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藍光張強加盟碧桂園,離職背後是藍光商業“光環褪去”還是碧桂園的刀口舔血?

豔姐說

這兩天, 碧桂園被“高周轉”拖入了巨大的輿論漩渦。

不管是要求“設計院接到行銷戶型配置及設計要求後, 當天內出圖(通宵)”,

還是“小雨正常幹, 大雨不停幹!晴天拼命幹!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的項目口號, 每一條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

這種玩命幹的精神, 讓不少業內外人士直呼“這工作強度, 以後誰還敢去碧桂園啊。 ”“這真是一家讓你深刻領會什麼叫活著的意義就是工作的公司。 ”

有“業界良心”獵頭更是呼籲, “為了這些項目總的健康和長壽考慮, 有責任和義務多為他們找些更人性化的平臺。 ”

換句話說, 能不去碧桂園咱就別去了, 真的熬不起。

不過豔姐倒是覺得, 大家多慮了。 首先, “高周轉”在行業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很多房企都是這麼幹的, 只不過沒有被這麼赤裸裸的文字表達, 你敢說你老闆開會時, 沒有口頭提過?

其次, 除了“高周轉”外, 碧桂園能做成宇宙級房企,

總有它厲害的地方, 也有很多值得業內學習的地方。 因為“高周轉”把人一棒子打死, 有點不厚道。

再說了, 能當上高管的都是人中龍鳳, 人家那智商情商, 能傻到明知道是“火坑”還往裡跳?更何況, 碧桂園的薪酬在行業內也是很可觀的。

所以, 聰明的人不會揪著“高周轉”不放, 只要你能力過硬, 恰好又崗位合適, 該去咱還得去。

1

藍光張強加盟碧桂園

近日, 豔姐從業內知情人處獲悉, 藍光地產總裁助理、藍光文旅集團總裁張強已跳槽碧桂園, 新抬頭為:碧桂園集團助理總裁兼商管中心總經理。

在4月10-12日的“第13屆商業地產節”上, 張強就以這個新身份亮相, 並作了觀點分享。 看來這事已經板上釘釘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

張強此次的離職, 很大程度上源于藍光商業的轉型。

聽到這個原因, 豔姐本是不怎麼信的。 要知道, 藍光是以商業地產起家, 特別是在成都, 說起金荷花、香檳廣場、幸福耍街這些商業項目時, 地道的成都本地人幾乎無人不知。

不過, 該知情人士表示, 藍光近年來確實在各個城市公司壓縮商業比例, 今年確定八成專案招商人員全在場。 如果這個消息確切, 那麼去年藍光把張強總調到文旅集團做總裁, 今年張強總又選擇離職, 好像邏輯確實是順的。

當然, 離職原因什麼的都是過去式, 當下大家最關心的是張強總能不能適應碧桂園的快節奏。 如果你有這樣的疑慮, 那恐怕是你沒聽過“藍光速度”。

不少業內人士都知道藍光有個“3461”模式:一個項目拿地三個月開工,

四個月開盤, 開盤當日去化率60%, 一年內實現項目現金流。 和碧桂園異曲同工。

比如, 在天津, 藍光僅用兩個月的時間, 就完成了進駐天津後首個產品的問世, 專案開盤3小時就去化9成。

所以, 人家高管自己都不擔心累著, 旁人就不要操這無謂的心了。

再插一個有意思的事。 在2017年12月26日, 碧桂園商管中心前策產品部總經理招錫祥、租售管理部片區總經理陸展江曾帶領團隊千里迢迢跑到四川成都, 與藍光集團商業管理公司進行深度交流與探討。

由此可見, 碧桂園對於藍光的商業模式還是很認可的, 也有學習之意, 此次直接挖走藍光商業集團的一把手, 估計碧桂園的心裡已是樂開了花。

2

碧桂園的商業步伐

事實上, 碧桂園的商業步伐並不算早。

2013年時候, 碧桂園才成立碧桂園集團商業管理公司, 吹響其進軍商業地產號角。

此番張強總的加盟, 應該會對碧桂園在商業地產領域的發展有不小的助力。 不過, 豔姐對此有兩個疑問。

一、從拿地到項目, 不難發現, 碧桂園商業項目主要以常規社區商業為主, 購物中心很少。 比如隨州碧桂園鳳凰商業廣場、長沙碧桂園威尼斯城、鎮江句容碧桂園鳳凰城等, 幾乎都是社區商業或城市綜合體。

而藍光的商業項目也烙有明顯的社區商業痕跡, 植根于社區, 服務於周邊5公里範圍內的人群。

其實說到底, 碧桂園、藍光、金科、恒大等招商部屬於一個類型, 主要階段性持有第一, 去化銷售為主, 零星有一些購物中心。不知道張強總加盟碧桂園之後,是會延續這一局面,還是會有所改變。

二、碧桂園的商業部門原屬總部直轄派遣,去年併入區域。比如一線城市中發展迅速較快的上海區域,就增設了長租公寓和產城事業部、商業管理部等,加碼在上海的佈局並開展多元化的業務。

碧桂園集團上海區域總裁高斌曾表示,長租公寓管理部、產城發展部、商業管理部的組織架構已開始搭建,相關人員的招聘已經籌備中。

單獨設置專業職能的部門,可見碧桂園對區域深耕的決心。不知道張強總加入後,這種架構會不會有所調整。

對於這兩點,目前答案還不得而知。

不過關於碧桂園商業在未來的發展,張強總在“第13屆商業地產節”會上做了透露,碧桂園未來以“長租”方向來涉獵商業地產,並通過商業配套與酒店、共用辦公形成全閉環的連結。

其中對於零售行業上,未來碧桂園將回歸消費本質,關注親子、家庭等消費群體,佈局線下的實體店,讓消費需求有更多的跨度需求。

3

黃金時代光環褪去

如果豔姐沒記錯,商業地產最火的時候,應該是在2010年左右,增速達到30%,而在此之前,這一數字只有15%。

一方面,傳統住宅受到調控政策的層層加碼;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規模競賽加深,單一的開發模式不能滿足規模的高速增長,於是更多的資本選擇進入商業地產,搶灘佈局。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萬達模式”的成功,讓很多企業垂涎欲滴。

於是,不僅傳統的開發商把商業地產作為轉型的“救命稻草”,雨潤、美的、娃哈哈、蘇寧這些其他行業巨頭也紛紛開始自己的商業佈局。

比如,娃哈哈就曾在五六年前宣佈,將正式進軍商業地產,並計畫在未來5年籌建100座商業綜合體,名字蠻有意思的,叫“娃歐商場”。這個速度,與萬達打造萬達廣場的速度幾乎不相上下。可惜,如今位於杭州的首家娃歐商場已經快堅持不下去了。

為什麼短短幾年,商業地產就從黃金時代褪去了光環?為什麼商業地產這幾年遠不如純住宅好做?

原因說起來也簡單。

1、燒錢

住宅地產講求短平快,拿地,建房,出售,幾乎不存在後期運營。比如某些做產業地產的企業,就會用住宅地產來輸血其他產業。

商業地產不一樣。它涵蓋了開發、招商、運營等全生命週期,不僅前期的投資總額大,後期的經營週期長,運營成本高,而且不好去化,回報週期非常漫長。

尤其是自持租賃模式。如果只靠收租金,按照目前國內平均的租金水準,恐怕連貸款利息都抵不了。所以,做商業地產非常非常非常燒錢。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專注做商業地產的房企不多,而是把大多商業物業作為住宅附屬品的原因。

總而言之,做商業地產就一句話,如果你有足夠多的錢可以墊在裡面;如果你能做好三五年不賺錢,默默培養人氣的準備;那麼,你就去做。如果沒有,那麼,你還需要好好考慮考慮。

2、資源飽和

在商業地產紅火的那幾年,各家開發商紛紛殺入,各種同質化的商業專案拔地而起。

但是,任何東西過剩了都是一種災難,地產也是如此。一個城市,就那麼幾個商圈,每個商圈內就那麼些客流量,成群結隊的商業專案紮堆,結果必然是“餡餅”變成了“陷阱”。

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很多商場的店鋪空置率驚人,客流量也是少的可憐。

3、專業性強

豔姐一直覺得,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雖然都叫地產,但基本可以算作是兩個行業。甚至可以說,商業地產的綜合度是住宅地產的倍數概念。

不同於住宅房地產,只要有錢有地就能做出來,然後也能賣出去。商業地產涉及的環節要多得多,尤其是招商、運營,費時費力,遠不是一錘子買賣。

這也導致即使房企高薪挖來大量貨真價實的人才,但真正具備商業地產運營經驗的人士並不多。商業地產快速開發和專業人才稀缺的供需矛盾,又進一步持續加速企業高層換血。

4

商業地產下半場怎麼玩?

從碧桂園“挖角”張強總這樣的商業地產高手來看,碧桂園今年及未來在商業地產上的“野心”還是不小的。

不過,以商業地產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短平快”的開發銷售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要想真正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還需要一些新鮮的嘗試,比如,體驗式商業。

拿北京僑福芳草地來說,這個被業界視為體驗式商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從拿地到開發完成,歷時20年的精工細作,藝術氛圍濃郁到走在裡面,已經感覺不像是一個商場了。

這種體驗式商業地產對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很強,聚客能力驚人。而對於商業地產來說,一旦“人”的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商場盈利、新項目宣傳培育等,算得上是一舉多得。

長租公寓和聯合辦公空間也是近年來很熱門的新業態。前面我們也說了,碧桂園未來會以“長租”方向來涉獵商業地產。

有資料顯示,2017年,長租公寓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聯合辦公的潛在市場規模也將在3萬億以上。目前,全國約有2300家聯合辦公企業,平均每天就有3家企業誕生。

這對於房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目前,有不少企業就已經在自持的商業綜合體裡設置了聯合辦公業態。

比如龍湖地產旗下的聯合辦公品牌“一展空間”,已經陸續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天街商業綜合體中亮相。北京的“一展空間”開業不到半個月,出租率和入住率均達到100%,可見這一塊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另外,結合自身商業項目特性打造屬於自己的IP,也是很帶人氣的方法。比如一些商場舉辦的hello kitty展,哆啦A夢展,帶客效果都不錯。

拿大悅城來舉例。去年8月份左右,朝陽大悅城通過眾籌,在商場內建造了一座“仙劍城”,吸引了不少仙劍迷前來。開業首日,入口處就早早排起了長隊。

根據大悅城的資料顯示,“仙劍城”開業前兩天,朝陽大悅城的客流同比增漲了11%,銷售額同比上漲26%,效果非常好。

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商場本身與顧客的聯繫和互動,也解決了商業地產同質化的問題,與此同時,也能夠在城市圈及活動主題圈內產生熱門話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當然,在專注於自身優勢打造的同時,也可以嘗試跨界合作,比如,2017年10月,首旅如家酒店集團就與共用辦公品牌優客工廠舉辦簽約儀式,成為大型連鎖酒店和共用辦公空間組合的全新嘗試。

結語

坦白講,商業地產並不是一個容易生存的行業。在未來,商業地產江湖也不再能一招制勝天下。如何發揮資源的最大優勢,將成為各家房企最需要突破和平衡的關鍵。

當然,做商業地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有情懷的心。

END.

如果您喜歡本文,可以:

如果你想和豔姐聊聊,可以加豔姐個人微信

地產人言 言盡地產人與事

我們關注:企業戰略、新盤速遞、買房故事、產品推介、高管離職、土地市場。

歡迎投稿至727869321@qq.com

零星有一些購物中心。不知道張強總加盟碧桂園之後,是會延續這一局面,還是會有所改變。

二、碧桂園的商業部門原屬總部直轄派遣,去年併入區域。比如一線城市中發展迅速較快的上海區域,就增設了長租公寓和產城事業部、商業管理部等,加碼在上海的佈局並開展多元化的業務。

碧桂園集團上海區域總裁高斌曾表示,長租公寓管理部、產城發展部、商業管理部的組織架構已開始搭建,相關人員的招聘已經籌備中。

單獨設置專業職能的部門,可見碧桂園對區域深耕的決心。不知道張強總加入後,這種架構會不會有所調整。

對於這兩點,目前答案還不得而知。

不過關於碧桂園商業在未來的發展,張強總在“第13屆商業地產節”會上做了透露,碧桂園未來以“長租”方向來涉獵商業地產,並通過商業配套與酒店、共用辦公形成全閉環的連結。

其中對於零售行業上,未來碧桂園將回歸消費本質,關注親子、家庭等消費群體,佈局線下的實體店,讓消費需求有更多的跨度需求。

3

黃金時代光環褪去

如果豔姐沒記錯,商業地產最火的時候,應該是在2010年左右,增速達到30%,而在此之前,這一數字只有15%。

一方面,傳統住宅受到調控政策的層層加碼;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規模競賽加深,單一的開發模式不能滿足規模的高速增長,於是更多的資本選擇進入商業地產,搶灘佈局。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萬達模式”的成功,讓很多企業垂涎欲滴。

於是,不僅傳統的開發商把商業地產作為轉型的“救命稻草”,雨潤、美的、娃哈哈、蘇寧這些其他行業巨頭也紛紛開始自己的商業佈局。

比如,娃哈哈就曾在五六年前宣佈,將正式進軍商業地產,並計畫在未來5年籌建100座商業綜合體,名字蠻有意思的,叫“娃歐商場”。這個速度,與萬達打造萬達廣場的速度幾乎不相上下。可惜,如今位於杭州的首家娃歐商場已經快堅持不下去了。

為什麼短短幾年,商業地產就從黃金時代褪去了光環?為什麼商業地產這幾年遠不如純住宅好做?

原因說起來也簡單。

1、燒錢

住宅地產講求短平快,拿地,建房,出售,幾乎不存在後期運營。比如某些做產業地產的企業,就會用住宅地產來輸血其他產業。

商業地產不一樣。它涵蓋了開發、招商、運營等全生命週期,不僅前期的投資總額大,後期的經營週期長,運營成本高,而且不好去化,回報週期非常漫長。

尤其是自持租賃模式。如果只靠收租金,按照目前國內平均的租金水準,恐怕連貸款利息都抵不了。所以,做商業地產非常非常非常燒錢。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專注做商業地產的房企不多,而是把大多商業物業作為住宅附屬品的原因。

總而言之,做商業地產就一句話,如果你有足夠多的錢可以墊在裡面;如果你能做好三五年不賺錢,默默培養人氣的準備;那麼,你就去做。如果沒有,那麼,你還需要好好考慮考慮。

2、資源飽和

在商業地產紅火的那幾年,各家開發商紛紛殺入,各種同質化的商業專案拔地而起。

但是,任何東西過剩了都是一種災難,地產也是如此。一個城市,就那麼幾個商圈,每個商圈內就那麼些客流量,成群結隊的商業專案紮堆,結果必然是“餡餅”變成了“陷阱”。

特別是二三線城市,很多商場的店鋪空置率驚人,客流量也是少的可憐。

3、專業性強

豔姐一直覺得,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雖然都叫地產,但基本可以算作是兩個行業。甚至可以說,商業地產的綜合度是住宅地產的倍數概念。

不同於住宅房地產,只要有錢有地就能做出來,然後也能賣出去。商業地產涉及的環節要多得多,尤其是招商、運營,費時費力,遠不是一錘子買賣。

這也導致即使房企高薪挖來大量貨真價實的人才,但真正具備商業地產運營經驗的人士並不多。商業地產快速開發和專業人才稀缺的供需矛盾,又進一步持續加速企業高層換血。

4

商業地產下半場怎麼玩?

從碧桂園“挖角”張強總這樣的商業地產高手來看,碧桂園今年及未來在商業地產上的“野心”還是不小的。

不過,以商業地產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短平快”的開發銷售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要想真正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還需要一些新鮮的嘗試,比如,體驗式商業。

拿北京僑福芳草地來說,這個被業界視為體驗式商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從拿地到開發完成,歷時20年的精工細作,藝術氛圍濃郁到走在裡面,已經感覺不像是一個商場了。

這種體驗式商業地產對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很強,聚客能力驚人。而對於商業地產來說,一旦“人”的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商場盈利、新項目宣傳培育等,算得上是一舉多得。

長租公寓和聯合辦公空間也是近年來很熱門的新業態。前面我們也說了,碧桂園未來會以“長租”方向來涉獵商業地產。

有資料顯示,2017年,長租公寓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聯合辦公的潛在市場規模也將在3萬億以上。目前,全國約有2300家聯合辦公企業,平均每天就有3家企業誕生。

這對於房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目前,有不少企業就已經在自持的商業綜合體裡設置了聯合辦公業態。

比如龍湖地產旗下的聯合辦公品牌“一展空間”,已經陸續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天街商業綜合體中亮相。北京的“一展空間”開業不到半個月,出租率和入住率均達到100%,可見這一塊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另外,結合自身商業項目特性打造屬於自己的IP,也是很帶人氣的方法。比如一些商場舉辦的hello kitty展,哆啦A夢展,帶客效果都不錯。

拿大悅城來舉例。去年8月份左右,朝陽大悅城通過眾籌,在商場內建造了一座“仙劍城”,吸引了不少仙劍迷前來。開業首日,入口處就早早排起了長隊。

根據大悅城的資料顯示,“仙劍城”開業前兩天,朝陽大悅城的客流同比增漲了11%,銷售額同比上漲26%,效果非常好。

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商場本身與顧客的聯繫和互動,也解決了商業地產同質化的問題,與此同時,也能夠在城市圈及活動主題圈內產生熱門話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當然,在專注於自身優勢打造的同時,也可以嘗試跨界合作,比如,2017年10月,首旅如家酒店集團就與共用辦公品牌優客工廠舉辦簽約儀式,成為大型連鎖酒店和共用辦公空間組合的全新嘗試。

結語

坦白講,商業地產並不是一個容易生存的行業。在未來,商業地產江湖也不再能一招制勝天下。如何發揮資源的最大優勢,將成為各家房企最需要突破和平衡的關鍵。

當然,做商業地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有情懷的心。

END.

如果您喜歡本文,可以:

如果你想和豔姐聊聊,可以加豔姐個人微信

地產人言 言盡地產人與事

我們關注:企業戰略、新盤速遞、買房故事、產品推介、高管離職、土地市場。

歡迎投稿至727869321@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