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都人的悠閒,都浸泡蓋碗茶裡面了!

在外省人眼中可能最能代表成都慢生活的場景就是老茶館了:好天氣陽光壩子裡坐滿了人, 籐椅、蓋碗、茉莉花茶再捧一把瓜子, 工作的事放一邊。

老成都人眼中, 老茶館總有難以忘懷的回憶。

三十年代初, 我開始跟隨父親坐茶鋪, 每天晚飯後, 他帶我到離家只有一條多街的“第一泉”吃茶。 泡一碗茶, 占兩把椅子, 他吃茶, 我面前擺一堆花生。 當我把花生吃完便沉沉欲睡了。 等他茶癮過足, 我已經入夢鄉, 父親只好把我背回家去。

——海粟 《市民記憶中的老成都》

到“安瀾”吃茶的顧客大多是本街上擔二分公事的有臉面的人物, 因此它經常成為街坊上的議事場所。 街坊鄰里間有什麼糾紛, 總愛說:“走!到‘安瀾’講理去!”遂由雙方當事人出面, 約請一位街坊上的頭面人物擔任仲裁。 每人一碗茶, 等茶博士把茶葉一發起, 雙方當事人就分別陳述事情經過, 然後由仲裁人評判是非曲直。 如果哪家理虧, 茶錢就由哪家開了。 正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 說得脫來走得脫。

——海粟 《市民記憶中的老成都》

到茶鋪喝茶的人雖然五花八門, 但多少有些像“流水的兵”。 刻有一等功力深厚的舊式老茶客, 而是以茶鋪為家, 整天屁股難離茶座,

像有釘子釘著, 或放了一塊磨盤。 他們並非為茶而來, 也不見得傾心棋牌、戲曲、鳥雀, 也不在意農門陣的鹹淡, 或茶鋪的陳設裝修, 而是矚意茶鋪那種習慣了的氣氛, 要茶似乎只是為了交一把竹椅一天的租金。 他們往往輕車熟路奔老茶鋪, 一大早就去, 一個人舒氣自在, 一張報紙, 幾番茶鋪內外漫無目的的觀望, 與熟人朋友的半晌陪座, 報紙捂臉, 兩腳再支把椅子當馬夾子打半天瞌睡, 就能打發一個白晝。

——張先德 《成都:近五十年的私人記憶》

老茶館不講究, 卻是最能心安理得慵懶的所在。 尋了好些所在, 等你得閒去一探。

大慈茶社

喜歡的人會覺得太古裡和大慈寺有一種奇妙的混搭感, 因不同時代次元的碰撞產生特別的藝術張力。 不喜歡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存在很違和。

實細究歷史也不算違和。

到了宋代大慈寺門前便成為市場,每年二月十五日賣花木蠶器,成為蠶市;五月賣香藥,稱為藥市;冬月賣用具器物,稱為七寶市。宋成都太守田況作有《大慈寺前蠶市詩》:“高閣長廊門四開,新晴市井絕纖埃,老農肯信憂民意,又見笙歌入寺來。”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裡的鶴鳴茶社是不少遊客刷成都座標的必去之地。

鶴鳴茶社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大邑龔姓人家所建,初為兩層中式古典建築,是民國時期少城公園內六大茶館——鶴鳴、枕流、綠蔭閣、永聚、射德會及文化茶園之首。

目前,它是成都主城區所有茶館中歷史最久的茶館。

百花潭

成都的小孩子很容易把李白《贈汪倫》裡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背成“百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比起人民公園,百花潭裡的茶館們相當低調。

文殊院

壩壩茶裡相當精緻的所在,鬧中取靜的香園。

女茶客被道一聲“師兄”不要覺得奇怪,在這裡飲的就是佛系。

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的園林開放區不收門票,藏著好幾家茶館。

古代雅士講究“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此處竹林蔥郁雅得很。

鐵像寺水街

想當年李白“花間一壺酒”喝的是獨酌無相親的寂寞,如今鐵像寺水街裡陳錦茶鋪“花間一杯茶”喝的只有愜意。

傳說“成都人每年喝的茶可以裝滿7個西湖”,看這熱鬧我覺得此言不假。

青羊宮

青羊宮裡,就連茶館也有些仙風道骨。古樹下,人不多,就算一個人泡茶館也不會感到尷尬。到這樣的地方,只有“隨意”是最要緊的。

杜甫在成都住了5年,為什麼沒吟詠過青羊宮?

是杜甫沒有到過青羊宮?草堂距青羊宮並不遠,杜甫在節度使嚴武麾下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出入城郭有馬可騎。杜甫應該是到過那一帶的,有詩為證“江路野梅香”。當時成都西郊沿江有茂盛的梅花,連梅花都贊了,就是不贊梅花從中的青羊宮?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一下。

十一街

處是原住民的樂土,爺爺奶奶叔叔嬢嬢們中午在無名蒼蠅館子、面店隨便吃個什麼,下午就在這裡搓麻將、擺龍門陣,也有喜歡獨來獨往一個人看報紙。

十一街原有一處貓貓廟。貓貓廟是見不到了,不過有一隻原住貓每天守護著茶客們。

守護這只貓的,是和它一家的薩摩耶。聽人家說,這兩隻小動物和睦的很,從來沒鬧過矛盾。

北書院街

其實在做這篇推送時,我翻看1999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的《市民記憶中的老成都》《成都:近五十年的私人記憶》和1996年成都市群眾藝術館編輯的《成都掌故》,以此為地圖尋找好多書中令人神往的老茶館。

好幾趟都撲了個空,一度覺得特別憂傷,感傷市井老茶館的消逝。直到遇見了北書院街。

滿滿一條街,三步五步一茶館,無不是心中神往的懷舊模樣。整條街讓人賞心悅目。人造的古街,總覺得像打蠟的菩提子手串,看著油亮卻亮得呆板。不像這因時光溫柔摩挲包漿出的光亮質感。

附近街巷也值得一探,老成都的懷舊生活縮影可以盡收眼裡了。

這次探尋的座標,大多坐地鐵走個幾百米就能到達。不如明天就給自己一個“休息,休息一下”的理由。

實細究歷史也不算違和。

到了宋代大慈寺門前便成為市場,每年二月十五日賣花木蠶器,成為蠶市;五月賣香藥,稱為藥市;冬月賣用具器物,稱為七寶市。宋成都太守田況作有《大慈寺前蠶市詩》:“高閣長廊門四開,新晴市井絕纖埃,老農肯信憂民意,又見笙歌入寺來。”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裡的鶴鳴茶社是不少遊客刷成都座標的必去之地。

鶴鳴茶社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大邑龔姓人家所建,初為兩層中式古典建築,是民國時期少城公園內六大茶館——鶴鳴、枕流、綠蔭閣、永聚、射德會及文化茶園之首。

目前,它是成都主城區所有茶館中歷史最久的茶館。

百花潭

成都的小孩子很容易把李白《贈汪倫》裡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背成“百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比起人民公園,百花潭裡的茶館們相當低調。

文殊院

壩壩茶裡相當精緻的所在,鬧中取靜的香園。

女茶客被道一聲“師兄”不要覺得奇怪,在這裡飲的就是佛系。

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的園林開放區不收門票,藏著好幾家茶館。

古代雅士講究“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此處竹林蔥郁雅得很。

鐵像寺水街

想當年李白“花間一壺酒”喝的是獨酌無相親的寂寞,如今鐵像寺水街裡陳錦茶鋪“花間一杯茶”喝的只有愜意。

傳說“成都人每年喝的茶可以裝滿7個西湖”,看這熱鬧我覺得此言不假。

青羊宮

青羊宮裡,就連茶館也有些仙風道骨。古樹下,人不多,就算一個人泡茶館也不會感到尷尬。到這樣的地方,只有“隨意”是最要緊的。

杜甫在成都住了5年,為什麼沒吟詠過青羊宮?

是杜甫沒有到過青羊宮?草堂距青羊宮並不遠,杜甫在節度使嚴武麾下任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出入城郭有馬可騎。杜甫應該是到過那一帶的,有詩為證“江路野梅香”。當時成都西郊沿江有茂盛的梅花,連梅花都贊了,就是不贊梅花從中的青羊宮?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一下。

十一街

處是原住民的樂土,爺爺奶奶叔叔嬢嬢們中午在無名蒼蠅館子、面店隨便吃個什麼,下午就在這裡搓麻將、擺龍門陣,也有喜歡獨來獨往一個人看報紙。

十一街原有一處貓貓廟。貓貓廟是見不到了,不過有一隻原住貓每天守護著茶客們。

守護這只貓的,是和它一家的薩摩耶。聽人家說,這兩隻小動物和睦的很,從來沒鬧過矛盾。

北書院街

其實在做這篇推送時,我翻看1999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的《市民記憶中的老成都》《成都:近五十年的私人記憶》和1996年成都市群眾藝術館編輯的《成都掌故》,以此為地圖尋找好多書中令人神往的老茶館。

好幾趟都撲了個空,一度覺得特別憂傷,感傷市井老茶館的消逝。直到遇見了北書院街。

滿滿一條街,三步五步一茶館,無不是心中神往的懷舊模樣。整條街讓人賞心悅目。人造的古街,總覺得像打蠟的菩提子手串,看著油亮卻亮得呆板。不像這因時光溫柔摩挲包漿出的光亮質感。

附近街巷也值得一探,老成都的懷舊生活縮影可以盡收眼裡了。

這次探尋的座標,大多坐地鐵走個幾百米就能到達。不如明天就給自己一個“休息,休息一下”的理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