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能化基地20年!這些年榆林城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這裡真的是太美了!以前在榆林很難看到這種‘小橋流水、和風剪影’的景致。 ”清明假期, 從青島回榆陽區老家探親的劉寧在榆溪濱河公園遊覽時, 發出這樣的感歎。

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20年來, 伴隨著能源大開發, 榆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如今的榆林高樓林立, 路網交織, 綠樹蔥郁, 景色怡人, 無論是本地市民, 還是外來遊客, 無不稱讚叫好。 回到20年前的榆林, 城區破亂不堪, 基礎滯後, 道路狹窄, 人口稀少, 建成區面積僅有20平方公里, 人口也只有18萬。 20年的破繭成蝶之路, 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榆林速度”。 而今, 這個定位為建成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 乘著現代能源化工產業大發展的東風, 正逐漸成為一座生態型、宜居型、創新型的新型能源城市。

強化頂層設計——推進城市群高速發展

規劃是城市的藍圖, 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圖。 20年來, 我市依據能源化工產業持續壯大的趨勢和前景, 緊扣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進度和需求, 堅持規劃立市, 注重內涵提升, 讓規劃“領跑”城市發展, 使各個功能板塊、核心區域、地標建築的規劃,體現階段性、富有地域性、注重前瞻性,推進城市集群高速發展。 到2017年底, 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63.6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50多萬。 大手筆的規劃, 大規模的建設, 使榆林城市面貌實現了華麗轉身——榆林變大了, 變美了, 變活了, 變得更宜居了。

高起點規劃, 高標準建設。 受益于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大浪潮, 早在2000年撤地設市之際, 我市就啟動了第三版城市總體規劃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修編工作, 確定了“兩軸雙心五組團”的帶狀組團式空間格局, 並首次將城市用地範圍擴大到神延鐵路以西即西南新區, 通過發展多點商業圈,

發揮中心城市更強的輻射和帶動功能, 全力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服務。 之後又持續地高品質編制完成了榆林市中心城區空間戰略發展規劃、榆林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榆溪河兩岸發展規劃等一大批重要規劃, 中心城區實現了詳規全覆蓋。

走進榆林高新區,一條條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一片片濃郁的草木修剪齊整,綠化帶內鮮花盛開,芳香四溢。此外,新聞大廈、科技館、檔案館等一批標誌性的建築引發市民對城建發展的強烈共鳴。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高新區可謂實現了“高”、“新”的協同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新能源為主導的特色能化產業體系。

20年來,為了適應新時期城市不斷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榆林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我市對古城區重點以推進榆林老街、明清四合院和古城牆為標誌的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體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對舊城區重點以平房片區(棚戶區)、城中村進行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對空港生態區和東沙新區按照“新區帶動、板塊推進、拉大框架、組團發展、提升品位”的總體思路進行建設,成為實現城市功能升級和形象提升的“加速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積極創新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路徑,正在建設榆林科創新城,打造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對外開放的視窗和樣板。

城市建設,交通先行。按照 “三環一繞”和“十三橫、十三縱”的路網規劃格局,以打通“斷頭路”為重點,我市建成投用了榆林大道、環城北路、文化南路等一大批主、次幹道和城市支線,道路總里程達440.62公里、1042.08萬平米,建成榆陽河大橋、環城北路跨榆溪河大橋、文化路沙河橋等橋樑39座,主、次道路路網密度達6.93公里/平方公里。

向“國字型大小”邁進——打造最具影響力城市

人間四月,春意盎然。在榆林城區,城市建設的火熱場景隨處可見——文化藝術中心在熱火朝天地修建,紅山路改擴建工程在爭分奪秒地推進,文化南路也在緊鑼密鼓地綠化……因為這些建設,中心城區的城市品位在大大提高。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生態系統。20年來,我市依託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優勢,著力提高基地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優化城市空間佈局,積極完善城市功能服務,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期間,我市城市創建向“國字型大小”榮譽挺進,2015年1月,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同時在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生態園林城市之後,我市各項創建目標由省級層面轉入國家級層面,堅持以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成果為抓手,扎實推進國家園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創建,全面啟動中國宜居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確保我市城市建設水準與國家能化基地建設相匹配,為把榆林建成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大步邁進。

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是我市產業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在發展過程中,更對我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市要把綠化生態建設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打造了層次分明的城市園林體系,按照建設“大水、大綠、大景觀、大生態、大文化”園林格局的總體目標,依託河道水系、山川地貌等自然資源,先後建成了占地150.3公頃的東沙季鸞公園、占地96.68公頃的榆溪河生態長廊一期以及沙地公園,啟動了大墩梁森林公園、榆溪河生態長廊二期南北段。

與此同時,以道路綠化、綠地廣場和園林式單位社區等建設為支撐,對所有建成道路進行了景觀綠化,建成了世紀廣場、火車站廣場、陽光廣場等8個廣場,沙河公園、月亮灣綠地廣場等27處街頭綠地。在179個有庭院的單位中,實施了園林式單位創建活動。到2017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1%,綠地率達到33.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04平方米。

市容環境是城市的“面子”,是體現一座城市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特徵。在城市管護過程中,我市以創建為載體,大力實施“碧水工程”、“寧靜工程”、“節能減排工程”、“固廢處置工程”等八大工程,打造宜居美麗城市。

以人民為中心——築起百姓幸福新家園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20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實踐,在通過多種管道籌資,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強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同時,也逐步建立起相對健全的住房保障體系,真正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住有所居”是家庭的共同願望。自2008年起,我市通過穩步推進住房供應,擴大保障受益群體,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和弱勢群眾的住房難問題。期間,全市範圍內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151468套,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143077套,已分配入住101376套,其中建設經濟適用房25053套、限價房63114套、公租房(含廉租房)63301套。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為實現廣大老百姓特別是困難群眾“住有所居”的願望,我市積極落實貨幣化政策,最大可能性讓利於民,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棚戶區改造33255套。中心城區先後實施了濱水西岸、駝城家園、崇文雅苑等9個棚改項目,溫暖了生活在棚戶區居民的心。

20年來,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在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市房地產在內的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僅“十二五”期間,即有65萬人、約20萬個家庭順利實現“安居樂居”,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15.7平方米增長到目前的39.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商品住房570萬平方米、4.9萬套,解決了17萬人的住房問題。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市明確提出了“開展中心城市‘強基提質三年行動’,實現城市管理大變革、面貌大改善、品質大提升,打造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的目標。榆林,一座能源新都、魅力之城,必將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加速崛起。

記者 張三林 圖片均為資料圖

走進榆林高新區,一條條寬闊的道路縱橫交錯,一片片濃郁的草木修剪齊整,綠化帶內鮮花盛開,芳香四溢。此外,新聞大廈、科技館、檔案館等一批標誌性的建築引發市民對城建發展的強烈共鳴。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高新區可謂實現了“高”、“新”的協同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新能源為主導的特色能化產業體系。

20年來,為了適應新時期城市不斷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榆林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我市對古城區重點以推進榆林老街、明清四合院和古城牆為標誌的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體現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對舊城區重點以平房片區(棚戶區)、城中村進行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對空港生態區和東沙新區按照“新區帶動、板塊推進、拉大框架、組團發展、提升品位”的總體思路進行建設,成為實現城市功能升級和形象提升的“加速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積極創新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路徑,正在建設榆林科創新城,打造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對外開放的視窗和樣板。

城市建設,交通先行。按照 “三環一繞”和“十三橫、十三縱”的路網規劃格局,以打通“斷頭路”為重點,我市建成投用了榆林大道、環城北路、文化南路等一大批主、次幹道和城市支線,道路總里程達440.62公里、1042.08萬平米,建成榆陽河大橋、環城北路跨榆溪河大橋、文化路沙河橋等橋樑39座,主、次道路路網密度達6.93公里/平方公里。

向“國字型大小”邁進——打造最具影響力城市

人間四月,春意盎然。在榆林城區,城市建設的火熱場景隨處可見——文化藝術中心在熱火朝天地修建,紅山路改擴建工程在爭分奪秒地推進,文化南路也在緊鑼密鼓地綠化……因為這些建設,中心城區的城市品位在大大提高。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生態系統。20年來,我市依託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優勢,著力提高基地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優化城市空間佈局,積極完善城市功能服務,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期間,我市城市創建向“國字型大小”榮譽挺進,2015年1月,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同時在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生態園林城市之後,我市各項創建目標由省級層面轉入國家級層面,堅持以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成果為抓手,扎實推進國家園林城市、節水型城市創建,全面啟動中國宜居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確保我市城市建設水準與國家能化基地建設相匹配,為把榆林建成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大步邁進。

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是我市產業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在發展過程中,更對我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市要把綠化生態建設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打造了層次分明的城市園林體系,按照建設“大水、大綠、大景觀、大生態、大文化”園林格局的總體目標,依託河道水系、山川地貌等自然資源,先後建成了占地150.3公頃的東沙季鸞公園、占地96.68公頃的榆溪河生態長廊一期以及沙地公園,啟動了大墩梁森林公園、榆溪河生態長廊二期南北段。

與此同時,以道路綠化、綠地廣場和園林式單位社區等建設為支撐,對所有建成道路進行了景觀綠化,建成了世紀廣場、火車站廣場、陽光廣場等8個廣場,沙河公園、月亮灣綠地廣場等27處街頭綠地。在179個有庭院的單位中,實施了園林式單位創建活動。到2017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1%,綠地率達到33.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04平方米。

市容環境是城市的“面子”,是體現一座城市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特徵。在城市管護過程中,我市以創建為載體,大力實施“碧水工程”、“寧靜工程”、“節能減排工程”、“固廢處置工程”等八大工程,打造宜居美麗城市。

以人民為中心——築起百姓幸福新家園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20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實踐,在通過多種管道籌資,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強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同時,也逐步建立起相對健全的住房保障體系,真正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住有所居”是家庭的共同願望。自2008年起,我市通過穩步推進住房供應,擴大保障受益群體,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和弱勢群眾的住房難問題。期間,全市範圍內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151468套,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143077套,已分配入住101376套,其中建設經濟適用房25053套、限價房63114套、公租房(含廉租房)63301套。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為實現廣大老百姓特別是困難群眾“住有所居”的願望,我市積極落實貨幣化政策,最大可能性讓利於民,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棚戶區改造33255套。中心城區先後實施了濱水西岸、駝城家園、崇文雅苑等9個棚改項目,溫暖了生活在棚戶區居民的心。

20年來,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在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市房地產在內的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僅“十二五”期間,即有65萬人、約20萬個家庭順利實現“安居樂居”,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15.7平方米增長到目前的39.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區建成商品住房570萬平方米、4.9萬套,解決了17萬人的住房問題。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市明確提出了“開展中心城市‘強基提質三年行動’,實現城市管理大變革、面貌大改善、品質大提升,打造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的目標。榆林,一座能源新都、魅力之城,必將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加速崛起。

記者 張三林 圖片均為資料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