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青春從網路中突圍

記者 冀澤民 通訊員 栗雅琨

在網路社會中, 人們享受網路帶來的科技進步和生活便利的同時, 也感受到了青少年沉迷網遊給家庭帶來的困擾。 連日來, 本報刊發的《關注沉迷網遊的青少年》系列報導, 在讀者中引起共鳴。 對此, 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他們就青少年沉迷網遊以及如何引導家長和青少年從網路中突圍出來給出了意見和建議。

沉溺網遊危害大

張家口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張樹偉表示, 青少年天生存在對外界事物探究的心理傾向, 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求知欲, 而網路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這種心理,

尤其是一些大型網遊渲染的槍殺、暴力等鏡頭讓青少年倍感刺激和好奇, 使他們趨之若鶩, 以至於一發而不可收拾沉溺其中;其次, 青少年的學習壓力大, 精神長期緊張, 需要有宣洩的途徑和管道。 兩點一線的校園生活使很多青少年感覺生活乏味, 尤其是在學習中有得不到成就感的學生, 更容易到虛擬世界裡尋找精神安慰和寄託。 學習好的學生由於壓力大, 精神緊張, 也需要通過這樣一種途徑宣洩壓抑的情緒。

“青少年沉溺于網遊的危害非常大, 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正常生活, 使他們迷失在虛擬世界, 更會導致他們自我封閉、厭學、不願與人交往。 ”張樹偉介紹, 長期沉迷網路遊戲, 不僅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還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 另外, 迷戀網遊還可能使青少年產生精神上癮,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易產生精神阻礙和異常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表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就是行為失常、神情恍惚、性格愈加怪異等。

多方努力戒網游

張樹偉建議, 幫助青少年解除網癮, 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以及青少年共同努力。

家長要多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成長。 家長和孩子要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接觸, 建立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 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 多去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瞭解孩子所需所想, 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與安慰。

學校要多開展一些文體活動, 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

陶冶孩子情操;開展主題班會, 就網路中的利與弊展開討論;從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 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的目標, 培養其高尚的情操, 加強其自控力。

全社會加大對社會網路的監管力度, 對允許和縱容青少年上網的網吧加大懲處力度, 還孩子們一個健康的周邊環境;對網路遊戲形成有效的評價標準, 控制網游在學生中推廣傳播。

最主要的就是青少年自身要加強心理品質與控制力的訓練。 説明青少年樹立一個堅定正確的奮鬥目標, 以此為動力培養自己的控制力與忍耐力。 青少年要學會溝通, 對生活、學習中的困惑, 應積極與外部溝通, 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的支援。 培養對網遊的自控能力, 自己控制好上網時間,

如自己難以控制自己, 還可讓家長參與進來監督自己。

戒網是場持久戰

“孩子沉迷網游, 要比成年人沉迷賭博、沉迷煙酒還嚴重, 徹底戒除非常艱難。 ”寶善街小學老師劉濤說, 未成年人自我約束力和自控能力都比成年人要差, 一旦患上網癮再想戒除, 必定是一個非常艱巨而漫長的過程。

劉濤介紹, 青少年沉迷網遊在初期往往比較隱蔽, 不容易被家長老師發現, 當老師和家長發現時, 許多孩子往往已經陷得很深了, 這時候壞習慣已經養成, 要想戒除已非常困難。 “身教勝於言教, 只有家長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 才能對孩子有更強的說服力, 孩子才能夠信服,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劉濤認為, 要戒除孩子的網癮,

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不玩電腦遊戲、不玩手機遊戲。 另外, 對於沉迷網游的學生, 家長必須控制孩子使用電腦和手機, 電腦、手機的密碼要經常更改, 禁止安裝遊戲軟體, 甚至給孩子使用不能上網的老年手機或電子手錶。

“離開了網游, 孩子初期必然不習慣, 會有一種茫然不知所措, 百無聊賴的感覺, 但是一段時間以後, 等孩子適應沒有遊戲的環境就會有一些改善。 ”劉濤介紹,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茫然不知所措, 百無聊賴的時候, 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 比如踢足球、打籃球、乒乓球, 或讓孩子與同學到戶外玩耍。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 任何習慣的養成, 必須經過21天以上的持之以恆才有效果。 ”劉濤表示, 孩子們玩網路遊戲壞習慣的養成, 絕不止一個21天,可能是兩個21天、三個21天,甚至於更多。要想戒掉,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能依靠三五日之功。劉濤說:“任何戒除網癮的辦法都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很容易出現網癮反彈現象。”

■記者手記

家長,請放下您的手機

◎冀澤民

“為什麼我們孩子那麼沉迷網遊?”“孩子一有時間就琢磨手機。”“我家孩子每天匆匆寫完作業就去打遊戲。”孩子沉迷網游這一問題,困擾著許多家長。其實,有些孩子沉迷網游,是受家長“機不離手”影響的。

現在,有些市民有很強的手機依賴症,長期“機不離手,人不離網”。然而,家長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出於對手機的好奇,還是出於對父母的模仿,“玩手機”已經刻在孩子的腦子裡。

小李和妻子兩人日常忙於工作,女兒彤彤白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了晚上才接孩子回家。回家後,小倆口各自抱著手機玩,孩子哭鬧時,他們把手機丟給彤彤,她立馬就安靜下來,手機成了小李和妻子哄孩子的“神器”。如今彤彤已經1歲半,對於電子產品的喜愛更是強烈,只要手機一響,彤彤就會跑過去拿手機,用細小的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如果拿不到手機,她就會哭鬧直到拿上手機為止。

市民李女士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每天玩手機超過了3個多小時。每到週末,她的兒子拒絕一切戶外玩耍和旅遊,只想守在電腦前打遊戲。而造成孩子現在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李女士的丈夫每天在玩網路遊戲,甚至還會帶著兒子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打遊戲。李女士在教育兒子時,兒子也會拿父親來做擋箭牌,讓李女士無從下手。

市民張女士介紹,她的老公一有時間就玩遊戲,兒子也是迷戀手遊。有時,她老公看不慣兒子玩手機就說幾句,誰知兒子反問:“你還整天玩手機,憑什麼管我?”因為這事,爺倆沒少吵架。

一方面是家長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機,一方面是家長不亦樂乎地玩網遊。家長機不離手,怎能管得住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行為和心理上的引導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陪伴中,父母要去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情緒,用親子活動代替手機遊戲,通過共同閱讀減弱手機的吸引力,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促進親子間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表達。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應對孩子迷戀手機的事情上,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跳出手機的束縛,放下手機,放下遊戲,用心來陪伴孩子的成長。

絕不止一個21天,可能是兩個21天、三個21天,甚至於更多。要想戒掉,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能依靠三五日之功。劉濤說:“任何戒除網癮的辦法都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很容易出現網癮反彈現象。”

■記者手記

家長,請放下您的手機

◎冀澤民

“為什麼我們孩子那麼沉迷網遊?”“孩子一有時間就琢磨手機。”“我家孩子每天匆匆寫完作業就去打遊戲。”孩子沉迷網游這一問題,困擾著許多家長。其實,有些孩子沉迷網游,是受家長“機不離手”影響的。

現在,有些市民有很強的手機依賴症,長期“機不離手,人不離網”。然而,家長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無論是出於對手機的好奇,還是出於對父母的模仿,“玩手機”已經刻在孩子的腦子裡。

小李和妻子兩人日常忙於工作,女兒彤彤白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了晚上才接孩子回家。回家後,小倆口各自抱著手機玩,孩子哭鬧時,他們把手機丟給彤彤,她立馬就安靜下來,手機成了小李和妻子哄孩子的“神器”。如今彤彤已經1歲半,對於電子產品的喜愛更是強烈,只要手機一響,彤彤就會跑過去拿手機,用細小的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如果拿不到手機,她就會哭鬧直到拿上手機為止。

市民李女士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每天玩手機超過了3個多小時。每到週末,她的兒子拒絕一切戶外玩耍和旅遊,只想守在電腦前打遊戲。而造成孩子現在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李女士的丈夫每天在玩網路遊戲,甚至還會帶著兒子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打遊戲。李女士在教育兒子時,兒子也會拿父親來做擋箭牌,讓李女士無從下手。

市民張女士介紹,她的老公一有時間就玩遊戲,兒子也是迷戀手遊。有時,她老公看不慣兒子玩手機就說幾句,誰知兒子反問:“你還整天玩手機,憑什麼管我?”因為這事,爺倆沒少吵架。

一方面是家長教育孩子不能玩手機,一方面是家長不亦樂乎地玩網遊。家長機不離手,怎能管得住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行為和心理上的引導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陪伴中,父母要去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情緒,用親子活動代替手機遊戲,通過共同閱讀減弱手機的吸引力,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促進親子間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表達。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應對孩子迷戀手機的事情上,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跳出手機的束縛,放下手機,放下遊戲,用心來陪伴孩子的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