商品或服務有關, 那麼它將成為成為最棒的廣告。

電影不僅能影響消費者,就連技術的發明者都會被影響。

科技發展本身是沒有方向的,電影故事會塑造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技企業的目標和方向。

穀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創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薩比斯就曾說,自己就是在年輕時看了82版《銀翼殺手》才決定投身AI領域的。

電影,科技最高效的傳播方式

科技傳播有難度,因為理解門檻高。

若不是ICO創造了那麼多一夜暴富的神話,大眾根本不會關注“區塊鏈”技術;

即便是在金錢驅動下,又有多少人(想)瞭解區塊鏈技術呢?

除了區塊鏈,VR也是相當難傳播的技術。

整個VR行業都在感謝導演斯皮爾伯格,因為他的新作《頭號玩家》幾乎在幾周之間,就讓全球老百姓對VR的認知有了飛躍。

“至少現在我跟人說VR,他們知道我在說什麼了。”一位在VR行業“潛伏”多年的從業者感歎。

另外一位在做VR社交的創業公司CEO告訴我:“過去我得解釋半天什麼是‘VR社交’,現在我可以直接說—-我們在做綠洲。”

作為大眾娛樂產品,電影的一小步,可以促成科技行業的一大步。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主人,因為人類的“社會化協作”能力最強;這項能力的基礎是“經驗傳承”,而傳承經驗的最佳方式就是“講故事”。

從畫在岩壁上的故事、到寫在紙張上的故事,再到今天用影音技術展現出“身臨其境”的電影故事……故事記錄和傳播的效率越高,人類對世界的掌控力就越強,今天我們甚至想去挑戰外太空。

越像電影的科技公司,估值越高

當Space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火箭被世界主流媒體刷屏報導時,一個念頭在我腦中閃過——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好萊塢的角色越來越接近,他大有“接替好萊塢成為美國向世界講故事、輸出軟實力新動力”之勢。

為什麼埃隆·馬斯克的一舉一動,沒花一分錢廣告費,就能輕易佔據全球主流媒體的頭條?

因為他是個“故事精”:

有人隨便提了一嘴“埃隆·馬斯克有點像鋼鐵俠”,他立刻嗅到機會,削尖腦袋去客串《鋼鐵俠》電影、一有機會就讓自己跟超級英雄扯上關係,連自傳的名字都用《矽谷鋼鐵俠》……生米做成熟飯。

▲ 馬斯克與鋼鐵俠的相似之處分析

▲ 馬斯克客串電影《鋼鐵俠》

▲ 埃隆·馬斯克自傳中文版《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

現在即使有人在事實上比他更符合鋼鐵俠定位,也沒辦法搶走公眾對他的認知。

顯然,“矽谷創業者”和“矽谷鋼鐵俠”是兩套估值體系。

SpaceX目前估值逼近250億美元;除了航太技術,馬斯克創立的其他公司估值也遠遠超過同類企業。

2003年成立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2017年最高估值為587億美元,把老牌車企通用和福特甩在後面。

馬斯克每創立一家新公司,都要拍攝一部像科幻電影一樣的項目宣傳片,點燃公眾對未來的熱情。

他做什麼,媒體和公眾的視線就聚焦到哪裡,哪個行業的估值就看漲。

▲ 不同時期,馬斯克被類比作實業家亨利·福特、P.T.巴尼姆(《馬戲之王》本尊)

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和漫威超級英雄托尼·斯塔克

公眾寄託了太多電影般的美好願景在他身上——“鋼鐵俠”的力量。

難怪很多人把他看成約伯斯的接班人——約伯斯生前是矽谷最會講故事的企業家,馬斯克參透了這種方法,讓它在自己身上發揮得更加極致和瘋狂。

馬斯克最近自掏腰包買下了紀錄片《你能相信這台電腦嗎?》的播放權,來佈道自己的“人工智慧威脅論”,所有人可以在流媒體上免費觀看這部關於人工智慧的電影,接收馬斯克的思想。

▲ 馬斯克與紀錄片《你能相信這台電腦嗎?》導演Chris Paine在影片首映禮上

他還出現在剛結束的西南偏南音樂節《西部世界》發佈會上,據說觀眾排幾個小時的隊就為了聽他演講。

▲ 論壇左至右:埃隆·馬斯克,大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弟弟、《黑暗騎士》和《星際穿越》的編劇喬納森

喬納森老婆麗莎·喬伊,還有《西部世界》的一干主演。

埃隆·馬斯克用“電影”講故事,拿想像力奠基商業帝國,給自己的發展製造了極大便利。

有人說,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理性;我卻覺得,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感性且充滿想像——很多存在了幾十上百年的行業被挑戰和顛覆,“腦洞”裡孕育著巨大的財富。

“腦洞”源於想像力,對公眾溝通想像的世界,需要好故事,故事最佳的展現形式就是電影(電視劇太長,電影長度剛好)。

美國政府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著手組建了一支“科學顧問”團隊,當好萊塢影視編劇遇到科學技術相關問題,就會有相關領域專家被指派去支援。他們希望把每部電影都變成“美國科技實力廣告”。

漫威的所有電影都經過“科學顧問”的專業輔導。

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電影傳播科技的時代在中國剛剛開始,而且勢頭異常猛烈,你一定會很快感受到。

電影不僅能影響消費者,就連技術的發明者都會被影響。

科技發展本身是沒有方向的,電影故事會塑造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技企業的目標和方向。

穀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創始人兼CEO戴密斯·哈薩比斯就曾說,自己就是在年輕時看了82版《銀翼殺手》才決定投身AI領域的。

電影,科技最高效的傳播方式

科技傳播有難度,因為理解門檻高。

若不是ICO創造了那麼多一夜暴富的神話,大眾根本不會關注“區塊鏈”技術;

即便是在金錢驅動下,又有多少人(想)瞭解區塊鏈技術呢?

除了區塊鏈,VR也是相當難傳播的技術。

整個VR行業都在感謝導演斯皮爾伯格,因為他的新作《頭號玩家》幾乎在幾周之間,就讓全球老百姓對VR的認知有了飛躍。

“至少現在我跟人說VR,他們知道我在說什麼了。”一位在VR行業“潛伏”多年的從業者感歎。

另外一位在做VR社交的創業公司CEO告訴我:“過去我得解釋半天什麼是‘VR社交’,現在我可以直接說—-我們在做綠洲。”

作為大眾娛樂產品,電影的一小步,可以促成科技行業的一大步。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的主人,因為人類的“社會化協作”能力最強;這項能力的基礎是“經驗傳承”,而傳承經驗的最佳方式就是“講故事”。

從畫在岩壁上的故事、到寫在紙張上的故事,再到今天用影音技術展現出“身臨其境”的電影故事……故事記錄和傳播的效率越高,人類對世界的掌控力就越強,今天我們甚至想去挑戰外太空。

越像電影的科技公司,估值越高

當Space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火箭被世界主流媒體刷屏報導時,一個念頭在我腦中閃過——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好萊塢的角色越來越接近,他大有“接替好萊塢成為美國向世界講故事、輸出軟實力新動力”之勢。

為什麼埃隆·馬斯克的一舉一動,沒花一分錢廣告費,就能輕易佔據全球主流媒體的頭條?

因為他是個“故事精”:

有人隨便提了一嘴“埃隆·馬斯克有點像鋼鐵俠”,他立刻嗅到機會,削尖腦袋去客串《鋼鐵俠》電影、一有機會就讓自己跟超級英雄扯上關係,連自傳的名字都用《矽谷鋼鐵俠》……生米做成熟飯。

▲ 馬斯克與鋼鐵俠的相似之處分析

▲ 馬斯克客串電影《鋼鐵俠》

▲ 埃隆·馬斯克自傳中文版《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

現在即使有人在事實上比他更符合鋼鐵俠定位,也沒辦法搶走公眾對他的認知。

顯然,“矽谷創業者”和“矽谷鋼鐵俠”是兩套估值體系。

SpaceX目前估值逼近250億美元;除了航太技術,馬斯克創立的其他公司估值也遠遠超過同類企業。

2003年成立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2017年最高估值為587億美元,把老牌車企通用和福特甩在後面。

馬斯克每創立一家新公司,都要拍攝一部像科幻電影一樣的項目宣傳片,點燃公眾對未來的熱情。

他做什麼,媒體和公眾的視線就聚焦到哪裡,哪個行業的估值就看漲。

▲ 不同時期,馬斯克被類比作實業家亨利·福特、P.T.巴尼姆(《馬戲之王》本尊)

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和漫威超級英雄托尼·斯塔克

公眾寄託了太多電影般的美好願景在他身上——“鋼鐵俠”的力量。

難怪很多人把他看成約伯斯的接班人——約伯斯生前是矽谷最會講故事的企業家,馬斯克參透了這種方法,讓它在自己身上發揮得更加極致和瘋狂。

馬斯克最近自掏腰包買下了紀錄片《你能相信這台電腦嗎?》的播放權,來佈道自己的“人工智慧威脅論”,所有人可以在流媒體上免費觀看這部關於人工智慧的電影,接收馬斯克的思想。

▲ 馬斯克與紀錄片《你能相信這台電腦嗎?》導演Chris Paine在影片首映禮上

他還出現在剛結束的西南偏南音樂節《西部世界》發佈會上,據說觀眾排幾個小時的隊就為了聽他演講。

▲ 論壇左至右:埃隆·馬斯克,大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弟弟、《黑暗騎士》和《星際穿越》的編劇喬納森

喬納森老婆麗莎·喬伊,還有《西部世界》的一干主演。

埃隆·馬斯克用“電影”講故事,拿想像力奠基商業帝國,給自己的發展製造了極大便利。

有人說,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理性;我卻覺得,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感性且充滿想像——很多存在了幾十上百年的行業被挑戰和顛覆,“腦洞”裡孕育著巨大的財富。

“腦洞”源於想像力,對公眾溝通想像的世界,需要好故事,故事最佳的展現形式就是電影(電視劇太長,電影長度剛好)。

美國政府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著手組建了一支“科學顧問”團隊,當好萊塢影視編劇遇到科學技術相關問題,就會有相關領域專家被指派去支援。他們希望把每部電影都變成“美國科技實力廣告”。

漫威的所有電影都經過“科學顧問”的專業輔導。

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電影傳播科技的時代在中國剛剛開始,而且勢頭異常猛烈,你一定會很快感受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