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發改委: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青海新聞網4月16日消息, 近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發佈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 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 農牧民生產生活水準穩步提高, 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自2005年,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先後實施以來, 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蓋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 實際載畜量減少到1599萬羊單位,

退化草地面積減少約2300平方公里, 草原鼠害危害面積大幅下降。 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 工程區灌木林平均蓋度增加0.21%, 平均高度增加0.82釐米, 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 三江源地區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 封禁治理濕地9.16萬公頃, 濕地監測站點植被蓋度增長了4.67%, 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 地表水環境品質為優, 監測斷面水質在Ⅱ類以上。

近年來, 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部署, 開展了三江源生態資產和服務價值核算、綠色績效考評、監測預警評估機制建設、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等試點, 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區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的生態補償體系。

生態監測網路基本建立, 三江源地區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資料形成了以“3S”技術為支撐、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區域生態監測體系和監測技術保障體系, 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和資料集成共用機制。

與此同時, 通過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實施, 綠色生態創造經濟效益, 農牧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 當地農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 並且, 還探索形成了黑土灘綜合治理、牧草補播及草種組合搭配、“楊樹深栽”、“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鑒模式和技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