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和小兄弟倆離家出走,留下讓人揪心的字條!心理諮詢師有個建議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事, 要從兩張圖講起。

下邊兩張字條, 是太和縣兩名初中生寫下的, 一個15歲, 一個14歲, 兩個孩子是親兄弟。

如此稚嫩的筆跡, 一看就是出自于孩子之手, 可文字的內容卻令人揪心:“走了, 去世了, 再也不會挨打、挨駡、挨訓了。 走了, 就美好了。 ”

“家長太暴力, 天天罵人, 說我矮, 你多高?心裡不舒服就打人, 真像個......”如果你的孩子寫出這些話, 你作何感想?

前天(14日), 兄弟倆留下這些內容後離家出走不知所蹤, 家人、老師、同學焦急萬分, 警方和藍天救援隊也緊急出動。

正當大家全力尋找, 生怕傳來不好的消息之際, 劇情突然發生了轉折……

4月15日11時許, 李某玉在學校附近網吧被找到。 15日15:00左右, 李某旭在太和縣友誼路某網吧被找到內。

留下字條出走, 實際上是跑出去上網了……這也許是最好的消息, 因為孩子沒事!

雖然這是一出鬧劇, 但是“家長太暴力、心裡不舒服打人”反映出孩子內心的壓力很大, 想通過這出鬧劇, 看看父母到底在不在乎他們。

這出鬧劇留給父母什麼樣的反思?

阜陽市手把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負責人, 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小雪對這件事做了認真的分析:孩子偶爾是可以打的, 但打孩子不是目的。

孩子需要管教這件事, 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但孩子該不該打?在家庭權力系統和情感系統中, 父母要做好二者的動態合理分配。

打罵和懲罰孩子的本意, 可能是出於想讓孩子記住教訓, 以後不再犯相同錯誤, 但粗暴的、不帶情感的打罵、懲罰、洩憤, 可能對孩子起到短暫的、表面的效果, 卻非常容易造成長久的對抗和親情的疏遠。

表面上看, 父母打了孩子, 是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但在孩子的心裡,父母變成了有力氣沒辦法,除了打罵,對他束手無策,惱羞成怒的無能之輩。這種從小被打皮了的孩子,越長大就會越難管教。在這樣的家庭中,如果只有權利系統沒有情感系統,可能造成強勢、蠻不講理或者懦弱等性格特點。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及時予以追究,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受到應有的懲罰,孩子的“自我”會越來越膨脹,“角色”會越來越約束,容易造成角色混亂或角色衝突,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為。在這樣的家庭中,如果只有情感系統沒有權力系統,可能造成孩子任性、“以我為中心”、自律能力差等性格特點;

我們總以為我們是父母,孩子必須聽我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永遠是“溫柔的堅定”,在規則範圍內享受自由。

所以孩子“可以打”,看你“怎麼打”,“打”出品質,“打”出水準,“打”出優秀卓越的孩子。

關於教育孩子

你有什麼高見?

歡迎在底部留言分享~

但在孩子的心裡,父母變成了有力氣沒辦法,除了打罵,對他束手無策,惱羞成怒的無能之輩。這種從小被打皮了的孩子,越長大就會越難管教。在這樣的家庭中,如果只有權利系統沒有情感系統,可能造成強勢、蠻不講理或者懦弱等性格特點。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及時予以追究,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受到應有的懲罰,孩子的“自我”會越來越膨脹,“角色”會越來越約束,容易造成角色混亂或角色衝突,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為。在這樣的家庭中,如果只有情感系統沒有權力系統,可能造成孩子任性、“以我為中心”、自律能力差等性格特點;

我們總以為我們是父母,孩子必須聽我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永遠是“溫柔的堅定”,在規則範圍內享受自由。

所以孩子“可以打”,看你“怎麼打”,“打”出品質,“打”出水準,“打”出優秀卓越的孩子。

關於教育孩子

你有什麼高見?

歡迎在底部留言分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