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人人熱愛虛假資訊

虛假資訊氾濫成災

最近兩年, 社交媒體最發達的美國便讓世人領略到了虛假資訊的巨大威力。 2016年, 美國總統大選期間, 以“教皇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當總統”“希拉蕊·克林頓秘密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提供武器”為代表的大量虛假資訊一直充斥著美國的各大社交媒體,

而美國總統投票日之前最關鍵的三個月中, 來自虛假新聞網站以及極端博客頁面的20大虛假資訊在臉書上的分享次數超過了870萬次, 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赫芬頓郵報》等主流媒體刊登的20大真實資訊的分享次數高出130萬次。 雖然嚴格說來, 希拉蕊的失敗不能歸因於虛假資訊的氾濫, 但虛假資訊的關注度竟超過了真實資訊, 必然動搖了相當多美國選民的態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的政治進程。

2017年, 網路紅人特朗普就任總統之後, 社交媒體爆出的大量虛假資訊又讓這位元國家最高領導人頭疼不已。

比如, “相關人士”很喜歡在推特、臉書上爆料特朗普的“特殊癖好”, 他們透露, “特朗普作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 卻喜歡通過看電視來瞭解國內國外動態……每天, 特朗普花在電視機旁邊的時間多達8個小時, 不准別人碰他的電視遙控器, 而且, 特朗普會邊看邊罵一些不合其胃口的節目, 當他體力不支時, 就會暴飲12罐健怡可樂……”。 類似的虛假資訊只要一經公佈, 便會迅速被網路轉載、分享, 最終引發白宮與媒體之間的口水戰。

結果, 2017年11月, 美國權威英語資料庫《柯林斯詞典》宣佈, “Fake News”(即“虛假資訊”)成為美國“2017年度詞彙”。 美國人感謝特朗普貢獻了榜首詞彙, 因為特朗普就任以來常說媒體的報導是“虛假資訊”,

導致該詞彙的使用率在一年之內猛增了365%。

背後原因多種多樣

為何虛假資訊會備受關注並且氾濫成災呢?心理學家表示, 這種現象的背後既有社會原因, 也有技術原因甚至人們自身的原因。

首先, 網路時代極大地降低了資訊傳播的社會門檻, 為虛假資訊的氾濫提供了便利。 虛假資訊其實並非社交媒體所衍生的新事物, 人類自從有了新聞媒介之後, 就懂得利用虛假資訊來達到特定的政治經濟目的。 比如, 一戰期間英國曾對德軍殘暴行為進行了虛假宣傳, 借此贏得國民支持, 結果由於英國人受騙過一次, 他們在二戰時反而懷疑媒體對於納粹大屠殺的報導;又比如, 為了以正當的理由迫害猶太人, 納粹德國的報紙和雜誌也曾十幾年如一日地反復編造刊登抹黑猶太人的文章,

煽動德國民眾。

其次, 社交媒體的技術特點似乎與虛假資訊“天生有緣”。 由於社交媒體在傳播範圍、效率、成本、精准性、互動性、用戶吸引度等方面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它必然會搶走本應屬於後者的任務, 所以, 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會優先選用社交媒體來做政治博弈, 發動水軍抹黑政治對手, 控制輿論, 導致大量虛假資訊出現。

另外, 社交媒體的機器演算法也缺乏對虛假資訊進行篩除的能力。 比如, 美國大選中虛假資訊的猖獗就與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新聞推送”採取的自動化演算法有關。 FACEBOOK新聞推送本意是針對具體用戶的需求而精選優質的高互動內容,

其機器演算法設計成自動抓取點擊率高的資訊。 然而, 新聞推送的資訊源既包括權威新聞網站, 也包括為了獲取點擊率而賺錢的“假新聞”網站, 在機器演算法無法判斷資訊內容真假的情況下, 這種技術反而為虛假資訊的大範圍傳播提供了幫助。

我們自己也有問題

最後, 我們不得不承認, 網路使用者自身也是虛假資訊氾濫的一個因素。 比如, 心理學家發現, 人們在面對虛假資訊時往往不喜歡去求證, 而是會迅速地將虛假資訊“下載”到大腦記憶中去, 因為對於大腦來說, 提取最近呈現的材料更加省力, 而進一步批判性地分析所見的內容則要麻煩得多了。 網路時代, 人們每天收到無數資訊的轟炸, 對這麼多資訊進行真假評估簡直就是大腦的噩夢。 所以,大腦不得不偷懶,常常假設資訊是真實可靠的,從而避開大量的計算任務。

即使人們想到去判斷資訊的真假,但表現得也不夠理性。人們在尋求資訊的過程中本來就存在偏見,會傾向於相信能夠印證自己觀點的資訊,或者與自己三觀相符的資訊,久而久之,使用者將自身囚禁於資訊的“回音室”中——這就是所謂的“回音室效應”。社交網路就很容易為人群劃分出各種“回音室”。美國大選期間,不少發佈者製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過幾十萬次的虛假資訊,他們表示具體做法就是“潛入極端政治狂熱分子的‘回音室’,公然發佈虛假的故事”。

那麼,我們是否註定難以擺脫虛假資訊的影響了?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列出了幾個避免落入虛假資訊陷阱的方法。第一,讓大腦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見到資訊時立刻對真假進行評估,這招或許可以防止大腦“下載”虛假資訊。第二,慎重考慮資訊的來源,多看看正規門戶網站還有傳統媒體怎麼說。第三,小心帶有真相的謊言。當真實資訊和錯誤資訊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的判斷力容易下降,但你要盡力從資訊中將真相和謊言區分出來。第四,社交媒體本身也要改進技術,儘量遮罩虛假消息,並讓真實資訊更容易推送到用戶面前。

所以,大腦不得不偷懶,常常假設資訊是真實可靠的,從而避開大量的計算任務。

即使人們想到去判斷資訊的真假,但表現得也不夠理性。人們在尋求資訊的過程中本來就存在偏見,會傾向於相信能夠印證自己觀點的資訊,或者與自己三觀相符的資訊,久而久之,使用者將自身囚禁於資訊的“回音室”中——這就是所謂的“回音室效應”。社交網路就很容易為人群劃分出各種“回音室”。美國大選期間,不少發佈者製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過幾十萬次的虛假資訊,他們表示具體做法就是“潛入極端政治狂熱分子的‘回音室’,公然發佈虛假的故事”。

那麼,我們是否註定難以擺脫虛假資訊的影響了?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列出了幾個避免落入虛假資訊陷阱的方法。第一,讓大腦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見到資訊時立刻對真假進行評估,這招或許可以防止大腦“下載”虛假資訊。第二,慎重考慮資訊的來源,多看看正規門戶網站還有傳統媒體怎麼說。第三,小心帶有真相的謊言。當真實資訊和錯誤資訊混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的判斷力容易下降,但你要盡力從資訊中將真相和謊言區分出來。第四,社交媒體本身也要改進技術,儘量遮罩虛假消息,並讓真實資訊更容易推送到用戶面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